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鄭穀(1 / 2)

詩人名片

鄭穀(約851—910)

字號:字守愚

籍貫:宜春(今屬江西)人。

作品風格:清婉脫俗

個人簡介:開成中任永州刺史,與當時著名詩人司空圖同院。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鄭穀逃奔西蜀。光啟三年(887)中進士。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縣尉。後又升為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故後有“鄭都官”之稱。天複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於北岩別墅。《全唐詩》收其詩三百二十七首。

淮上與友人別①

鄭穀

揚子江頭楊柳春②,楊花愁殺渡江人③。

數聲風笛離亭晚④,君向瀟湘我向秦⑤。

【注】

①淮(huái):揚州。

②揚子江:長江在江蘇鎮江、揚州一帶的幹流,古稱揚子江。

③楊花:指柳絮。

④離亭:驛亭。亭是古代供人休息的地方,人們常在此送別,故稱“離亭”。

⑤瀟湘:今湖南一帶。秦:今陝西境內。這裏指長安。

楊柳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和友人分別時所作。和通常的送別詩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自己則北向長安。

一、二兩句借景抒情,突出別離,寫得瀟灑而不傷感,讀來使另外一種天然的風韻。全詩畫麵很疏朗:揚子江邊的渡口,楊柳枝條青青,晚風中,柳絲微微飄動,楊花四處紛飛。岸邊停泊著即將要出發的小船,友人馬上就要渡江南去。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景中抒情,富於含蘊。依依嫋嫋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驄難係”的離愁別緒;紛紛揚揚的楊花,渲染著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愁,勾起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頭柳色,和煦的春光,在這裏恰恰成了離情別緒的媒介,所以說“愁殺渡江人”。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用重筆抒寫離愁,初看起來有些不怎麼協調,嬉戲體味又感到兩者的和諧統一。兩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等同音字的著意重出現複,構成了一種既輕爽流利,又回味無窮,富於情韻美的風調,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至誠,又不有沉重與傷感之嫌。次句雖單提“渡江人”,但彼此羈旅漂泊,走南闖北,君愁我亦愁,都是一切在不言中。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這兩句,從遠處的江頭景色收轉到眼前的離亭別宴,都是正麵描繪了握別時情景。踐行送別,推杯換盞,酒香情濃,席間吹奏起了淒清愁怨的笛曲。借景抒情,所奏的曲子也許正是象征著別離的《折楊柳》吧。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愁別緒,使兩位即將分別的友人耳接神馳,心緒不寧,隨風飄散。在悠悠的笛聲中,天色不知不覺地暗淡了下來,分別的時間真的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相道別,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

這首詩的成功,一個別開生麵的富於情韻的結尾起到了升華的作用。表麵上看,最後一句隻是交待各自行程的話語,沒有寓情於景的描寫,也沒有一唱三歎的直抒胸臆,實際上詩的深長韻味恰恰就深藏在在這看起來樸直的不結之結當中。由於前麵已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笛暮靄等一係列物和景對離情進行反複渲染,結句的戛然而止,在反激與對照中越來越顯出其內涵的豐富。分別是的悵然若失,各奔東西的無限愁緒和深長思念,還有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寥,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