第96章 應同避燥濕,且複過炎涼——淺談《鄰居》的美學追求(2 / 2)

如果僅僅停留在對燕子的描摹上,也就略顯單薄了,也就無所謂“鄰居”了。因此,作品最為感人的,當是燕子與人的互動:一種互相尊重和愛惜的和諧之美(注意,不僅僅是人單方的)。這,使作品的審美感知又深入了一層。從作者近距離地端詳不速之客的燕子開始,人與燕子就有了互動和交流。燕子那溜圓的黑眼晶光閃閃地盯著我,淡定、從容……有了這萬金難求的芳鄰,作者有了一種十分高興和滿足,仿佛結束了獨來獨往的日子。有時,作者欣賞著它們追逐著的翻飛,衝進雨幕的英姿;有時驚歎它們愛巢的精妙、實用和結實;有時感覺它們愛情的朦朧蜜意:讀書到深夜,耳邊時常會傳來燕子不同於白天的呢喃聲,十分的曼妙和朦朧。這時的作者,已經不是保持著一定距離的美的欣賞者,而是一種美的享受者、受惠者了。於是不由得掩卷微笑,心想這是它們在溫存。夜籟裏加進了這種有形的聲音,似乎窗外大自然的黑夜變得更加豐富、深邃和美好了。那麼燕子,特別是雌燕的舉動呢?我上下樓梯、進出房門的時候,它常在我臉前很近的地方頑皮地掠過。至今一閉眼,仿佛還能感覺得到擦著睫毛閃過的燕子微顫的翅羽和那癢蘇蘇的氣流。這不就是燕子與人的主動融合麼?清晨,我通常是被燕子的晨曲喚醒。打開房門走出,雙燕正停在一兩尺之外的晾衣繩上婉轉呢喃,雌燕許會側過頭來看我一眼,但並不中斷它的歌唱。我也向它莞爾一笑並微微頷首,算是跟我的鄰居打個招呼說:“早晨好!”隻有有了人的自覺容納、欣賞和融合,才有燕子的這種與人的親昵啊!

作者寫出了對燕子的認識過程,也寫出了人與燕子相互融合的過程,後者尤其難能可貴。愛默生說:“美的根本是自然形式的總彙——自然的全體,”“任何事物都不能獨成其美,事物隻有在整體中才顯現其美。”因此,他強調“完滿與和諧”。而這種完滿與和諧,正是這篇文章美的最高體現!

一切文學作品的價值都在審美價值。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傾向也屬於審美範疇。作者把這篇散文名為“鄰居”,作品的思想內涵與美感體驗由此也就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和統一。

西方諺語:“籬笆好,鄰居好。”說明籬笆對鄰居關係的規定和約束。然而東方不是。孔子講“仁者愛人”,推己及人,以至萬物。莊子講“萬物與我為一”,是一種與萬物融合的思想。而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正是對前者的反動。是自然而然,自然的人化,還是人化的自然,從這裏就是分野。按照李澤厚的美學觀點,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麵。內在的自然的人化,即人的感官、感知、情感、欲望的人化。由此推論,動物也有感知、欲望和情感,動物的感知、欲望、情感變成人類的感知、欲望、情感,就是內在的自然的人化。是人與動物的交流、互動和別樣的通感,從而達到了如《樂記》所言“大樂與天地同和”的美學境界,以及人類融入自然,建立合諧自然的訴求。這,就是作品揭示出的道德底線和人文的終極追求。

杜甫在《雙燕》這首詩中寫道:旅食驚雙燕,銜泥入此堂。應同避燥濕,且複過炎涼。作者正是以這樣的一種心態與她的鄰居共處,並寫她的鄰居的吧?

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