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圓承:把三皈的內容複製發給對方,對號入座。形式的上的很容易,找個方便的寺院做個儀式領個證就完事了。若是問你,那自己清楚是否皈依了沒。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清淨無染做到沒,做到了回答皈依了。事相上參加過儀式就是皈依了,有沒有實質那要看自己。總結下,不難回答。實話實說是了。
同修說:師父我回答了幾個都不對。
釋圓承:那就沒皈依嗎,因為沒實質嗎!究竟說心有染著、心有取舍、心有對錯、心有傲慢、心有不服輸、心有高下等是迷而不覺,偏而不正,是染汙遮蓋著清淨。三皈隻是名相上事了,於己沒了關係。當然究竟三皈沒幾人能承擔。但回頭依靠歸命佛陀教育,對佛陀教法升起信心升起向往的心還是可以的。能依教踏實行去就算是三皈了。
同修說:阿彌陀佛謝師父阿彌陀佛。
注回複:
下麵分享祖師大德的三皈依講解,希望新老同修大家耐心看完,好好學習,依教奉行。祖師大德苦口婆心說的太多。我就不贅述了。
分享印光大師法語
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
(本文摘自《印光大師文鈔》卷四)
悲哉眾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總由煩惱惡業,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大覺世尊湣而哀之,示生世間,為其說法,令受三歸,為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從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聖。斷貪嗔癡煩惱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為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無量法門。又欲令速出生死,頓成佛道,故為說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使其不費多力,即生成辦。噫,世尊之恩,可謂極矣,雖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實深,報恩無由,今汝等謬聽人言,不遠數千裏來,欲以我為師,然我自揣無德,再四推卻,汝等猶不應允,今不得已,將如來出世說法度生之意,略與汝等言之,並將三歸五戒十善,及淨土法門,略釋其義,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諦,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書。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為師,何況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則尚負不慧之恩,何況佛恩。
三歸者
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托,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既歸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歸依外道徒眾。
五戒者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眾生,輪回六道,隨善惡業,升降超沈,我與彼等,於多劫中,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當思拯拔,何忍殺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於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拔濟,又既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然殺生之由,起於食肉,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謂肉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內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臊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淨觀,食之當發嘔矣!又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佛經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聖大賢,皆所難免。何也?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陽取為善之名,遇諸善事,心不認真,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遊,或致誤事,但取塞責了事,糜費他人錢財,於自心中,不關緊要。如斯之類,皆名偷盜。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為承宗祀。不可以為快樂,徇欲忘身,雖是己妻,貪樂亦犯,但其罪輕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極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眾生,從****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誌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畏怖懼,欲心自息矣。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於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後,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於作惡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無量無邊,切須勉之。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製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並及蔥韭薤蒜,五種葷菜,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一層罪過,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製,汝又去犯,故有罪也。
十善者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慳貪,九不嗔恚,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三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殺盜淫妄,已於五戒中說。
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導人邪念等。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鬥構兩頭等。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
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恐汝等不能體察,今略舉其一二。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於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於兄弟則盡友。於夫婦則盡敬。於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憍慣,致成匪類。於鄰裏鄉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於朋友則盡信。於仆使當慈愛。於公事則盡心竭力,同於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於人。若以此風,化其一鄉一邑,便能消禍亂於未萌,致刑罰於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
分享淨空法師主講的三皈依
一九九六年淨空法師講於澳洲昆士蘭
諸位同修!承蒙邀請,今天有緣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GoldCoast),與大家談談佛法中的“三皈依”。這在佛法裏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是我們修學入門之處。在未說三皈之前,首先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確實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不能不辨別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為佛法是“宗教”,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宗教,這是變質的佛法。其實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確實變成宗教了。另外一種,變成“學術”了,特別是在日本某些學校、學術團體,佛法變成哲學,這也是變質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講,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說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它是現代人都必須學習的。佛法變質成為宗教與哲學,實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對社會,還不至於產生太大的負麵影響。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佛法變成“邪教”。諸位如果仔細觀察,這對於個人、社會是有害的。另外一種,佛法變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現前社會上時有所聞,這種變質太離譜、太過分了。歐陽大師告訴我們,佛法是現代人需要學習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麼,並未說明。他要讓我們自己去領悟,去體會。
我們冷靜觀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學”,從經論上最常見的稱呼可以證明。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自稱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學中才有此種稱呼,這是師生的關係。“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
佛法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說一切眾生的無量苦惱,起於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環境的真相,於是產生錯誤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許多苦難。若能徹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環境,則其思想見解正確,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樂。這是佛法教導的宗旨,教學的內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在可以為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正是歐陽大師所以說“佛法是一切眾生所必須修學的”。
修學佛法,入門就是“三皈”的傳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方向。學佛是從三皈做起,它是學佛人這一生必須遵行的修學總原則。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時候這種說法,大家不會發生誤會,可是佛法自古流傳至今,依中國曆史所記載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傳,免不了有些不正確的知見摻雜在其中,錯解了三皈依的真實義,即中國人常說的“以訛傳訛”。
《六祖壇經》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約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師在《壇經》裏說“三皈依”,則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使我們聯想,早在唐朝時,大概就有很多人誤會皈依三寶的意義。如果沒有人誤會,六祖又何必用這種說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錯會了。一千三百年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產生誤會,何況又經過一千三百年,今天講三皈依,難怪大家錯會其義。
《壇經》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六祖解釋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樣教導我們“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
什麼是“皈依佛”?一般人對自己、對眼前的生活環境,確實是迷而不覺。佛教導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來依正覺,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講的“三寶”有很多種說法,皈依覺是“自性三寶”。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學,就是佛門所謂的“外道”。佛家講外道,不是輕視別人,而是心外求法稱為“外道”。佛法教我們從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內學”,從自心裏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錯了,一樣也得不到,向內求則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不但佛在經論上說得很清楚;中國的儒家、道家,也說得很正確。
皈依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是依靠自性三寶。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可是究竟應如何作法?我們很想回頭,很想覺而不迷,卻偏偏迷惑顛倒。如果不落實在生活中,這種講法就變成玄談,變成玄學,而實際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與“覺”的現象是什麼,也就是“迷”是什麼樣子,“覺”是什麼樣子,“佛菩薩”與“凡夫”那裏不一樣。我們從這裏可以摸索出一條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所表現的,就是現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無論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種種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與凡人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也穿衣、也吃飯、也上班工作、也應酬,這些皆與我們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處何在?在他的心清淨。事跟我們一樣,沒有絲毫差別,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他也工作八小時。我們在生活中天天生煩惱;他們則是天天生智慧,這就不一樣。我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煩惱;他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智慧。何以見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證明。他到黃梅見五祖時,曾經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他的心常生智慧,我們的心常生煩惱,這就是佛菩薩與凡人不同之處。
智慧怎麼生的,煩惱從那裏來的,隻要搞清楚,就知道從那裏回頭、依靠什麼。煩惱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穿衣吃飯有妄想分別執著,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待人接物還是有妄想執著,在此處生煩惱、生七情五欲、生貪嗔癡慢,煩惱永遠不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輪回心”。六道輪回是這個念頭造成的現象。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應酬,就是造輪回業。輪回心造輪回業,即是迷惑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