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杜荀鶴(1 / 1)

詩人名片

杜荀鶴(846—904)

字號:字彥之,號九華山人

籍貫: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作品風格:平易自然,樸實明暢,清新秀逸

個人簡介:出身寒微。曾屢次應考,不第還山。後遊大梁(今河南開封),向朱溫獻《時世行》十首,希望他減省徭役賦稅,不合溫意。後又上頌德詩取悅於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進士。次年,因時局動亂,複回山,田頵用為從事。天複三年(903),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有《唐風集》十卷,《全唐詩》收其詩三卷。

春宮怨

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①,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②?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③,相憶采芙蓉。

【注】

①嬋娟:形容容貌美好。

②若為容:又叫我怎樣妝扮容貌來取寵呢?

③越溪女:指西施浣紗時的女伴。

春宮怨

古代寫宮怨的詩一般都不帶“春”字,即使有,也沒有一首能象杜荀鶴這首那樣傳神地把“春”與“宮怨”緊密地表現出來。

前兩句是發端。“嬋娟”,是說容貌嬌媚。宮女入宮,就因為長得好看,入宮以後,伴著她的卻隻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個“誤”字。此刻,她正對著銅鏡,看著自己,本想梳妝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誤人,又懶得動手了。上句一個“早”字,仿佛是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沉重的歎息,後悔莫及;次句用欲妝又罷的舉動展示怨情也很細膩。這兩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對,上下句文意承接,行如流水,一氣貫注,進一步寫出了欲妝又罷的心裏狀態。“若為容”,這裏實際上是說打扮沒有用。既然不能被皇上看中並不在於容貌的美好,那麼,我再打扮又有什麼用呢?言外之意,皇宮裏很黑暗。

五、六句忽然開闊,從鏡前宮女一下子轉到室外春景:春風和煦,鳥聲輕盈,初陽高照,花枝弄影。這兩句寫景,乍看似乎與前麵描寫不相連屬,事實上,仍然是圍繞著宮女的所感來寫的。在欲妝又罷的一刻,透過簾櫳,暖風送來了動聽的鳥聲,又看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更喚起了她心中無春的寂寞空虛之感。景中之情與前麵所抒寫的感情是一脈相承的。

“風暖”這一聯筆墨比較濃厚。風是“暖”的;鳥聲是“碎”的──所謂“碎”,是說輕而多,體現了繁盛的生命力,剛好與死寂的境界相對立;“日高”、“花影重”,綺麗而妙,既寫出了春天的典型景象,反襯了怨情,又承上啟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聯想。眼前聲音、光亮、色彩交錯融合的景象,使宮女想起了入宮以前每年在家鄉溪水邊采蓮的歡樂情景。“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紹興,是當年西施浣紗的地方,這裏借指宮女的家鄉。這兩句以過去對比現在,以往日的歡樂反襯出今日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為悠遠的神韻。

從詩的意境來看,《春宮怨》好像是詩人在代宮女寄怨寫恨,同時也是詩人的自況。人臣之得寵主要不是憑著才學,這與宮女“承恩不在貌”有什麼兩樣?它不僅是宮女之怨情,還隱喻當時黑暗政治對人才的戕殺。

這首詩以“風暖”一聯聞名詩壇,就全篇而論,無疑也是一首意境渾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