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者血漿尿酸增加,使痛風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患者皮膚上可有淡紫紋或白紋,分布於臀外側、大腿內側、膝關節、下腹部等處。褶皺處易磨損,引起皮炎、皮癬;汗多怕熱、抵抗力較低而易感染。
三、診斷標準
1.標準體重計算公式
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即可診斷,但必須排除肌肉發達或水分瀦留的因素。
2.皮膚褶皺卡鉗測量皮下脂肪厚度
人體脂肪總量的1/2~2/3貯於皮下,故此法有一定代表性。常測部位為三角肌和肩胛角下。成年男性≥4cm,女性≥5cm即可診斷。多處測量更好。
另外,還可用X線片估計皮下脂肪厚度。
3.體重質量指數
體重質量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一般認為BMI大於24者為肥胖症。
適合中國人的BMI新標準(2000年國際生命科學會肥胖症研討會)。
四、治療
預防易奏效且重要,特別是有肥胖家族史者。婦女產後及絕經期、男性中年以上或病後恢複期,應預防肥胖。
治療肥胖症以控製飲食及增加體力活動為主,不能僅靠藥物,長期服藥不免發生副作用,且未必能持久見效。
輕度肥胖者,僅需限製脂肪、甜食、啤酒等的攝入,使每日總攝入熱量低於消耗量;多做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如能使體重每月減輕500~1000g,而漸漸達到標準體重者,不必用藥物治療。
中度以上肥胖者需嚴格控製總攝入熱量。食物中宜保證適量含必需氨基酸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入量占總蛋白質的1/3較為合適)。脂肪攝入量應嚴格限製,同時應限製鈉的攝入,以免體重減輕時發生水瀦留。據研究,飲食治療早期蛋白質消耗較多,以致體重下降較快而呈負氮平。當持續低熱量飲食時,發生保護性氮質貯留反應,逐漸重建氮平,於是脂肪消耗漸增多。但脂肪產熱量多於蛋白質,故脂肪組織消失量明顯少於蛋白質組織消失量。因此飲食治療往往效果不顯著,在此情況下,宜鼓勵運動療法以增加熱量消耗。
當飲食及運動療法未能奏效時,可采用藥物輔助治療。藥物主要有:食欲抑製劑——中樞性食欲抑製劑(安非拉酮);消化吸收阻滯劑——糖類吸收阻滯劑、脂質類吸收阻滯劑(奧利司他)等;脂肪合成阻滯劑;胰島素分泌抑製劑;代謝刺激劑;脂肪細胞增生抑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