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要內容,認為文士如果“棄百事不關於心”,終日不出書房,就學不到“道”,就不可能寫出像樣的作品來。他要求作家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實踐,“道羈臣寡婦之歎,而寫人情之難言”(《梅聖俞詩集序》)。在文章的形式與內容及寫作與生活的關係等問題上,歐陽修強調內容和生活(即道)是文章的核心,“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並說:“學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答吳充秀才書》)
對古文寫作的藝術要求,歐陽修強調要“辭豐意雄”,“簡而有法”(《尹師魯墓誌銘》) 。
他要求寫文章必須善於剪裁,做到不枝不蔓,平易自然,清新樸實,語言要精煉含蓄,明白曉暢。在他的積極倡導和長期豐富的創作實踐的影響與推動下,宋代出現了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一大批很有成就的古文作家,從而促進了宋代散文創作的繁榮昌盛,對我國古代散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巨大影響。
歐陽修為了掃除宋代文壇的浮靡文風,並使自己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能與政治上的革新主張相呼應,他不僅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創作理論及其豐富的創作實踐和樸實平易、清新曉暢的文風來影響、帶動其他散文作家,而且還利用自己擔任主考官的機會,大膽選拔古文寫作的優秀人才。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主持禮部進士考試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宋史·歐陽修傳》),一律不予錄用。事後,那些好為“險怪奇澀之文”的考生,還聚眾鬧事,無理糾纏歐陽修,甚至街上巡警都難以製止。但從此以後,考場中的舊習終於改變了。這次考試,取中的進士有蘇軾、蘇轍和曾鞏等,從而壯大了古文運動的聲勢,形成了宋代古文的鼎盛局麵。
歐陽修的散文,有的筆鋒犀利,有如匕首,單刀直入,勢不可擋。如《朋黨論》把朋黨分成君子與小人兩派,層層剖析,以鋒利的筆觸,有力地反擊了守舊派對革新派領袖範仲淹等人的誣蔑;《與高司諫書》對高若訥趨炎附勢,毀人清白的卑鄙行徑,進行了大膽辛辣的批評與斥責。語言明快,邏輯嚴密,說理透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有的筆調委婉含蓄,清新曉暢,具有回腸九折的抒情意味,如《祭石曼卿文》和《瀧岡阡表》等。有的寓意深刻,語言通俗、簡練,並以豐富的想像和比喻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趣和誌向,如《伐樹記》和《養魚記》等等;有的風格清新,語言生動、形象、精練,能吸收駢文的長處,利用聲韻、對仗加強思想感情的表達,使整篇文章含有一種內在的韻律美,讀之朗朗上口,尋味無窮,如《醉翁亭記》《秋聲賦》及《送陳經秀才序》等;有的取材樸實平易,結構嚴謹,事信言文,不虛美,不溢惡,如《尹師魯墓誌銘》等類碑誌銘文;有的描摹細膩,刻畫人物和事件形象、生動而又活潑,富有生活情趣,如《賣油翁》《樊侯廟災記》《七賢畫序》等。
歐陽修在散文方麵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麵的。他上承韓、柳,下啟三蘇、王、曾,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中的佼佼者,是宋代古文運動的主將和革新領袖。他在散文方麵的成就,吳充在《歐陽公行狀》一文中的評價,可以說是最全麵、最恰當的評價。他說:“蓋公之文備眾體,變化開闔,因物命意,各極其工,其得意處,雖退之(韓愈)未能過(之)。”但由於歐陽修在史傳文方麵,過於強調“尚簡”和春秋筆法,而輕視對人物形象和具體事物的細節描寫,因而使得他的這類文章,往往缺乏生氣,讀起來顯得有些板滯和乏味。
歐陽修留下的作品很多,現存有《歐陽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