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1 / 2)

為什麼唐代文學如此發達?即使有時社會處於動蕩不安而文學仍是突飛猛進地發展著?究其原因,這既有客觀因素又有文學本身的主觀原因。唐王朝是一個獨特的社會,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北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為唐代文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開放性和恢宏的氣度,改革開放的精神比較突出。唐人愛好外來文化,並在相互交流中,兼容並蓄,具有寬廣的包容心態,從而促進了推陳出新的文化氛圍的形成。同時,唐代社會對中下層知識分子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並有效地吸納他們中的優秀者。儒、釋、道並存,各種思想都非常活躍,呈現出各種文化現象、各種流派、各種思想大繁榮的局麵。休養生息的安民政策、社會的相對安定、生產力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創造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唐王朝,並直接孕育了這一偉大時代中的人民的生存狀態、進取精神和價值體係,對人性的珍視必然帶來對生命的尊重,對自身欲望的熱切追求,展示了生命的強盛活力。為此,唐人在豪邁、樂觀、進取、自由、浪漫中張揚著個性,盡情地享受著高度文明的生命情趣。也就是說唐朝人的生存狀態是詩意化的、理想化的。這種詩意化、理想化的生存狀態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來體現,於是多種文化現象應運而生,唐朝文學的繁榮興盛勢所必然。

另外,從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因魏晉南北朝文學漸趨規範,對一些浮靡文風已提出革新要求,唐代文學承繼其遺脈,繁榮發達是情理中的事。文學與學術的分離,政教功利色彩的淡化,必然把審美引向文學化,內容上由說理議論轉向個人情懷的抒發,體認了生命意識的加強。自形式而言,四聲的完善、辭采的追求、藝術技巧上的創新,創作中對想象、靈感、意象、形神、境界的感知和把握都有驚人的拓展和創造。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作家們對文學藝術的自覺追求和革新精神,使文學現象在繼承中變革,在變革中延續和發展,使文學自身也處於繁榮求新求變的狀態,這是文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社會的發展與文學的發展必然推波助瀾地繁榮著文學。唐代文學的繁榮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雲蒸霞蔚,群星燦爛。詩、文、小說、俗講、變文、詞相因出現,往往是前一種文學現象發展到一定高峰,後一種文學現象又相繼繁榮,推波助瀾,一浪高過一浪,唐代文學幾乎是在變革中發展,始終沒有沉寂消歇的時期,始終處於勃勃興盛之中。從事創作的作家隊伍擴大了,賦詩者眾多,從最高統治者到大臣幕僚,從貴族到一般士子文人、和尚、道士、尼姑、妓女等,凡有一定文化修養者都以極高的熱情投入詩歌創作中,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作者芸芸,大師輩出,《全唐詩》和《全唐詩補編》收作者3600餘人,有詩55000餘首章培恒:《中國文學史》二,第12頁。。《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傳奇小說有二百二三十種。偉大而傑出的詩人之多,作品之豐富,詩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真可謂洋洋大觀,群星璀璨。二是流派眾多,藝術風格多樣化。在唐代文學發展的四個階段中,每個階段都有眾多的流派,並自標一格,走完全屬於自己的道路。求異求新求奇,因襲之風幾乎沒有,即使統一流派內部也各有不同,表現出極強的革新精神。就流派而言有初唐四傑、老“李杜”、大曆十才子、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韓孟詩、元白詩、“柳劉”、“韋柳”、“小李杜”、溫李、古文運動、新樂府運動如此等等。眾星普照,朗麗乾坤。就風格而言,飄逸、沉鬱、清雅、精致、真率、爽俊、悲壯、超凡、平易、怪奇、朦朧等等不拘一格,爭奇鬥豔,繁榮局麵轟轟烈烈。三是藝術形式日臻完善。到了唐代,詩、文、小說等文體不僅日臻成熟完善,而且又有發展,“三、四、五、六、七、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靡不備矣”《詩藪·外編》卷三。。特別是各體都到了美的境界。律體更是唐代的創新,新體湧出,如湧泉噴發,勢不可擋。散句單行代替駢文,成為一代新寵。小巧別致的詞紛紛登場,深受人們喜愛。在純以虛構的敘事文體中,唐傳奇小說具有其他文體無法比擬的敘事特征,從人物塑造、人性的張揚到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以人為主要敘述對象,表現了有史以來沒有過的新貌和全新景象。和唐傳奇相近的新文體是變文,它是說唱文藝的濫觴,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總之,各種文學樣式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使唐代文壇異乎尋常的活躍。

綜上所述,唐代文學之所以如此繁榮,經久不衰,就在於一個“新”字,唐代作家創作了不限前人窠臼,全以隨情而發,心靈的感悟由情感的流動而吐納,實現了情理融合的新境界。唐代寬鬆開放的環境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創新的土壤,作家們漫遊自然山川,躋身大都市,為官朝廷,彼此間的唱和應製為他們提供了切磋交流、探討技藝、提高審美情趣的機會,為他們展示個人才情提供了可能,奮發有為的個性張揚,為他們提供了展示創新成果的平台,新體新貌如雨後春筍,生機勃發,大展風采。更為可貴的是,無論哪種文體都灌輸著創新的靈動,時刻給後人一種勃發的豪氣,向上的進取精神,自我適應和調節的能動,陽剛和柔美有機統一的壯心和秀美。從初唐到晚唐無論朝局如何動蕩變化更迭,這種文學新銳進取的精神始終沒有消減過,革新的精神一如既往呈現出來,文學的創造性仍鬱鬱勃發。初唐四傑的銳意變革,由宮廷詩人的點綴升平、風雅玩物到對人生的歌唱,展示了清醒的自我,風貌為之一變,唐代詩風為之轉機,徹底蕩滌了遠離生活的虛浮。盛唐各個流派紛至遝來,傑出詩人層出不窮,文章大家不勝枚舉。有的詩文兼善,有的眾體俱工,有的詩、小說均有佳作,表現出光輝朗照大放異彩的景象。那種熱情洋溢、豪邁奔放的精神蒸蒸日上,風格競繁,百花齊放的革新創造日新月異。在建安風骨中融入了六朝綺麗風尚,開創了高雅而渾成的一代新風。這時的廣大詩人寫詩作文非常重視一個“情”字,從來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並任由馳騁,若行雲流水般的真率,創設意境,意象彌合自如,不露痕跡,具有清水出芙蓉般的自然美。到了中唐,雖然社會日益複雜,矛盾日趨尖銳,但文學的創新精神仍然一如既往。一方麵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文學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麵,一些有識之士不滿社會現狀,要求變革的願望十分強烈,這種社會變革往往帶動文學的變革和發展,有時他們打著文學革新的旗號進行變革社會,也同樣促進了文學的發展。例如古文運動、新樂府運動就是在文學革新中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的。這一階段流派眾多,大曆十才子,韓孟作家群,元白作家群,山水田園作家群,柳劉自成一派,“韋柳”獨具一格。流派間又互相滲透交織,同一流派之間的作家作品又有區別,此階段的特點是:作家多、流派多、作品多、尚俗尚奇,以文為詩,峭拔與麗質同存,以醜為美一時成為風氣,既有轟轟烈烈的革新運動,又有作家切磋的共同改良,文學上氣象萬千,波瀾壯闊。進入晚唐之後,作家們在前人高水平創作的基礎上,憑借著他們的革新精神和革新勇氣,又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隻是大多數人心態內斂,趨於細膩的感情刻畫,內容狹窄,苦吟成癖。杜牧、李商隱的詠史詩卻獨放異彩,特別是李商隱把開掘的矛頭對準了靈心善感和細膩的感情,朦朧的境界,把對心靈深層次的挖掘發揮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使詩境達到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