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創辦的,可以說是湘係集團的產業。但左宗棠旋即調任陝甘總督。左宗棠也力圖遙控這個企業集團。他向朝廷推薦沈葆楨為總理船政大臣,並安排自己的親信周開錫和胡光鏞等為船政提調。

李鴻章是淮係創始人。但他出自湘係,原是曾國藩的高級幕僚。他除與左宗棠積不相能外,與其他人都可以合作。沈葆楨任船政大臣期間,李鴻章與他的合作很好。通過這種合作,李鴻章在造船生產、培養人才等各方麵對船政局給予關注和影響。沈葆楨調任兩江總督後,李鴻章與他往複函商,推薦了丁日昌督辦船政。丁日昌是李鴻章的部屬,又的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洋務官員。他熱心洋務,長於洋務,對於現代化具有緊迫感。次年,丁日昌升任福建巡撫時,李鴻章又與他認真地選擇後繼人,推薦了淮係成員吳讚誠和黎兆棠。清廷依議,先後任命吳、黎為船政大臣。 光緒八年(1882年),左宗棠重任兩江總督,重新控製閩局,撤換了黎兆棠,任命湘係的張夢元為船政大臣。左宗棠一去世,李鴻章又重新過問閩局事務。當閩局提調出缺時,船政大臣裴蔭森主動電商李鴻章。李鴻章為他派去在天津水師學堂辦理練船事務的吳仲翔接任。

李鴻章辦企業著眼於現代化目標。在舉國士大夫把學習洋務的人視為“洋奴”的時候,他敢於堅持在企業中“雇洋人,購洋器,用洋法”;同時又把學洋務與自操主權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金陵機器局裏指揮生產的馬格裏原是一個外行。它生產的兩門射擊68磅炮彈的大炮在大沽炮台試放時發生爆炸,炸死士兵5人,重傷13人。李鴻章大怒,立即召馬格裏到津訓斥。馬格裏居然遲遲不動身,直到五個月後才跚跚到達天津,但仍拒絕承認有失職行為,要求重新檢查演試。幾天後,他親自在大沽炮台演放大炮,仍舊發生爆炸。在事實麵前他不得不承認鑄造大炮的鋼質不良並有裂縫,但還是尋找各種借口以推卸責任。李鴻章下決心將他撤了職。此後金陵機器局一直由中國人主持,沒有再用洋人擔任監督,也不再雇傭外國技師。每年請滬局的外國技師前來指導數次。李鴻章在一封信中曾說:寧局“未用洋匠,全賴龔仰遽(照瑗)有三分內行,指揮調度。”字裏行間流露些許得意。 李鴻章在直接控製的天津機器局裏,雖然辭退了洋員密妥士,但這並不是拒絕與外國技術人員合作。他是要“另募熟手接辦”。他所用的熟手是伊爾瑞斯和司圖諾等人,前者以工程師曾任津局監督多年,後者曾任津局總工程師。這些外國人員之所以能夠在津局服務多年,是因為他們既不攬權,又懂技術,不幹涉津局的局務,合乎李鴻章由中國人自操主權的大原則。

李鴻章直接和間接控製的津、滬、寧三局,甚至包括閩局在內的近代兵工廠,都不惜本錢地向外國購買先進機器設備,然後在外國人的指導下慢慢地學著仿照。由於中國員工的素質低,常常不能很好地發揮先進設備的優勢。一個英國人貝斯福在參觀了寧局後嘲笑說: 廠中機器設備很好,主要購自英國,間或也有德國和瑞士的。沒有外國技師或工頭。中國總辦和官吏們似乎不了解他們在製造什麼,為什麼製造。機器是現代的。頭等的,但用來製造過時的無用的軍需品。……看他們高興而努力地在製造一些浪費錢而又無用的軍需物品,使人心中感到淒愴。

其實,李鴻章也不是甘心跟在外國人後麵亦步亦趨地爬行。光緒二年(1876年),李鴻章在一件奏折裏就談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性。他向朝廷說:“中國仿照皆其初時舊式,良由師資不廣,見聞不多,官廠藝徒雖已放手自製,止能循規蹈矩,不能繼長增高。即使訪詢新式,孜孜效法,數年而後,西人別出新奇,中國又成故步,所謂隨人作計,終後人也。”為此,他堅決主張向國外派遣留學生,學習工藝製造,探求現代科學技術的本源。

中國移植西方現代化生產設備隻有幾年十幾年的時間,所生產的武器裝備落後於西方已經進行了一二百年資本主義生產的國家,這是很正常的。但是,這種武器裝備比起中國傳統的弓箭和風帆卻先進得多了。這是劃時代的進步,說明生產力由人工動力時代進入到蒸汽動力時代了。

同樣是外國人,丁韙良則看出了這個曆史意義的重大。他說:“由此觀之,不數年間,中國陸路之兵,將舍孤矢之戲,而專恃洋槍之威,水師之船,將舍風篷之笨,而獨取火輪之速矣。” 有人說,李鴻章控製各大兵工廠的生產,隻是為了他的淮軍使用。這是很偏頗的。事實是如同李鴻章報告的那樣,江南製造總局和金陵機器局生產的軍人武器“東輸遼沈,北達畿疆,西抵雍涼,南浮湘桂。”天津機器局雖然以供應淮軍為主,但也兼及各省駐軍:“每歲所出軍火,除供支本省淮練各軍、輪炮各船外,加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江南分防水陸淮軍,皆按時撥濟;河南等省需用火藥、銅帽,亦向津取給。”

李鴻章舉辦的這些軍火工業促進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在甲午戰前,每當中外關係緊張之際,李鴻章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就油然而生。中俄伊犁交涉緊張時,中國陸防與海防同時吃緊,李鴻章報告說天津機器局“屹處海濱,謠傳不一,仍不動聲色,星夜趲造,外以給各軍月操之用,內以備有事時攻剿之需,各路軍營恃以無恐,洵於大局有裨。”中法戰爭時,李鴻章報告說“法兵構釁,屢次聲言北犯,北洋海口林立,逐處戒嚴,撥用軍火繁巨,其各省谘撥者,亦較往年多至數倍,不得不倍數趕造”,“俾資接濟”。及至“馬尾開仗,催造調撥益形嚴緊,各廠皆添作夜工。”顯然,這些兵工廠供應著全國的需要,絕非僅供應淮軍的需要。

最早使用大機器進行生產的工廠稱為機器局,命名者以為凡是西洋的機器都應該列入其中。機器局應是能生產一切機器的新式工廠。後來因這些工廠一直主要進行軍工生產,而其他各項工業又另用了其他的名稱。機器局就成了兵工廠的專用名詞了。但是人們還是認為機器局應是製造機器的工廠。因此機器局還是擔負著製造機器零件的工作,負責修理各項機器。各局幾乎無不變成一座官方的機器修配廠。在當時的中國這就是大機器製造業了。 李鴻章就是這個機器製造業的引進者、創辦者和推動者之一。他認識到世界已經進入到大機器生產時代,中國隻有一兩處大機器廠是遠遠不夠用的,必須讓大機器生產在中國普遍開花。於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74年12月10日)上奏請在各省添設機器局,製造槍炮。

雲南少數民族大起義時,當地的巡撫林鴻年就向江蘇省商調炮隊來雲南教練演放。三年後,即同治七年(1868年),雲貴總督劉嶽昭和巡撫岑毓英開始利用所派去的工匠設局製造,仿造洋炮。 到了中法戰爭時,李鴻章原來手下大將,現任廣西巡撫潘鼎新籌備在廣西省也開設機器局,由上海訂購一些機器。後來洋工匠和機器運到了廣州時,他的後任巡撫李秉衡卻以桂省沒有財力辦理機器局為理由,不接收機器。於是,這批機器就留在廣東省。粵督張之洞乘機利用這批機器和工匠,連同粵省所購機器合並在一起,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選定大北門外石井墟,創設了槍炮廠。此廠相對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設立的那個廠,稱為西廠,原廠就稱為東廠。

廣東機器局開設於同治十二、三年,後來加設一處洋火藥局,委派滬局的局員潘露去主持。其槍炮廠總辦薛培榕,原來是滬局恬吉號輪船上的管帶。生產情況比較複雜。除彈藥外,因另有黃埔船塢,所以兼造輪船。在張樹聲任兩廣總督時,造出兩艘輪船。張樹聲也是李鴻章的手下大將。

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機器局時,多次給李鴻章寫信商討,請教創辦經驗,並且谘調有辦廠經驗和西洋學識的徐建寅去做總辦。於光緒元年(1875年)十月正式開辦。能夠生產各種炸彈、槍彈、地雷和洋火藥,並造英式亨利馬梯尼式槍給省內各軍使用。該廠始終沒有雇用一個外國工匠,成為一個特點。

王文韶,在光緒元年(1875年)五月,特調李鴻章最早用以創辦機器局的韓殿甲去給他經辦。

吳大澄在吉林創辦機器局,廠址設在鬆花江北岸。李鴻章給他派去在津局任提調的宋春鼇,總理局務。宋春鼇特到江浙召募技術工人。購買機器一事是津局總辦王德均在津一手經理,克服轉運困難,運到吉林安裝,終於建成投產。以生產槍彈和火藥為主,也造新式來複槍和抬槍。宋春鼇在任達十幾年之久,對該局貢獻很大。

光緒三年(1877年),榮祿主持北方神機營事務。他與李鴻章商議設立機器局。李鴻章向他推薦著名科學家華蘅芳。但後來沒有見諸行動。不久,吉林邊防緊張,李鴻章把本來為神機營購買的機器調給了吉林。到了光緒七年(1881年),李鴻章再次建議醇親王在神機營設局製造,以開京內風氣。光緒九年(1883年),李鴻章出重資從歐洲購到大批新型機器,運到北京,安設於京西50裏渾河邊的三家店,調津局會辦潘駿德去主持京局,一切規章製度,建廠規模都是仿照天津機器局的。

杭州很早就有製造彈藥的地方。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曾為李鴻章幕僚和部將的劉秉璋做浙江巡撫時,正式設立機器局,派人到上海購買機器,雇德人孔恩為洋監督,在杭州報國寺後麵購地尋址廠,專造各式子彈。光緒十年(1884)建成。十一年(1885年)正式奏明設立。

在中法戰爭過後,受命為台灣巡撫的李鴻章大將劉銘傳積極開辦機器局,地址在台北城北門外,請德國人步特勒(Butler)為洋監督,製造槍彈。

漢陽槍炮廠創辦時,派徐建寅為監工,前往主持製造無煙火藥,不幸被炸殉職。這個槍炮廠的會辦徐家寶也是滬局出身。 排比以上情況,可以發現晚清各省設立兵工廠大都以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局和天津機器局為榜樣,直接或間接地得到李鴻章在資金、設備、人才等各方麵的支持。可以說各省機器局的創設,原則上是各省的督撫大員,而一切規章製度、技術、廠房廠址,多是仿行津、滬兩局的,並且受津、滬兩局的指導。江南製造總局創辦最早,經費充足,人才眾多,明顯地成為全國機器局的技術指導中心。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1872年1月23日),內閣學士宋晉上疏,寫道: 閩省連年製造輪船,聞經費已撥用至四五百萬,未免糜費太重。此項輪船將謂用以製夷,則早經議和,不必為此猜嫌之舉,且用之外洋交鋒,斷不能如各國輪船之利便;名為遠謀,實同虛耗。將謂用以巡捕洋盜,則外海本設有水師船隻,如果製造堅實,馭以熟悉沙線之水師將弁,未嚐不可製勝,何必於師船之外更造輪船轉增一番浩費!

概括地說,他認為中國製造輪船所費太多,況且在與外國議和之後,如此大搞造軍艦,會引起外國猜疑。又說,國產輪船總不如外國輪船之利,類同虛耗,不如停止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