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心不老,人不老”;“老有少年心,疾病去七分”。老年人如果能保持一顆童心,那就去掉了暮氣。一個人童心不老,就會渾身充滿朝氣,生活充滿快樂,就會有一個永遠年輕的精神世界。
老年人要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保持孩子般的心情,樂當“老頑童”。縱觀古今中外,白發蒼蒼而童心未泯的老人還真不少。南宋大詩人陸遊“時取曾孫竹馬騎”,北宋大學者程頤“偷閑學少年”。正是因為他們童心未泯,快樂多多,所以延年益壽。著名科學家牛頓暮年時還用麥稈對著陽光吹肥皂泡,如醉如癡,宛若一個老頑童。科學泰鬥愛因斯坦在譽滿世界後,仍饒有興味地經常與小學生通信。童心是一顆彌足珍貴的不老丹。童心不老,就能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保持童心,能使人心理年輕,精神健康,生活愉快。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句名言:“偉大的人物永遠是小孩。死了,把天真留給世界。”革命老人徐特立曾勉勵老年朋友做“老少年”:“世有老少年,也有少年老。不落時代後,年老才可寶。”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一生與兒童為伍,把畢生的精力傾注於兒童文學的創作之中,她曾說:“生命從80歲開始。”她童心未泯,常常像小孩子般地開懷大笑,笑聲中,讓人感受到那顆活躍的童心正鼓足風帆,航行在人生長河中。
童心是老年人驅散暮氣、保持青春活力的良方,童心是老年人頤養天年的養生之道。生命的衰老是無法抗拒的,眼會花,耳會聾,發會白,牙會掉,臉上會有皺紋。但是不管紅顏怎樣逝去,歲月如何催人蒼老,隻要你能保持一顆水晶般的童心,過得自由自在,做個“老頑童”,就可以忘記種種憂慮,消除煩惱,去暮氣,除橫秋。心境坦然了,大腦負荷減輕了,免疫係統功能加強了,精神無負擔、無壓力,自然就不易染病。老年人擁有一顆不泯的童心,就會像兒童那樣始終保持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心理狀態。保持童心,你就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也不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耿耿於懷。細想起來,人與人之間沒有多少根本的利害衝突,各種矛盾與糾紛,大多是些瑣碎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往往攪得人心緒不寧。
想擁有童心並不難。你不妨經常追憶童年時代的樂事,比如捉迷藏、放風箏、捉蟈蟈、堆雪人、唱歌謠、猜謎語等各種趣事。追憶那逝去歲月中的童年生活,可以使你的童心再度萌發,使你心情依然年輕。你不妨多和小孩子們交朋友,多和他們一起嬉戲玩耍。小孩的神態和言談舉止,會使你心靈上感到極大的快慰,對晚年生活產生一種珍惜感,珍惜這無限美好的“黃昏”,激發出積極向上的心理。另外,經常閱讀童話書、看兒童劇,不僅可使自己捕捉到童年生活樂趣,排遣孤獨和寂寞,而且還能培養感情,充實生活。
童心是一朵傲雪的寒梅,可以綻放出沁人心脾的香氣;童心是一泓清澈的甘泉,可以澆灌垂老的心田。童心可以讓晚輩覺得可親,童心可讓同輩覺得可近;童心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少一些誤解與隔閡,多一些理解與溝通;童心可以使人少一些煩惱與苦惱,多一些快樂與喜悅。保持童心,可以讓金秋更美,讓夕陽更紅,讓溫馨的老年生活更燦爛、更輝煌。
童心是一顆不老丹,童心常在養天年,快樂多,幸福多!
心理專家溫馨提示:擁有童心並不難
(1)保持笑容。如果你的笑容少了,那麼檢視一下自己,是否對某些發生的事情看得過於認真了,其實我們沒有多少事是值得我們銘記不忘的,所以對過去和現在,有一笑了之的心態很重要。
(2)保持幻想。對未知的人和事物保持幻想,不僅讓我們體驗到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境界,幻想還會給我們帶來激勵,在生活中表現得富有創造精神,它是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內容。
(3)聽其自然。我們不必為偶然的衝動責備自己,相反,這證明自己是個率真的人。當我們常常教育孩子“別亂動,小心點”,你要小心自己,可能正在對孩子灌輸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同時正在奪去孩子們的好奇心。
(4)承認現實。盡管我們有了一些能力去支配一些東西,也有了一些能力去改變一些環境。但我們不可能要求事事遂心。
(5)信任。如果你對周圍的人總是表情冷淡,這可能意味著你本能的信任和直覺已經受到不信任的腐蝕。這種不信任是引起你內心矛盾的痛苦之源。隻要你是坦誠的,對方那顆躍躍欲試的心也會感受到你的淳樸心懷。
(6)保持大腦的活力。平時要多用腦,如堅持讀報看書、繪畫、下棋,培養多種興趣愛好。研究表明,經常用腦的65歲老人,其腦力並不比不愛動腦的35歲的青年人差。
(7)活動手指。經常活動手指,做兩手交替運動及轉動健身球,可以刺激大腦兩半球,有健腦益智、延緩大腦衰老的作用。
(8)轉化不同性質的運動。如讀書、寫作後,應及時轉換另外不同性質的活動,使大腦神經鬆弛而不過分疲勞保持最佳狀態。
(9)參與社會活動和體育活動。結交年輕的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脫離孤僻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