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官職(2 / 3)

48官職簡介編輯

帝堯時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秦代時期

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禦史大夫——製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漢魏時期

太史令——職掌文史、星曆的官員

大農丞——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漢時雜號將軍之

驃騎將軍——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製,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相當於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

禦使中丞——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唐代時期

觀察使——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征兵統帥

侍禦史——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仆射——全麵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衝都尉——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禦——專管禦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正四品

郎將——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從五品下

中書令——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谘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谘詢建議官員

前鋒遊弈使——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議政官之一

49官位演變過程編輯

中華文化--中國古代官品製度

中國古代官製中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具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漢以降,曆代品位性等級的形態、來源,品位性官職的數量、類別紛繁複雜並且因時而異,其每一細微變化都可以折射出相關政治變遷,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顯示出中國古代政治體製的一些重要特點。

秦漢官僚的頭銜相當簡潔,大多不過一官而已。像“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這樣的頭銜是很希罕的。但漢以後就不同了,官僚的頭銜疊床架屋,諸如“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徐兗北徐南兗青冀六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南徐州刺史竟陵□開國公”、“使持節特進侍中太尉公尚書令都督冀定滄瀛幽殷並肆雲朔十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並肆汾大行台仆射領六州九(大)酋長大都督散騎常侍禦史中尉領領左右駙馬都尉南趙郡開國公”之類官僚結銜,看得人眼花繚亂。

就算魏晉以後的官兒比秦漢能幹,兼治十數職畢竟勉為其難。其實這成堆的官銜各有不同性質,並不一定都對應著一份差事,許多不過用來增添榮耀、加重資望及賦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騎常侍”就是加號,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蟬,神氣多了。“特進”也是加銜,由此朝會時班次就可以進至三公之下了。加“開府儀同三司”則可開設府署、辟召掾屬,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禮儀。“驃騎大將軍”並不是軍職而是軍階,稱“軍階”也隻是因其名為武號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將軍”標誌位階。散官“左光祿大夫”用於標誌文官位階,在北朝武職也能獲得。此外上述頭銜中還包括兼銜、爵號等等。這時官僚的業績未必超邁秦漢,可資誇耀的官號卻五光十色、琳琅滿目了。

這樣看來,中國古代的職類結構中至少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承擔兵刑錢穀、監察考選等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主要用於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屬“品位性職類”。後一類官號的權責規定有時隻是徒具其名,但它們卻具有不容忽視的品位意義:用於增添資望、賦予待遇、確認品階,以及提供起家官職或遷轉階梯,提供候選、儲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麵征舉的長串官銜,其中有許多就是這類官號。當然,在職能性和品位性官職之間,也存在大量既有職能、又有很濃的品位色彩的官。

品位性官職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散階製,這在唐宋時期尤為突出。以唐製為例,其時文武散階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文武散階都是29階,分別以“大夫”、“郎”或“將軍”、“校尉”等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大夫、將軍等已不再是官職了,隻是標誌等級的階號,好像近代的軍銜。散階和職事官階並不一致,為此還發展出了“行”、“守”等術語以規範之。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散階;在任滿解職的時候,散階依然維係著官員品級;在授予職事官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曾有眾多待遇從屬於散階,例如薪俸、給田免課、刑罰、班序、車輿、衣服等,此外還涉及致仕、封爵、置媵、營繕、喪葬、諡議等方麵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祿官”為階官。唐宋的敘階及進階製度,繁複得讓人眼暈。

現代文官等級製中,依據品位的分等和職位的分等,構成了兩種不同類型。品位的分等是針對人員資曆品級的分等,表現為跟人走的官階;職位的分等則僅僅針對崗位權責確定報酬、劃分等級,此外就別無官階了。唐宋的“階職分立製”,顯屬品位分等。

傳統文官等級製乍一看來好像很簡單:秦漢用“若幹石”的祿秩,魏晉以降用九品官品,如此而已。其實不然。祿秩或九品僅僅是級差而已,透過“品位—職位”視角,我們能看到多得多的東西。階官與職事官都用九品來標誌高下,但對於前者,九品是個人的位階;對於後者,九品是職位的等級,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於是第一,職位本身的高低構成了序列;第二,個人的官階高低構成了又一序列。

如果由“品位”繼續說下去,則還有第三,作為“品位”而被運用的各色官號、名位、加銜、兼職等等,事實也是等級製的重要部分,往往構成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序列,對應著不同地位待遇。進而還有第四,級差本身也可能用如品位。比如說吧,漢代的官僚待遇有一些逐漸與祿秩等級相應了,如六百石以上官有免役權、“先請”權,二千石以上官有任子權。比起權益隻和具體職位掛鉤的做法,待遇依品級而定則品位分等色彩就濃厚了一些。後代也有大量官僚特權以官品為差。清代的“加某品銜”、“加某品服俸”,等於是把官品本身用如品位了。此外還有第五,勳官、封爵的等級雖非官階,但無疑也具有某種品位功能。

曆代王朝中這些因素形形色色、錯綜交織,且不斷發生著各種變異,呈現為不同格局。甲骨文和金文中一般情況是一人一官,那麼也許有人就會用“早期特征”解釋秦漢的官銜簡煉。南北朝的官僚遷轉,有時就能看到各種官銜的此升彼降:某人遷某官步子過大了,就略降其另一銜號以資微調,以更精確地確認這位官僚的品級。古人劄記記述,元明的官銜有多達200多字的。傳統的等級與職類安排的演進,不僅體現在職能分工的日益細密上,還體現在權益分配、品位設置的日益複雜化上。

不過若把品位的複雜化僅僅看成一個線性進程,也未盡然。比如說,不妨認為周代官員都擁有兩個基本官稱,司馬、司寇、右師、大史什麼的當然應該看成職事;而被後儒稱為“內爵”的卿、大夫、士序列,看來就有從屬個人的“品位”意味了。《周禮》對某官用中大夫、下大夫還是用上士、中士、下士,都有明確規定。在世卿世祿的貴族製下,“內爵”等級首先取決於宗法身份,各色禮遇權益大都附麗於爵級。這種獨立於官職的“內爵”,可以視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品位分等。

秦漢用“若幹石”祿秩來標誌官僚等級,而祿秩有一個突出特點,它很大程度上是附麗於職位的:居其職方有其秩,居其職則從其秩。做了太守你就是“二千石”,一旦解職,“二千石”就非你所有了。官員因故去職後朝廷並不為之保留既往官資,再仕之職低於原秩也不希罕。比如有位六百石縣令,在辭官為父母服喪三年後,隻謀到了一個百石的州從事。甚至三公的再仕官低於原職也不希罕。假如以前做過三公,那麼做千石的尚書令時朝廷多少有些優待,可給予二千石的待遇,但仍達不到先前相當“萬石”的級別;但如故官二千石者做了尚書令,就這點兒優待也沒有了,隻能依從新職的千石之秩。今人經常詬病職位能上不能下、級別能高不能低,秦漢卻不是這樣。這很有點職位分等的意思吧。也就是說,從先秦“內爵”到漢代祿秩,官製中的品位因素反倒一度趨於淡化。

論漢代官製:“從整個製度來看,與後世相比,冗官不多,而且每個官吏都擔負非常具體的任務。……冗官少恐怕是官僚製發展的表現,但也是官僚製尚處於初期階段的特點。”所謂“初期階段的表現”,除了簡單粗糙外還可做較積極的理解:官僚組織在初創時總是較為精幹有效的;此後隨時光推移,老化、腐化和貴族化因素便逐漸滋生積累,包括冗官充塞、品級繁複等等。秦漢等級管理的簡單性中包含著草創的粗糙,但同時又是簡煉明快、富有新生朝氣的;唐宋入流、進階、磨勘、改官的複雜程序當然含有製度的進化,但過分的繁文縟節、繁瑣細密,也反映王朝已須為官僚的特權分配窮思殫慮,這部分事務畸形膨脹開來了。

唐宋的散階製,上承魏晉南北朝的製度餘緒。由於士族門閥政治東風送暖,魏晉以來官製中的品位因素百花爭豔。秦漢的領兵武職“將軍”,很快就虛銜化為軍階。各種冗官、名號、榮銜的滋生如雨後春筍。散官大夫在漢代隻是沒有固定職事,卻經常承擔臨時差使,魏晉以下則幾乎就是冗散或榮銜。漢代加官本來具有的職能意義,在此期也明顯淡化。南北朝時形成了東西省體製,兩省文武散官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入仕初階、遷轉階梯及用作加銜。此外秘書著作之官、東宮侍從及府官僚掾,也因優遊無事、主要用於起家遷轉而大為“品位化”了。在著名的九品中正製下,中正依門第而定品,士人在入仕之初甚至之前,就先已擁有了一種作為官資的“門品”了。相關的各種選例,包括清濁有別、士庶有別、文武有別、官吏有別,都具有強烈的品位性質。後代好些品位性設置,都是此期發展起來的,例如重文輕武之製、流內流外之製等等。唐代的文武散階就來自南北朝的文散官和將軍號,而且與東西省散官呈沿革關係。

由唐宋而明清時代,轉折再度發生了。明代的散階形似唐宋而實已變質:唐代是據門蔭而授階、據階而授官,官職來自位階,或說以“階”為基準;明製卻是據官而授階的,有官職才有位階,散階通過入流和考滿來授受,並依職事變動相應調整,如此而已。所以學者認為明代散階僅是一種榮銜,不再有獨立於官品。清代官員的等級待遇進一步向實際職務傾斜,散階製繼續淡化、簡化,甚至混同於封贈,麵目全非了。

由此可見,品位分等和品位性職類在曆代並非直線前行,而是存在著起伏不平的波峰和波穀。周代的“內爵”可以視為最早的品位分等,漢代祿秩等級則顯示了“附麗於職位”的鮮明特征;魏晉南北朝的“門品”等等製度,無疑是品位性安排和品位性官職的一個高峰,唐宋階官承其餘緒;明清時則又出現了向職位分等回歸的趨勢。

那些波峰和波穀不會無因而來,與各代官僚政治和官僚群體的性格變遷,肯定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就不能不涉及品位分等和職位分等的不同傾向性的問題了。學者認為,品位的分等是“以人為中心”的,它有助於保障官僚的穩定感,使其不致因職位變動而喪失“級別”;職位的分等則是“以事為中心”的,體現了相對科學性、民主性,保證了效率和同工同酬。早期曆史文官製一般都呈品位分等,越傳統的社會越重身份,而“身份”就是一種從屬於個人的地位。例如,英國文官製的誕生較早,所以采用了品位分等之法、殘留著貴族色彩,與富有現代性的美國文官製相當不同。

進而這兩種分等就可以和官僚的“自利取向”或“服務取向”問題聯係起來。在“服務取向”的情況下,官僚隻有很小的自主性和拓展特權的天地,專製君王的鐵腕迫使他們成為動員資源、統一國家和壓製反抗的有效工具。而在“自利取向”情況下,官僚特權膨脹,擁有更大空間來牟取一己私利;官額膨脹而效率下降;官僚將官位僅僅視為薪俸之源,將之“私有化”甚至世襲化,並使自身“貴族化”了。我們假定:重身份、“以人為中心”的品位分等安排,與官僚的“自利取向”或“貴族化”傾向具有更大親和性;重效率、“以事為中心”的職位之分等,則與官僚的“服務取向”呈內在契合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