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從福利商城領取到午餐的時候,已經是中午十二點半了。我欣慰地看著手中的食物(一個牛肉漢堡),快步走了出去。
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漢堡,味道依舊同於往昔。當然,我的食物並不是用我的勞動換取來的,我沒有任何能力,任何資本來決定自己每天吃什麼,這不過是政府的一些饋贈,解決社會最底層人民的一項溫飽的福利。
我叫周成,藍星上最底層的人口之一,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依靠政府提供的住房和簡單的食物維係生活。每天我都會步行一公裏來到離我最近的一個福利商城領取每天所需的食物。在這個星球上,像我一樣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貢獻,隻是單純依靠政府福利生存的人不在少數,大約有一到兩億的人口。當然了,對於總人口比例來說,卻又顯得很少,底層人口隻占社會總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一。對於社會來說,我們可有可無。
走到家差不多用了二十分鍾,這個不到50平米的小房子我一個人住也略顯寬敞。沙發軟床,冰箱彩電一應俱全。拉開臥室的窗簾,午後的陽光投在實木地板上。我呼吸著窗外清新的空氣,從四樓向下望去,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小區後麵是一條寬闊的馬路,各式各樣的汽車川流不息,馬路對麵高樓林立。如果這是在三十年前,我應該是很幸福的。
“未來五十年之內,經濟高速發展,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到時候,衣食住行都是免費的,到時候,錢將會失去作用,我們在也不必為生活奔波,人們的幸福感會大大提高…”三十年前的某位經濟學家曾在媒體上公開發表過這樣的言論。在當時,這個話題在網絡上被大家激烈地討論。各種聲音層出不窮,反對者認為他過於樂觀,自從誕生貨幣以來,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永遠不會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讚同他的人則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隻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用今天的眼光再來看他當初提出的這個話題,他確實也是對的。甚至還不到五十年,差不多隻用了他預想的一半的時間,人們就徹底的扔掉了紙幣,並且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不用花錢的。可是他說的幸福感,卻始終沒有出現。像我這樣,雖然不用工作,不用賺錢,卻也每天有吃有喝。福利商城可以領取到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可是,人們對於金錢的追逐卻更加猛烈。
三十年前“有錢人”並不是代表“身上有錢的人”,那時候,人人都有錢,但並不都是“有錢人”。對於今天,對於我們這類沒錢的人來說,有錢的人就是有錢人,盡管財富也有多寡,但是和我們來說,他們和我們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資本主義的前期,大家還不會以財富將人區分為三六九等。貧富差距雖然也很大,不過政府都在努力縮小差距。推廣教育,創造就業機會,想讓所有的人都擺脫貧困的窘境。在法律層麵上,人人平等。盡管那個時候的人們做了很多的努力,終究還是難以打破經濟發展的特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