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不寫正麵而是寫側麵,通過典型意義和形象暗示作用的日常生活情景寫社日景象,反映的內容豐富多彩。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用在絕句短小體裁中極為合適,使人讀後回味無窮,韻味深長。當然,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詩中寫的那樣好,詩人是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是,在沒有自然災害、農業喜獲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過節時興高采烈、一醉方休,也是很自然的。
雨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雨晴
這是一首即興詩,寫雨後漫步花園所見的衰敗景象。詩中寫到的景物很平常,也很普通,但是在平淡中見新奇,妙趣橫生。
詩的前兩句“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抓住象征春色的“花”字,用“雨前”所見和“雨後”景象進行對比、映襯,表露出詩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剛剛到來,花枝上才吐出骨朵兒,還沒有開放;而雨後,落紅滿徑,枝上隻剩下綠葉了,說明這場雨下得多麼大、多麼久,本來是百花爭豔的美好春色,被這一場苦雨給鬧殺了。望著花落春殘的小園之景,詩人是多麼惋惜而生感歎啊!失望的不光是詩人,還有那些希望采蜜的蜜蜂和蝴蝶。詩的下兩句由花寫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們懷著和詩人一樣愉快的心情,翩翩起舞,飛到小園花叢中,本以為可以在花叢中進香美食,不料撲了空,小園裏什麼都沒有;它們也像詩人一倍感失望,懊喪地離開,紛紛飛過院牆而去。花兒殘敗了,蜂蝶也紛紛離開了,小園裏就更是顯得冷清寥落,詩人的心裏也就更是悲苦惆悵!看著眼前“紛紛過牆去”的成群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腦海裏卻產生出一種大膽而奇特的聯想:“卻疑春色在鄰家”。院牆那邊是鄰居家,詩人想象好想很有道理;但一牆之隔的鄰家小園,自然不會獨享春色,詩人想得又是多麼天真爛漫;畢竟牆太高,因此不能肯定,所以詩人隻說“疑”,“疑”體現了一個度,格外增加了真實感。這兩句詩,不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寫得栩栩如生,更把“春色”寫活了,似乎“春天”真的“能走”,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鄰家去,她是多麼淘氣、多麼會戲弄人啊!
“卻疑春色在鄰家”,可謂“神來之筆”,造語奇思妙想又渾然天成,令人頓時耳目一新。這一句乃是全篇精神,起了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經它點化,小園、蜂蝶、春色,一齊煥發出奕奕神采,妙趣無窮。古人謂“詩貴活句”(吳喬《圍爐詩話》),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