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的詩也是最具有神奇色彩的。因為寒山的詩多為白話語言,非常接近人民群眾,甚至於用俚語俗語在詩裏,所以在大唐文人眼裏他的詩都是下裏巴人的東西,很不被他們所看中。但是他在世的時侯,曾對他的詩寫了一首預言詩,他寫道:“有人笑我詩,我詩不典雅。不合鄭氏箋,難入謝公家。不恨會人稀,隻為知音寡。若遣趁宮商,餘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結果,一千多年以後的今天,卻真的得到了如他所說的驗證。
寒山的詩自唐到民國以前,由於他的詩在風格上與李白、杜甫等人完全不同,他用詞通俗,接近民眾,不守定軌,不附潮流,所以一千多年一直被世人所冷落。但是,當時代進入二十世紀後,寒山的詩果然遇到了眾多的明眼人。他的詩首先是深受日本學者的推重(小日本還敢說不是學中國的語言嗎?)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的詩就在日本編輯後一版再版了,中國在五四運動後,開始倡導白話文。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1928年新月書店出版}中將寒山、王梵專、王績三人並列為唐代之後出現的三位白話大詩人。由此,寒山的詩開始受到國人青睞,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寒山的詩傳入美國,在美國當時被稱為疲憊求解脫的一代,曾將寒山奉為偶像,其詩也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廣為流傳。在老美那裏他的詩比小白和老杜的詩地位要高得多了。
現在流傳於世的三百首寒山詩,對於它的來源過程,也是很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是大唐貞觀年間,當時的台州太守閭丘胤,因受到豐幹禪師指引,特意慕名到國清寺拜訪寒山和拾得二人,但當時寺裏普通僧眾聽說太守閭丘胤要來拜訪寒山和拾得,都很納悶,背後議論說:何以如此一位當朝大官卻來禮拜這等瘋顛的人?但當閭丘胤來到寺院後,這時寒山和拾得卻突然出現在眾人麵前,麵對閭丘胤大喊“豐幹饒舌!豐幹饒舌!彌陀不識,禮我為何?”說完兩人便挽臂誰也不理跨出寺門,頭也不回走向寒岩。無奈何,閭丘胤便率領隨從,帶著醫藥、衣物慌忙又趕往寒岩,但他剛到那裏就聽到遠處傳來寒山的喊聲“賊!賊!”之後,隻見寒山與拾得兩個人縮身進入岩石縫中,大喊道:“奉勸諸君,好自為之,相約無年,後會無期!”之後岩縫自行封合,二人從此杳無蹤跡。後來閭丘胤在哀慕之餘,請寺僧搜尋他們的遺物,在林間抄得三百多首詩句,加上拾得平時寫在國清寺內的詩偈,遂編錄成集,名曰“寒山詩”,傳於後世。
拾得,是寒山的好朋友,其身世不詳。傳說他年幼時父母雙亡,被人遺棄在赤城道側,恰巧被正在路過的國清寺老和尚豐幹禪師發現,將他帶回國清寺,撫養教育並皈依佛門。因此而得名曰:拾得。
寒山常到天台縣的國清寺去,和寺裏的食堂知事拾得和尚相投。拾得常常收拾一些僧眾的菜飯放在巨竹截成的竹筒裏麵,等寒山來了就讓他帶回去食用。
寒山來到國清寺,有時在廊下獨自躑躅,有時叫嚷著開別人的玩笑,有時候又自個兒望空漫罵,寺裏的僧眾看到他都覺得很不耐煩,就拿杖棒趕他出去,他總是翻著身子、拍著手、哈哈大笑一番以後才漫步離去。
他的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叫化子:頭上帶著樺樹皮作成的克難帽子,身上僅以破衣遮體,腳下則踩著一雙木屐,麵容枯瘦而憔悴。然而他神致超脫,出語奇特,說出的話每每深含至理,隻可惜人們多不肯用心體會。
他的行為實在是豪放不拘,時常在林間村野和放牛的孩子們狂歌大笑,不論別人順他或逆他,對他好或對他不好,他都悠然自得,毫不在意,如果不是同樣具有真性情的人,誰又能認識他的真麵目呢?
拾得和豐幹禪師、寒山大士同為唐朝人,他是豐幹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豐幹禪師有一次遊鬆林經道,漫步在天台縣赤城山道旁,偶然聽到小孩的啼哭聲,尋聲找去,原來是一個約摸十歲,相貌奇偉的男孩。禪師就問在附近放牛的人知不知到他是誰家的孩子,結果沒有一個人知道。問男孩自己,卻回答說:“我沒有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什麼。”
於是禪師把幼童帶返國清寺,交給典座師等候人家來認領,但是過了很久,還是不見有人來領回。禪師隻好請知庫僧靈熠照顧他,男孩雖隻是十歲,倒是很能講話。
拾得漸漸長大了,典座師就讓他管理齋堂和香燈。有一天,忽然看見他登上大座,與佛像對盤而食;又衝著憍陳如尊者的塑像,大言不慚地譏笑他是“小果聲聞”,還舉著筷子開懷大笑,旁若無人。上座師於是罷去了他佛堂上的職務,讓他到廚房內擔任洗碗盤等的雜務事。他每次都把堂上吃剩的渣滓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等寒山來,就讓他背了去。
他有時也自言自語:“我有一顆明珠,埋在暗中,可惜沒有人能識別!”
大家都笑他是個癡呆的孩子。
有一陣子,廚房中的食物每天都有烏鴉來偷吃,搞得狼藉不堪,拾得就拿了一隻棍子到伽藍殿中,打了護法神二、三下,責備他們說:“你們接受出家人的供養,守護佛寺清淨道場,卻不管寺裏的事情,讓食物被烏鴉吃得一塌糊塗,如何當得伽藍的職司?”這天夜裏,全寺僧眾都夢到伽藍向他們訴苦,說拾得打他們。第二天,僧眾到堂上紛紛說出這一怪夢,竟然人人相同,沒有一點差異的地方,連靈熠也不例外。大家議論紛紛個不停。靈熠這天上殿供養伽藍,果然看到諸護法身上有杖痕所損,就報告大家一齊看。這個時候,大家才明白拾得實在不是凡常之子。有好事的人就把拾得希有的道行報知縣府,由縣府下令尊稱拾得為賢士,由此認定他是菩薩的化身,此後常使清淨香火供養。
拾得有時也在寺莊上放牛,吟嘯歌詠,悠遊自得。一天,正是寺裏“布薩”(在六齋日持誦戒律而增長善法謂之布薩)之日,眾僧正在說戒時,法事也正作得熱鬧,不料拾得趕牛到堂前,站在門口,拍手大笑說:“那輪回生死前程悠悠的眾生,正在這裏聚頭呢!”主持戒律的首座和尚聽到後,不禁怒斥他說:“你怎麼這樣瘋狂,竟敢在這裏喧嘩破壞說戒!”
但是拾得笑著說:“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首座和尚出門要打發拾得趕牛出去。拾得回答:“我並不放牛啊!這群牛前生都是本寺知僧大德,都有法號,不信你叫喚他們,他們都會應聲的。”
於是拾得一一叫喚那些牛。先叫:“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吧!”一頭白牛應了一聲出來了。
又叫:“前生典座光超站出來吧!”一頭黑牛應聲出來了。
又叫:“百歲靖本站出來吧!”一頭牯牛應聲出來了。
又叫:“前生知事法忠出來吧!”又是一頭牯牛應聲出來。
這時候拾得牽了這頭牛對牠告戒說:“前生不持戒,人麵而畜生,你今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然大,你卻辜佛恩!”
全寺僧眾這時無不驚訝錯愕,有的便報告州縣官知道,縣官頒文招他入州,但拾得卻不願應招複命,仰侍於人。寺眾都稱歎菩薩來到了人間,鹹自反省,改往修來,並編了實錄寫在佛堂牆壁上供一般善信看,以茲惕勵。其內容如下:
東洋海水清水清複見底靈源湧法泉斫水無刀痕我見頑囂士燈心柱須彌
寸樵煑大海甲抹大地石蒸砂豈成飯磨甎將作鏡說食終不飽直須著力行
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士枉死埋塚間可惜孤標物不見日光明照耀於天下
太清廍落洞明月可然貴餘本住無方盤泊無為理時涉涅槃山徐步香林裏
左手握驪珠右手執摩尼摸耶未足刃智劍斬六賊般若酒清冷飲啄澄神思
餘閑來天台尋人人不至寒山同為侶鬆風水月間何事最幽邃唯有遯居人
悠悠三界士古佛路棲棲無人行至此今跡誰不踏旋機滯凡累可畏生死輪
輪之未曾息嗟彼六趣中茫茫諸迷子人懷天真佛大寶心珠秘迷盲沉沉流
泊沒何時出
拾得自從閭丘太守來參拜以後,就同寒山子手攜著手走出寺裏隱跡不見了。
以後國清寺僧登南峰采薪柴無意中遇到另一位僧人好像印度來的裝扮,仗著錫進入了岩洞然後挑著銷子骨出來對他說:“你可知道,我取得了拾得的舍利呢!”
國清僧就返寺告訴大眾,大眾才曉得他們所敬重的拾得賢士在這個岩洞裏示寂,就將之號為“拾得岩”。這個岩在國清寺東南方,約距離二裏左右的一片山上。
179。人到老年
同修說:師父在嗎?向你請教點事情可以嗎?
釋圓承:阿彌陀佛。什麼事?隻要我知道的明白的,很願意與你們分享…
同修說:我爸最近這半年老吵吵自己有病說痰多,去醫院檢查還沒有病,老發脾氣老說要去死,找大仙看說我爸身上有長仙還有橫死的魔他,我想問問師父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希望能給我點意見,我也真是沒有辦法了!
釋圓承:阿彌陀佛。老年人心力都很脆弱,做人子女有責任多陪伴他們,多安慰他們。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去照顧他們。就像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是怎樣照顧我們愛我們那樣。烏鴉都有反哺的情義呢。我們差什麼?老年人這個時候心情焦慮孤獨所致。子女多倒出空閑時間多陪陪他們。愛永遠都是柔軟人心的良藥。用真誠和耐心去調理吧。隻要學會不抱怨學會遠離厭惡。淡過老人的習氣,不去放在心上。時時思量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這個事情就不是事情了。(鬼神附體之類的事情不必盲目的從信,還是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找找原因。是否缺少耐心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多陪老人看看陳大惠的幾次傳統文化論壇,但耳根聰利肯聽幾集這樣的論壇,對你們的幫助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