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理化世界,風采紛呈(一)(3 / 3)

本研究為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資金資助項目。

(張經華)

例80黃河水質分析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近年來,隨著黃河兩岸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黃河中上遊的植被逐漸減少,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傳統的大麵積引黃灌溉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河水,也導致了下遊工農業及城市生活用水嚴重缺乏,造成了黃河斷流,黃河的水質也開始下降。為了能夠進一步利用和保護黃河水資源,準確、及時掌握黃河水的水質情況是非常必要的。

作為中日合作研究項目,我們自1998年至1999年間,與日本東京大學、北海道大學、鳥取大學等高校及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們一起對黃河進行了考察、取樣。調查的黃河水質包括:pH值、電導、陽離子、陰離子及懸浮顆粒物。經過在我中心進行化學分析,結果表明:黃河上遊劉家峽水庫大壩中的水質量最好,具有很低的電導,陽離子和陰離子的含量也很少;在黃河主流中,從蘭州到三盛公大壩,電導及陽、陰離子的含量逐漸增多;從三盛公大壩到包頭保持一常量,隨後又逐漸減少,pH值是8;在內蒙古河套灌區的排水渠中(同時起到排鹽作用)的水樣和來自淡水養殖場中的井水中,電導及陽、陰離子的含量極高;黃河的兩個分支——渭河和洛河的水質與它們鄰近的黃河水質相似;從上遊到下遊,懸浮顆粒物逐漸增多,其中在洛河數值最高為552g/L。

由於過去幾十年間,黃河的水質沒有任何記錄資料,我們無法把目前的數據與過去相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黃河的水質正在不斷惡化。對黃河的水質以及下遊河水斷流的進一步調查,是今後我們需要繼續進行的工作。

(張經華)

例81水源水中產生有毒物質的藍綠藻的分析及控製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大量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被排入水源水中,水源水的水體環境質量嚴重下降。由於水源水的循環和外界交換的能力很差,水體更新很慢,從而導致大量藻類滋生繁衍,往往出現水體發綠的現象,水麵漂浮著一層綠色的“薄膜”既水華。據資料表明,每年夏秋季產生的水華主要是藍綠藻,其中80%的水華是有毒的。隨著淡水資源的日益緊張以及人們對飲用水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探明這些藻類的種類,提高人們飲用水的環境質量是極為必要的。藍綠藻產生的毒素被稱為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的生物毒害機理是:當其進入生物體後,對肝髒的蛋白磷酸酶有極強的抑製作用。大量試驗結果也已證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非常大,主要損傷動物肝髒,可使哺乳動物肝髒腫大導致動物失血休克而死亡。現已證明這類物質的存在還會加速腫瘤的形成,而且已發現人類的肝癌發病率與飲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有關。

我們選擇了大浪澱水庫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水質及藻的種類。分析結果表明:大浪澱的水體屬於中富營養型。通過對藻類的鑒別,優勢種為藍藻門中的銅綠微囊藻和綠藻門中的葡萄藻,統稱為藍綠藻。這兩種藻類適應性強,大多數水體中皆能生長旺盛,尤其喜歡富營養的水體和高溫天氣。

調控藍綠藻的途徑有以下幾方麵:①藍綠藻喜歡富營養水體,那麼,首先嚴格控製沿途汙染源的排放,減少營養物質的輸入。②營建人工淡水生態係統,強化水體本身的自淨能力。③利用一些生物(如大麥秸稈)的分泌物具有對一些藻類生長抑製的作用,可以在夏天有效地控製或抑製有毒藻類的大量繁衍。

(張經華)

例82渤海地區水鳥肝髒中油分殘留量的分析

由於石油工業的高速發展和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連年增長,使得進出港口的船舶增多,造成渤海灣港一帶的石油汙染日益嚴重。那麼如何評價近海水域的汙染狀況呢?我們與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合作,以棲息在海灣附近的各種水鳥為代表性的分析對象開展了研究。經實地勘察發現:這些鳥類長期生活在海灣旁的鬆林中,它們定期在海灣活動,捕食這一帶可能被汙染的魚蝦,飲用可能被汙染的水源。汙染物隨著食物和飲水進入它們的身體,被富集在內髒中,難以排出。所以,取其肝髒進行分析即可達到研究的目的。

我們的試驗是采用對水鳥的肌肉與肝髒樣品同時進行測定,分析其汙染情況的差異。通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熒光光度方法進行對照,選擇了後者進行測定。

最後確定了以原油為標樣,激發波長為310nm,測定波長為380nm的分析條件。將水鳥樣品烘幹後粉碎,並用氫氧化鈉水溶液皂化數小時,除去脂肪,再用乙醚萃取。萃取液經離心後,取上清液放入幹淨燒杯中,風幹,用正己烷定容至5毫升容量瓶中。我們共測定了幾十隻水鳥的肌肉和肝髒樣品。從數據中可以看出,肌肉中存在的油類汙染物要比肝髒中低一個數量級;而在非油區捕捉的鳥類要比油區捕捉的鳥肝髒中油類汙染物要低。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渤海灣地區石油汙染的狀況,為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曹紅)

例83銅等重金屬毒性形態研究

在自然環境中,汙染的發生常常是多組分的。當這些毒物共同作用與有機體時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到現在為止的大多數生物毒性實驗都是單一汙染物的實驗,現行的水質標準也是根據單一金屬的毒性確定的,因而不能有效地反映出重金屬的毒性效應。Spechar和Fiandt研究指出,根據美國環保局的水質標準配置的重金屬元素混合液,對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都有毒性。Van Leeumen等人也發現荷蘭水質標準不足以保護水生生物,因為混合物對生物有不利的影響。總的來說,對重金屬聯合毒性作用的研究還處於資料積累階段。

我們開發了一種應用於環境檢測的淡水發光菌,具有快速、簡便、經濟,尤其是在淡水中發光狀況良好的特點,使其在環境監測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考慮重金屬的環境效應時,形態是一個關鍵因素。現行的國家水質標準是建立在總量基礎上的,在許多情況下,對環境表現為過度保護。美國曾推薦使用溶解金屬總量來製定水質基準,因此,扣除了對浮遊生物影響較小的懸浮物結合態金屬,但這一基準仍未考慮溶解金屬的形態效應。很明顯,建立在總濃度或者溶解量基礎上的水質標準都存在不足之處。我們采用兩步酸化微分脈衝陽極溶出伏安法(DAM-DPASV)對樂安江沉積物水提取液中的銅進行了形態分析,並與直接DPASV測試及生物測試結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因水體中絡合劑和表麵活性的幹擾,直接DPASV測試低估了毒性形態;而兩步酸化DPASV較好地反映出了重金屬的毒性形態。

(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