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但是又有清議派人士餘聯沅、屠仁守、洪良品、翁同和、遊百川、徐桐、孫家鼐等再上折子要求停辦鐵路,有的說鐵路有害無利,有的說宜於邊地而不宜於腹地。

李鴻章不怕圍攻,給醇親王寫信,指名道姓地批駁,潑辣透辟地論述鐵路的有利之處。

光緒十五年正月十五日(1889年2月14日),海軍衙門和軍機處根據李鴻章的意見,再次上奏駁斥那些清議派的論調,指出所謂鐵路可以資敵、擾民、奪民生計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實於用兵運輸皆有大利。特意申明:“創興鐵路,本意不在效外洋之到處皆設,而專主利於用兵”。盡管隻說國防需要,清廷還是拿不定主意,下令各省將軍督撫陳述意見。結果,隻有兩江總督劉坤一、台灣巡撫劉銘傳、署理江蘇巡撫黃彭年表示支持修建津通鐵路,其餘則明確反對,或者模棱兩可。

三月初五日(4月4日),張之洞另創自蘆溝橋起,中經河南,至湖北漢口的計劃,即蘆漢路。擬分四段,八年造成,請將津通路從緩興辦。

這一來,西太後又傾向於張之洞的計劃。醇王不敢違抗,隻得指示李鴻章寫出緩辦津通路的奏稿。李鴻章被張之洞的對台戲氣得不輕。十月初八日(10月31日),他再也按捺不住了,致張之洞一封信,內稱:“津通本可急辦,試行有利,再籌推廣,此各國鐵路通例,乃因群臣中止。鄂豫直長路,實自公發端。尊論四宜,隻可如此,籌劃開礦,煉成鋼鐵,器款甚巨,豈能各省同開?”指責張的計劃太大,不顧國家財力。

四月,清廷竟然采納張之洞的意見。李鴻章對於鐵路終獲批準而欣幸,但對於朝廷采納一項疏闊的計劃而哀歎。他明白,這是朝廷為了揚張抑李,防止他的北洋集團勢力的膨脹。他希望朝廷重臣以國家的發展為重,寫道:“鴻章老矣,報國之日短矣!即使事事順手,亦複何補涓埃!所願當路諸大君子務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真情,勿使務虛名而忘實際,狃常見而忽遠圖,天下幸甚!大局幸甚!”

郭嵩燾也致李鴻章信,對張之洞這樣粗疏的計劃竟沒有人反對感到奇怪,說: 香帥大言炎炎,讀者心折,嵩燾觀其文,無一語可為據依。……京師士大夫於津通鐵路訾議甚力,而於香帥一疏,折而服之,無敢議及者。……嵩燾所慮者,獨謂國家之力未足以堪之,將謀為富強之計,所費過巨,收效尤難,非經國之義也。

事情被他們不幸而言中了。蘆漢鐵路定議後,因經費困難,遲遲未能舉辦。

津通鐵路被擱置後,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鴻章得知俄國密圖朝鮮和我國東北,加緊修建東方鐵路,中國邊防告急,趕緊上折請造關東鐵路以抗強俄。閏二月二十八日(1890年4月17日),李鴻章電告醇親王,擬派吳幟昌帶熟煉工程技術人員前往關東各處勘測,請預先籌給築路經費。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醇王病死。洋務和海軍重責都落到慶王和李鴻章肩上。

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三日(1891年3月22日),依慶王奏,朝旨命李鴻章督辦關東鐵路。有了這道聖旨,李鴻章於五月二十四日(6月30日)派記名提督周蘭亭和直隸候補道李樹棠為總辦,先籌備直隸境內林西鎮到山海關的第一段鐵路,預定經費每年用200萬兩,其中戶部撥120萬兩,直隸、河南、台灣等十六省各撥5萬兩。但戶部的120萬是虛的,因為戶部當時沒有錢,李鴻章不敢請領,上奏說:“部庫根本重地,不妨稍緩支取,須將外省歲撥八十萬先行催解。”光緒十九年(1893年),鐵路修到山海關。到二十年(1894年),應該從山海關接造到關外,因慈禧太後要準備六十歲大壽慶典,不但挪用海軍軍費,而且抽用鐵路經費,所以進度慢了下來。

到甲午戰前,李鴻章完成鐵路600餘裏,雖然不是很長,對於這位一直呼喚鐵路,在光緒初年因橫遭阻攔而幾乎絕望的他來說,已經頗感欣慰了。他高興地坐著火車檢閱了一次防區內的軍事部署,然後向皇帝奏報說:“臣鴻章於山海關校閱畢後,乘坐火車由新造鐵路回津,六百餘裏,半日而達,極為便捷。沿途閱視所有橋軌工程,均極堅穩,每裏工價較之西國猶為節省。……”

中國人自己修的鐵路,工程造價比西方國家還節省,坐上去心情該是多麼甜美呀!不,他一想到為使鐵路在中國的生根所經曆的多年風雨鬥爭,一定是苦、辣、酸、甜一齊湧上心頭。

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曾經作出這樣的事情。上海英領事巴夏禮屢次替英商申請架設淞滬電線。李鴻章不滿,但不便公開反對,派擔任江海關道的丁日昌出麵勸阻。洋商不聽,自行在浦東一帶樹立電杆達數十裏長。丁日昌在李鴻章的暗示下,指使上海縣令王宗濂等嗾使鄉民在夜間把英商立的電杆拔掉。英商隻好作罷。事後,李鴻章對人得意地說:這是“以柔克剛之妙用”。他曾經致函總署說,銅線所費並不多,而且能夠迅速傳遞信息,這是件好事;但是,洋人處心積慮地要興辦電報,如不能阻止,隻有中國自行辦理,以為對抗。這時,清政府中絕大多數官員都對電報的功效很茫然,李鴻章能有這種見解是很難能可貴的。

不過,他在次年討論英國人提出的《新議論略》和《局外旁觀論》時,還是強調此事“大有益於彼,大有害於我”。他著眼的還是不要方便侵略者。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時,沈葆楨曾奏請設立電報。李鴻章也從籌議海防角度,讚同設立電報。他深知中國吃了信息不通的虧,奏稱:“有電線通報徑達各處海邊,可以一刻千裏”。

到了光緒五年(1879年),他想通了,洋人能用的,中國也能用;能夠大有益於彼,也能夠大有益於我。他命令從大沽、北塘各海口炮台間架設電報線到天津他的督署衙門裏。他請的是洋專家——天津魚雷學堂教習貝德斯(J.A。Batts)協助指導。電報開機後,他在天津發號司令,40英裏外的各兵營和炮台傾刻響應。 光緒六年,中俄兩國因伊犁交涉出現緊張形勢。沿海沿邊防務告急。李鴻章上奏朝廷,力言“電報實為防務必需之物”,請求正式架設天津到上海間電報線。

這時外人爭奪在華架線權。英商已將電報由香港設水線到廣州,想要沿通商口岸一直以通到天津。本年,電報已通到上海;並另從香港設陸線到九龍。丹麥大北公司也將水線從吳淞引到上海。外國電報勢力有伸入內地之勢。

為了抵製洋商勢力,李鴻章接受盛宣懷建議,仿造輪船招商局的辦法,招集商股,架設津滬陸線,並且開設電報學堂培育電報人才。八月十二日(1880年9月16日),他上奏說明必要性和大體計劃。折內稱: 用兵之道,必以神速為貴。……故由各國以至上海,莫不設立電報,瞬息之間,可以互相問答。……現自北洋以至南洋,調兵饋蝕,在在俱關緊要,亟宜設立電報,以通氣脈。……如由天津陸路循運河以至江北,越長江不過十數萬兩,一年半可以告成。約計正線、支線橫亙須有三千裏,沿途分設局棧,常年用費頗繁,擬由臣先於軍餉內酌籌墊辦。俟辦成後,仿照輪船招商章程,擇公正商董,招股集資,俾令分年繳還本銀,嗣後即由官督商辦,聽其自取信資,以充經費。並由臣設立電報學堂,雇用洋人教習中國學生,自行經理,庶幾權自我操,持久不敝。

十四日(18日)就獲批準。李鴻章即派鄭藻如和盛宣懷等議訂章程,並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訂立合同,代為購料雇工,勘測線路。

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動工,同時發表盛宣懷擬定的《電報局招商章程》,內稱設立電報的目的“中國興造電線,固以傳遞軍報為第一要務,而其本則尤在厚利商民,力圖久計。”實行官商合辦,先由官墊支20萬兩,擬招集商股10萬兩時,歸還官款的一半,使官商成本各居其半,而利息方麵,十年內利息全歸商民,不提官利,是官商合辦的意思。後來,為了鼓舞商民投資,又聲稱“此等有益富強之舉,創始不易,持久尤難。倘非官為維持,無以創始,若非商為經營,無以持久。”這在當時是很有必要的,否則,不僅頑固派反對,沿線一般居民也反對這個新生事物,以政府來保護,並說明此舉用於國防,再派地方官照料保護,才能比較有保障。

至十月底完工,共用銀17。87萬兩。設電報總局於天津,在紫竹林、大沽口、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7處各設分局。派盛宣懷為全國電報局總辦。

光緒八年(1882年)三月起電報局改歸官督商辦。盛宣懷還稟告李鴻章:英、美、法、德四國要在上海設立萬國電報公司,添設香港至上海的海線,如果我們不先走一著,洋人大有將海線牽引上岸之勢,“伏念各國交涉常情,凡欲我全權,隻爭先人一著,是非中國先自設電線,無以遏其機而杜其漸。”光緒八年十一月十四日(1882年12月23日),李鴻章又奏請招商接辦從上海到浙、閩、粵各省沿海路線,以杜外人覬覦,以“保中國自主之權”。可貴的是,李鴻章除了強調電報對於加強國防,收回利權的作用外,還指出:“而商民之轉輸貿易者,亦借電報速達,利益更廣”。

而後,盛宣懷根據李鴻章意圖,與電報局商董鄭觀應、經元善、謝家福、王榮和等籌劃滬粵線,商訂《章程》10條。為促進經濟發展,將線路敷經許多絲茶產區和其他商業城市,全長定為5650裏,所需經費為預計為40萬兩,集股時以銀元為單位,招募華商股本80萬元。仍借官督商辦之勢,請求官府派兵巡線,巡線費由官方津貼,“以重巡護而紓商辦”。電報局所需電杆、電線、電器等進出各口者免稅。這份章程得到李鴻章批準,該線順利動工,於光緒十年(1884年)夏全線通報,在中法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由於上海已處於國內外貿易的中心,這時,電報總局由天津移至上海。李鴻章進一步把天津的電報通到山海關,並設立各防營的支線,以求軍事調動的迅速。李鴻章看到電報已被中國人所接受,見慣不驚了,於是又與總理衙門往返磋商,並得到出使大臣曾紀澤的支持,奏請將電線展至北京。光緒七年六月十五日(1881年7月10日),上奏說: 臣於創辦之初,頗慮士大夫見聞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暫從天津設起,漸開風氣,其於軍國要務裨益實多。今總理衙門與出使大臣曾紀澤皆以近京展電為善策,既已詢謀僉同,臣與總辦津滬浙閩粵電報局候補道盛宣懷酌商,擬暫設至通州。

津通電線計長180餘裏。第二年,這條電線就延長到北京。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心,終於有了現代化的信息手段。

光緒八年(1882年),李鴻章收到鄭觀應一份稟帖,請求創建上海至漢口間的電報,即為長江線,全長約1500裏。這份稟帖同時也送給左宗棠,因漢口當時在左宗棠控製下。但左宗棠當時沒有同意。鄭觀應請左的親信從旁勸說。次年,洋人要求設立長江水線到漢口,促使左宗棠下了決心,批準華商自辦長江電報線,但要求完全由華商自籌,不得運用官款。建成後歸入電報總局經營。 淮軍大將、現任兩廣總督張樹聲受到大辦電報之風的影響,鑒於中法關係緊張,奏請將電報通到廣西龍州。雲貴總督岑毓英也要求架設廣西龍州至雲南的電線。清政府讓李鴻章轉令電報總局籌辦。經盛宣懷籌劃,認為從龍州至雲南山高路險,工費太高,應從漢口到四川,由滬州至蒙自,以官商分段辦理。這個方案得到李鴻章的批準,總理衙門也表示同意。這以後,為了加強北洋防務,他又主持將電報相繼從天津蘆台架至山海關,再到旅順,從濟寧到煙台,從營口到奉天省城。

光緒十一年(1885年),電報從奉天省城通到鳳凰城邊門,又到朝鮮仁川。電報在這一時期因軍事的急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八月十五日(9月23日),李鴻章總結五年來電報的發展,說這是自古未有的的大變化。他稱: 五年以來,設沿江沿海各省電線,綿亙一萬數千裏,國家所費無多,巨款悉由商集。適值法人起釁,沿海戒嚴將帥入告軍謀,朝廷發縱指示,皆得相機立應,無少隔閡。朝鮮兩次內亂,遣兵保護,克日奏功。中國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神速者。其京外一切要政,及與出使大臣往來問答,莫不朝發夕至,海外直若庭門。

為此,他給創辦電報有功人員請獎。所謂自古所無的神速,實際是一場信息手段的革命,被他說明了。

光緒十八年(1892年),李鴻章有見於英俄兩國都對中國的新疆窺視,急需與新疆保持信息往來。李鴻章與陝甘總督楊昌浚電商之後,正月二十六日(2月24日),囑盛宣懷派人勘估從肅州到烏魯木齊的電報線路。十一月初,在與總署函商之後,他又上奏要求將電線從省城架到喀什噶爾,以利邊防。

光緒十九年(1893年)六月,烏魯木齊電線工程告竣。喀什噶爾電線也預計可在冬季完成。九月初十日(10月19日),李鴻章又奏請利用運料比較方便的機會,接續電線到天山北路的伊犁。 由於李鴻章的不懈策劃,電報在甲午戰爭以前,已經從內地擴及到邊疆了。除少數幾個地區外,大部分省分和重要商業城市都設立了電報,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電訊網。他高興地奏稱: 中國創設電線,已閱十年。近來風氣漸開,推行日廣,東北則達吉林,黑龍江俄界,西北則達甘肅、新疆,東南則達閩、粵、台灣,西南則達廣西、雲南,遍布二十二行省,並及朝鮮外藩,殊方萬裏,呼吸可通,洵稱便捷。

郵政。中國自古以來實行驛站製度傳遞政府公文。民間信件間或有小規模的信局事業,據說到鴉片戰爭前,全國有幾千家大小不等的信局,但都很不健全。五日通商以來,外國人僑居中國,最先辦起了專供外國人使用的信局。

光緒二年(1876年)閏五月,總稅務司赫德在籌議馬嘉理案時,曾經建議中國設立送信官局,置於總稅務司下管理。總理衙門讓李鴻章與赫德商辦此事。李鴻章同意由赫德辦理此事。

光緒四年(1878年)春,赫德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試辦信局,先辦北京、天津、煙台、牛莊、上海五處。李鴻章於同年八月二十五日(1878年9月21日)函告總署,試辦結果良好:“迨德稅司天津信局開後,察看民間各局似照常開設,因無妨礙,於驛站更不相幹,似覺無甚流弊。其所用信票,刻有郵政局字樣,係仿西國通行例式。”

這一年是1878年,為我國試辦郵政的開始。七月間發行了一套三枚的“神龍戲珠圖”郵票,麵值分別為壹分銀、參分銀、伍分銀。這些郵票被稱為“海關一次大龍郵票”,世麵上又稱為“大龍郵票”。

轉年正月三十日(1879年2月20日)清政府正式開辦郵政,在郵件上蓋用八卦郵戳。光緒十一年(1885年)發行海關二次雲龍郵票,世麵稱為“小龍郵票”

外國在中國國土上自辦郵政是侵犯中國主權的。光緒十六年,為對此進行抵製,各口稅關也推行郵政業務了,但當時並沒有得到朝廷諭旨的批準。光緒十八年(1892年),赫德向總署正式建議設立郵政官局。

光緒十九年(1893年),李鴻章與劉坤一一起根據江海關道聶緝規的請示,轉請戶部速辦官郵。因為各口稅關所辦郵局沒有經過諭旨核準,上海英、美等工部局擬用作借口,打算增設各口信局。我國如不乘此時設立官郵政局,將來郵政再議推廣,就更難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赫德撰寫了一個四項條文,共計44款的章程。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1896年3月20日),戶部正式奏請設立郵政局,光緒皇帝在奏折上親批“依議”。總理衙門委任赫德為總郵政司,一手經理其事。正式開辦“大清郵政”,使郵政脫離海關。北京設立總郵政司署,並將全國劃分為若幹郵界和副郵界。在郵界設郵政總局,在副郵界設郵政副總局,另在塘沽、大沽、吳淞、南京等地設郵政分局。在十一月發行了一套郵票,稱為蟠龍郵票,郵資計費改為銀元,全套12枚,有3種圖案,一為蟠龍圖,一為鯉魚圖、一為飛雁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內地和各重要城鎮遍設大清郵政分局。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統一的郵政總局,首任局長就是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