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虜北去,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他政治上昏庸無能,生活上窮奢極侈,藝術上卻多才多藝,書、畫、詞皆善。

宴山亭

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①,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②。新樣靚妝③,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④。易得凋零⑤,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⑥,者雙燕何曾⑦,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⑧,和夢也新來不做⑨。

“注釋”①冰綃:綃,生絲織成的薄綢。冰綃,潔白的生絲綢。唐王勃《七夕賦》:“引鴛杼兮割冰綃。”②著(zhuó灼):“著”的本字。附著、塗上的意思。燕脂:即“胭脂”。③靚(jìng靜)妝:以脂粉妝飾。④蕊珠宮:裝飾有花蕊珠玉的宮殿,指仙境。⑤易得:容易。⑥憑寄:寄托。⑦者:即指示代詞“這”。⑧無據:不足依憑;無所依據。⑨新來:近來。

“譯文”仿佛是能工巧匠的傑作,用潔白透明的素絲裁剪而成。那輕盈的重重疊疊的花瓣,如同淡淡的胭脂色暈染均勻。新的式樣,美的妝束,豔色灼灼,香氣融融。蕊珠宮中的仙女,見到她也會羞愧得無地自容。可是那嬌豔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飄零,又有那麼多淒風苦雨,無意的無情。這情景實在令人愁苦,不知經過幾番暮春,院落中隻剩下一片淒清。我被拘押著北行,憑誰來寄托這離恨重重?這雙燕子,又怎能理解人的語言和心情?天遙地遠,已走過了萬水千山,又哪裏知道故宮此時的情形?怎麼能不思量,但也隻有在夢裏才能相逢。可又不知什麼原因,近幾天來連夢也不曾做了。

“賞析”此詞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年覆國被擄往北方五國城,北行途中見杏花而托物興感之作。

全詞所寫即李煜《虞美人》詞:“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故國不堪回首”之意。上片摹寫杏花以寄意。“裁剪”三句寫杏花之花質冰潔如白綢剪裁,花瓣簇綻輕柔重疊,花色淡雅似胭脂勻染。“新樣”三句則以擬人化手法將杏花比喻為“靚妝”新穎,豔香流融的美女,直令天界蕊珠宮仙女為之羞慚汗顏。這兩層文辭傳寫出杏花的形俊神逸,淡雅而香豔之美。“易得”五句感歎杏花命運之淒涼:一歎杏花易開放亦易凋零;二歎暮春時無情風雨之摧殘;三歎落花風雨弄得院落一片淒涼;四歎杏花之未來還將經受“幾番春暮”之淒涼。四層轉進,愈轉愈深,愈深愈痛,而以“愁苦”二字深致哀感,以“杏花”意象隱喻詞人自身命運,於惜花憐花之中寄托自惜自憐情意。下片寫懷思故宮之離恨,亦是四層轉進。一是欲借雙燕寄托離恨,然而“雙燕”不會人的言語,亦屬徒然。二是身為敵囚,天遙地遠,欲見故宮而不可得。三是思念故宮繁華,卻隻能在夢裏歸返故宮,虛幻無憑。四是新近竟連虛無憑據的夢也做不成。層層撇棄,層層落空,感歎傷懷,泣訴難堪,寫出詞人故國覆亡的幻滅與絕望。

全詞托物詠懷,抒寫故國淪亡之悲慨,幽咽委曲,傷感無奈,對故國淪亡無一句悔恨與反思,又顯見其情雖真而骨力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