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張可久(1)(1 / 3)

張可久(約1270—約1349年),字小山,一雲名伯遠,字可久,慶元(今浙江寧波)人。至元初,年七十餘,還作過昆山幕僚。一生不得誌,浪跡江湖,足跡遍及湘、贛、閩、皖、蘇、浙等地,晚年居杭州。專寫散曲,小令尤著,與喬吉齊名,李開先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喬夢符小令序》)。散曲集有《小山樂府》。現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

[黃鍾]人月圓·山中書事①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②倦天涯。孔林③喬木,吳宮④蔓草,楚廟⑤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⑥村家。山中何事?鬆花釀酒,春水煎茶。

注釋

①人月圓:又名“青衫濕”。

②詩眼:此指詩人超脫的眼光。

③孔林:孔子的墓地,在山東曲阜縣郊。林廣十餘裏,相傳孔子弟子從各自的鄉土攜樹所植。

④吳宮:三國時吳國的宮殿。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匠。”

⑤楚廟:戰國時楚國的宗廟。

⑥投老:到老。

賞析

此曲緬懷千古興亡盛衰,極寫山居的情趣。舉三個古跡,以概其餘。寫山居生活,語淡情濃。前後對比鮮明,用筆清麗,淡雅脫俗。

[雙調]水仙子·次韻①蠅頭老子五千言②,鶴背揚州十萬錢,白雲兩袖吟魂③健。賦莊生秋水篇④,布袍寬風月無邊。名不上瓊林殿⑤,夢不到金穀園⑥,海上神仙。

注釋

①次韻:即“步韻”。按他人所寫散曲的曲調格律填寫。要求嚴格,不僅要用其原韻原字,先後次序也必須相同。

②“蠅頭”句:指老子著《道德經》,全書五千餘字。老子,即老聃,春秋戰國時楚人。蠅頭,指小字。

③吟魂:作詩的靈感。

④秋水篇:《莊子·外篇》的一個篇名。它以齊萬物、一死生為主旨。

⑤瓊林殿:又稱瓊林苑,在宋代汴京(今河南開封)城西,是皇帝賜宴新科進士的地方。

⑥金穀園:晉巨富石崇所建別墅,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北。

賞析

此曲述誌抒懷。反映了不慕功名富貴、超然世外的道家思想。寄情世外,風流自賞。含蓄有致,灑脫自然。

[雙調]水仙子·歸興①淡文章不到紫薇郎②,小根腳難登白玉堂③。遠功名卻怕黃茅瘴④。老來也思故鄉,想途中夢感魂傷。雲莽莽馮公嶺⑤,浪淘淘揚子江⑥,水遠山長。

注釋

①歸興:歸鄉時的感觸、興致。

②淡:清淡,興味淡泊。不像台閣體那樣華藻典麗。紫薇郎:唐中書省庭院常植紫薇樹,故中書省又稱紫薇省,中書郎又稱紫薇郎。此處泛指文職高官。

③小根腳:謂身份卑微。根腳,指家世、出身、資曆等。白玉堂:漢有玉堂署,後稱翰林院。

④黃茅瘴:指荒僻瘴癘之地。黃茅,茅草的一種,多長在無人居住之地。瘴,瘴氣,熱帶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⑤莽莽:茫茫一片。馮公嶺:即石人嶺,在杭州西湖。

⑥淘淘:同“滔滔”,大水貌。揚子江:長江下遊江都至鎮江間,古稱揚子江。

賞析

此曲乃仕途失意、引退歸家時所作,反映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表現了熱愛故鄉的無限深情。筆意暢達,聲調響亮暢朗,聲情並茂。末三句寄情於景,境界開闊壯麗,充滿詩情畫意。

[雙調]折桂令·九日①對青山強整烏紗②,歸雁橫秋,倦客③思家。翠袖殷勤④,金杯錯落⑤,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⑦。

注釋

①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又名登高節。

②強整烏紗:烏紗,帽子。暗用孟嘉落帽事:晉桓溫於九月九日在龍山宴客,風吹落孟嘉帽,他安坐而不知覺。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整冠。”

③倦客:指長久在外的遊子。

④翠袖殷勤:翠袖,女子代稱。殷勤,情意懇切。

⑤錯落:參差交錯。

⑥“蝶愁”句:喻過時的事物。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⑦“一抹”兩句: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賞析

此曲寫重陽登高的情景和感受,突出倦客思家的主旨。極寫“九日”的美好,以反襯遊子的百結愁腸。對仗精美工穩,講究煉字。寫景情思綿邈,末三句尤倍增惆悵。

[雙調]折桂令·讀史有感劍空彈月下高歌①,說到知音②,自古無多。白發蕭疏③,青燈寂寞④,老子婆娑⑤。故紙上前賢坎坷⑥,醉鄉中壯士磨跎⑦。富貴由他,謾想廉頗⑧,誰效常何⑨!

注釋

①劍空彈:借用戰國時馮諼彈鋏事。據《史記·孟嚐君傳》載,馮諼為孟嚐君門下客,一日“彈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輿。孟嚐君遷之代舍,出入乘輿車矣”。詳見《戰國策·齊策》。月下高歌:用春秋時寧戚遇齊桓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