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1)(2 / 3)

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總的說來,老年心理學集中注意於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後是個性、社會適應和態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或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係起來研究。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對老年認知訓練的研究。

在中國心理學界也有隻重視兒童發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向。隻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後,老年心理學才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第三節)學習老年心理學的意義

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是生命的規律之一。心理活動的衰退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不服老、不承認老,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沒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使老年人及時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異常、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情趣,有利於防止身心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過程的到來。

走過幾十年的風雨曆程,飽經滄桑的老人既獲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也得到了深刻的失敗教訓,這些就形成了他們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特征。

(第一節)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根據心理專家的觀察研究發現,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腦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

這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症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時,感到苦惱;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幹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弱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如煩惱、緊張,甚至苦悶、壓抑,休息不好,看書就打嗬欠,思維裏雜亂無章、昏沉沉的,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思維缺乏創造性,但是對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影響較小。

2.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經常被負麵情緒控製

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鬱、焦慮、孤獨感,自閉並對死亡恐懼。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出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趨向保守,固執己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養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和習慣不斷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和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沉湎於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美好的過去。稍有成就者則變得高傲自大,拒聽逆耳良言。還有部分人變成“老頑童”,言語、行為幼稚。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通情達理的,隻要經過認真研究、討論,他們也會放棄己見,服從真理。

4.經驗豐富,判斷準確

大部分老年人能夠運用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指導後來的實踐。經過周密考慮,更深刻地認識當前事物,準確判斷,避免失誤,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5.喜安靜、懼孤獨,不耐寂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多數老年人由於神經抑製高於興奮,故不喜嘈雜、喧鬧的環境,願意在安靜、清閑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些老年人當離開他們為之奮鬥多年的工作崗位時,往往若有所失,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願意享受兒孫繞膝之樂,又對喧鬧的環境感到心煩意亂。

6.希望健康長壽

能夠看到自己從事過的事業蓬勃發展,看到社會的進步與兒孫們的茁壯成長是老年人的共同心願。因此他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旦生了病則希望盡快痊愈,不留後遺症,不給後輩增加負擔,盡量使自己延年益壽,以求能夠看到自己的願望得以實現。

(第二節)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大致都要經曆四個階段,即角色轉換階段、適應階段、重新計劃人生階段和穩定階段。老年人在經曆這四個階段的過程中,由於生理和心理難以適應,便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1.社會角色的轉變導致的心理不適

老年人退休後一般需要經過四個階段才能穩定下來。

第一個階段是期待期。自願退休或是急切盼望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等待退休,他們大多已經在工作中充分獲得了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或是厭倦了工作,因而他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退休的現實。而不願意者的心理則十分矛盾,他們往往擔心因喪失工作導致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失去現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