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 / 3)

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71年1月21日),李鴻章上奏籌劃天津防務事宜。他首先從全局著眼,談中國的軍事積弊,切中要害。

他說,第一,中國目前籌措軍費十分困難。全國的財力消耗於陝甘,連雲貴都無法顧及了。如果認真整頓海防和江防,每年至少要1000萬兩以上。這是個難以籌措的數字。第二,中國目前練兵也很困難。因為兵士所得兵餉極少,不足以養戰士,不能練出可用的兵來。用這樣少的兵餉練出的兵士製內亂都靠不住,禦外侮就更難有希望了。第三,軍事裝備困難。中國雖然已經設立了一些機器廠,學習製造槍炮,但比起外洋新造的武器落後得多。如能多用些時間認真學習也許能再有進步,但若急於求成,想很快就與外洋對抗,是不自量力。更何況有了武器而沒有人會使用,或者能使用而不甚得法,又是近日的通病。根據這三項隱憂,他認為中國為了國防安全,一麵要穩步加強國防,一麵要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不可生事。

其次,具體地規劃天津的防務。他建議把淮軍周盛傳的部隊“盛軍”的12000人,從山東濟寧調到直隸靜海至滄州間。此外,天津應構築新城,添設炮台。

辦理洋務是一項繁重的事情,李鴻章感到人手不夠。十二月十七日(1872年2月7日),李鴻章給老師寫信,請求派洋務好手淩煥來津襄辦幕府,信內說:“前情筱嵐(字淩煥)來助,因此間洋務幕吏一無解事者,函犢奏谘必須親製,殊為窘苦。”同治十年三月,李鴻章終於把淩煥要來了。他給曾國藩寫信表示感謝說:“筱嵐辭官北遊,意殊可感。日本事正須借助,惟南洋少一更事之人,徒抱歉耳。”因為這時正好辦理對日的通商簽約事務,極需洋務人才。同時,李鴻章也把另一個幹才周馥調來,讓他負責建築天津新城的事。

四月十二日(1871年5月30日),李鴻章輕騎減從,馳赴大沽和北塘一帶海口查看形勢,檢查防務布置和炮台營壘。十七日(6月4日)他回到天津,奏報查閱情形。針對存在的問題,密令大沽協副將羅榮光修築營壘炮台,並添購洋炮,替換古老的土炮;調通水鎮總兵周得勝帶遵化練軍1000名移駐北塘,修整該處炮台。

同治十年至十一年直隸大水分散了李鴻章的精力,而且占用了一部分軍費。因為他不僅要督辦救災,還要分出一部分兵餉來賑災和補助河工。防務建設明顯慢了下來。

兩次鴉片戰爭,侵略者都輕易地打進了天津城。天津是北京的門戶,實在有必要從根本上解決,使之成為東方重鎮。這是李鴻章當上北洋大臣最初的想法。

同治十年七月十四日(1871年8月29日),李鴻章致友人函中談到建築一座新城的設想和用意。內稱:“此間為泰西衝突,京師門戶,今昔情形迥異。舊城陴陋,尤不得控扼之勢,故於五大河以北建築新城,以資犄角。”

他指出時代已經大變,此乃“三千年一大變局”,“今昔情形迥異”,舊城已經不能符合海防禦侮的需要了,也不是修修補補所能濟事的。必須另外修一座新城。他與某些空談家不同,是一個說幹就幹的實幹家。但限於經費無著,一直沒有進行。到了同治十二年的二月,周盛傳建議用淮軍兵勇助役,捐出曆年欠餉用為集工購料的經費。他嚴厲督催,派人實地勘查城址,確定大沽後30裏的明代防倭城的舊址。從三月開始動工。利用燒蛤蜊灰和三合土以及水泥為原料,進行施工。盛軍在周盛傳的督率下,1萬多人日夜勞作,到十三年九月(1874年11月)竣工。扣除中間冬休時間,僅用了一年左右時間,就築成了包括內城與外城兩道牆的天津新城,並設有大小炮台多座。構築新城共用銀52。7萬餘兩。從此,由海口入海河必經過新城下,新城形勢如同老虎當關。北京的門戶地位得到了加強。

光緒元年,又將城內大炮台頂上添做四處卷洞,加厚台腳,又用銀2。6萬餘兩。前後所用工程費共達55。4萬餘兩,都由盛軍欠餉中核算。新城鞏固後,與大沽、北塘的海口炮台可以互相援應,大大地加強了京津防務。

李鴻章第一得意的部隊是劉銘傳的銘軍,同治九年八月先於李鴻章到達天津。天津教案結束後,朝廷征求李鴻章意見,要調銘軍到陝西去剿殺回民起義。李鴻章十月初三日覆奏說,左宗棠專用楚軍,如調銘軍去陝可能造成左宗棠的疑忌。如果一定要劉銘傳去,應該給他兼任地方的權利,而不隻是管帶部隊,才能發揮作用。

朝廷對他的覆奏不滿,既不給劉以兼管地方的權利,又嚴旨命令劉一定要去陝西。劉銘傳隻得離開天津,帶銘軍去陝西了。但他到了陝西,就一再請求告退。在同治十年九月十六日(1871年10月29日)得到朝廷批準後,他推薦曹克忠代替自己統帶銘軍。

對此,李鴻章十分感慨。他給友人的信中說剖析說:“省三不欲與左公共事,又太性急,無忍耐,淮將無人,良可浩歎。”同時,他直接給劉銘傳去信,既惋惜又責備地說道: 吾弟以百戰威名,淮人領袖,新疆不能遽到,眾共諒之;肅州亦必不行,中外清議無可解免。凡辦大事業,遇大艱苦,須要堅忍。如五六年剩撚時,非咬牙狠勁,何能了局?今甫登場,即屢乞退,人必謂飽則揚去,富貴安享。又謂淮將皆取巧畏難,無可倚任。接此信後,鄙人中夜彷徨,心灰氣短,不知計之何出也。

他批評劉銘傳不能與意見不同者共事。

銘軍交由曹元忠統帶後,因馭兵不當,兵將不和,發生嘩變。朝廷讓李鴻章密籌將銘軍撤回安插。李鴻章於同治十一年八月初二日(1872年9月4日)奏請起用與銘軍素有淵源的劉盛藻。同時,自己又親自寫信給劉盛藻,讓他為了淮軍的榮譽和大局,而出來接統淮軍。劉盛藻也是一個與劉銘傳一樣不求聞達,但要順心的清高之士。對這樣的人是不能用利祿引誘的。李鴻章在信中求他出山挽救淮軍,說的是:“若不速籌妥人替代,則此軍一壞於曹克忠之手,再壞於穆圖善之手,至壞極時,必歸咎於省三,嫁禍於鄙人。”話說到這個地步,劉盛藻隻有出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