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號牧庵,原籍柳城(今遼寧朝陽),後遷居洛陽。名重一時,曆任太子少傅、榮祿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等職。以古文著稱,時人比之韓愈、歐陽修。散曲成就亦較高,與盧摯並稱“姚盧”。盧前《論曲絕句》謂其“每有作,亦必婉麗可誦”。有《牧庵集》。散曲現存小令二十九首,套數一套。

[中呂]滿庭芳①天風海濤,昔人曾此,酒聖詩豪②。我到此閑登眺,日遠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③,水連天隱隱迢迢④。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注釋

①滿庭芳:曲牌名。又名“滿庭霜”。

②酒聖詩豪:此泛指嗜酒豪爽的文士。酒聖,“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性嗜酒,曾作《酒德頌》。詩豪,劉禹錫曾被白居易推為“詩豪”。

③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連、遼闊無邊的樣子。

④隱隱迢迢:隱隱約約、十分遙遠的樣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近江南草未凋。”

賞析

此曲寫天水茫茫的壯闊景象,抒發功成身退的情懷。境界開闊,情調豪爽。“山接水”“水連天”一聯對仗工穩,於婉麗中見宏勁。

[越調]憑闌人·寄征衣①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②千萬難。

注釋

①憑闌人:曲牌名。寄征衣:給出門在外的人寄衣服。

②妾身:古時已婚婦女自稱。

賞析

此曲寫思婦寄征衣時的矛盾心情,表現了對征夫的關切和思念,用傳統題材而自出新意。真實細膩,“熨貼溫存,纏綿盡致”(盧前《論曲絕句》)。淺近自然,韻味雋永,頗富民歌特色。

[中呂]醉高歌·感懷①十年燕月歌聲②,幾點吳霜③鬢影。西風吹起鱸魚興④,已在桑榆暮景⑤。

注釋

①醉高歌:曲牌名。又名“最高樓”“最高歌”。

②十年:言其多年。燕月:泛指在北方的歲月。燕,古國名,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

③吳霜:泛指江南的風霜。吳,古國名,在今江蘇、浙江一帶。

④“西風”句:用晉張翰(吳郡人,曾入洛陽作官)事。《晉書·張翰傳》:“翰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⑤桑榆暮景:喻晚年。《後漢書·馮異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日出之處。桑榆,日落之處。

賞析

此曲寫走南闖北、遊宦半生的感受,抒發晚年思鄉情懷。用典切時切事,語言流麗自然。《詞品》認為“此詞高古,不減東坡、稼軒也”。

[中呂]陽春曲筆頭風月①時時過,眼底兒曹②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③闊,無日不風波④。

注釋

①筆頭風月:指文墨生涯。風月,指光陰歲月。

②兒曹:兒孫輩。

③人海:指人類社會。

④風波:喻人事的複雜和仕途的艱險。

賞析

此曲回顧一生文墨仕宦生涯,抒發對世道滄桑、人海風波的歎惋。一問一答,寓意深邃。

[中呂]普天樂·別友①浙江秋,吳山夜②,愁隨潮去,恨與山疊。塞雁來,芙蓉謝,冷雨青燈讀書舍,怕離別又早離別。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寧耐③些些。

注釋

①普天樂:曲牌名。又名“黃梅雨”。

②“浙江秋”兩句:兩句互文,意謂浙杭一帶的秋夜。浙江,江名,即錢塘江,在今浙江省境內。吳山,山名,在今浙江杭州錢塘江北岸。

③寧耐:忍耐。

賞析

此曲寫離愁別恨,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摯情誼。用比興和對仗手法,以景寫情,婉麗清新。《中原音韻》認為此曲“造語、音律、對偶、平仄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