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聊天內容(1 / 3)

188。沒這麼一個意思

網友甲說:嗬嗬!<傳記>一般是後人寫的,師父您自己給自己寫<傳記>恐怕不妥吧!

網友乙說:為啥要這麼急給自己出書立傳?如果網上把自己的經曆寫出來讓人看倒很正常,但特意出書給人有.的感覺,說點個人的看法吧,lz的心不夠靜

網友甲說:嗬嗬!南懷瑾,弘一法師,憨山大師,蓮池大師,印光大師等等在生前都沒有自己給自己立傳哦!

網友丙丁等省略:..

釋圓承:阿彌陀佛。一回遍複,若再不理解一字不複,還請寬容諒解,若是有緣,我的文字自能認真讀過,於故事中隨意取自己所需,圓承有的是相似的供養絕不吝嗇。無緣隻管您隨便,想咋理解就咋理解想咋說就咋說,言語自由,小僧也不會無聊的叫你不說。

“出書立傳”對於喜好文藝的人來說好像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曆代文藝小說家寫天寫地寫文化,寫文寫武寫自他。什麼玄妙鬼怪,風月冤家。讀者一代接著一代人,作品成了茶餘飯後的佳話。怎麼涉及到一個出家人出來寫寫小說描描自傳就成了嚴重的話把。何茫茫網絡流浪客關心的隻是表麵的幾個筆畫湊成的文字。而體會不到作者的心中那份渴望眾皆心靈解脫的急迫,皆能人生自在的那份無暇的期盼。小和尚動動手指回憶往昔挑揀些意思內容供養有緣。非有心汙染一不小心溜達至此的純潔若你等的過客。覺得不適或看不過去。還請慢走,對小僧言語網開一麵。得過且過。也算各自輕便免受小僧無心文字的遮障,因此困惑。我的自傳隻茫茫苦海漂流眾中一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個紀實事例而已。感歎古今行人少有把自己的人生順逆心境曲正正邪變化,如實的敘述完整。實事求是的用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曆作為供養展示給一切大眾的。皆人雲亦雲的,傳虛傳實。讓人無所適從,不知怎樣理解。若說功說德古今大德眾人廣說之,佛陀經典好話說盡,幾個真正體會聖人古德慈悲的深意依教奉行了?若說佛法利益的真實自是身體力行,依聖人教古德教隻管自家莫論人家。方有自踏實行履處。否則自無路可走,計較的都是別人是否貢高是否成魔,他為什麼要這般的自雷自誇。這也太癡,於分別計較外麵不關己事的這般是非取舍中蹉跎人生耽誤道業。不是癡也是個十足的呆子。小說就是小說,並非你們所理解的著書立說歌功頌德的那種所謂的立傳。書名沒什麼不妥,內容也很平常流暢。記得上兩天有個同修亦或是道友或是網友,留言說過此事,小僧不想嘮叨太多遂隨手抹去。若真誠智慧的人不用解釋自會理解,若夢不知睡睡不識夢者再多解釋也不會清,若成口舌兵變定擾各自自心清淨國。說我的小說就是一本流水賬。這個我也承認。的確它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經曆的流水賬。而記載流水賬的作者心意不是有意耽誤眾寶貴的人生時光,浪費在這部流水賬的指指點點中。而是期盼有緣大眾,記得是有緣。若是無緣空過目,賬成流水淹沒了心田自不謹慎之過卻怨不得小僧。隻盼有緣觀覽者細翻賬,看看我的過去,能對照思量自己的人生。是否每個人皆應寫寫自己的流水賬。看缺失了多少對人對事的真誠,多了幾多嫉妒計較無益誹慢的虛妄。若皆能如小僧我,反省的徹底,拋舍的幹淨。雲水快活,逍遙天涯。也不枉這部自傳招來的是非口舌。有人要說話了,你這句自己說出的:“反省的徹底拋舍的幹淨等等話說”,這不是貢高我慢不自量力是什麼?小僧告訴你,自在不自在灑脫不灑脫,就像喝開水,被燙過的都知道,要吹吹涼風慢慢地喝。就皆能自了解自會得怎樣才是自在,才能免去燙爛口舌之患。要自己看到別人的過程或聽到別人這麼說後自己真誠的認真親自體驗親自嚐試,非隻意在意別人燙了嘴或別人怎麼喝。這個於自己了無實際的益處。但凡智慧皆知道前車之鑒是值得反省值得感恩的難得的人生經驗。會修者智慧人感恩不及哪裏有這許多如法是不如等等話說。小僧自傳非歌功頌德,隻是一個半死不活的半廢人的人生細則,怎樣成了半死不活差點成了廢材又轉而學佛自在修行解脫。這部小說但耐心真誠的從頭看完,自會了解。無功無德方自傳,有功有德後人說。小僧絕對沒那麼不堪連這一點點基本的人格道理都不懂得。說古德的事例都是後人記得。您別誤解,小僧不是古人亦不是古德。自知之明從頭到腳的不曾一時昧卻。從未曾想如古人如古德如何。也未曾期望眾生記得。洋洋幾十萬言平凡的人嘮叨平凡的事集成小說。記住,是小說。自傳體小說,簡稱自傳。如實的自傳。說著玩玩別認真當真。若認真時認道理,莫認誰高誰貢高的真。若在前者體會當讚您智慧。若在後麵認真,小僧真委屈。圓承從發心嘮叨到如今卻沒有(歌功頌德自炫自耀)這麼一個意思。千萬千萬莫掛心。

189。如如夢也還是虛幻

修行就像一片葉子,誤入思慮磨盤時不要迷失真實的自我。雖然這個身軀一不小心會被無常消磨。你曾經做過葉子的真實卻不容忘卻,無心的一著不要隻為看清什麼是泡沫,一定要證實與磨盤究竟有何區別。思慮虛幻如同泡沫,泡沫研磨成的泡沫原來無我,若真體會到本來無我又何必在意曾經是一片樹葉。那做回葉子應該無錯,供養給大地一片生機,這個世界曾經來過。但懂得參讚化育,又何必非要如境境如的這般折磨,不知是為了忘記還是逃避取舍,若都是的話,回避取舍的心生,就如如湮滅,想忘記自我就並非無我。如此也沒如如也很自我。

------釋圓承

同修說:師父,“大悲大智為增上緣,眾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唯是眾生心中影像,夜摩偈雲,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眾生心內影像亦空。性本離故。須彌偈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淨名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為何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難道我們學習的經典都是自心現?自己度自己?

釋圓承:事實真相是自己給自己說法,最重要的一點要了悟說相聽相同為虛幻,真實相一定是離一切相方能相似的認清眉目。這個事實也是一念無明升起的刹那間的見知。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同一體性故,說法者無法可說方為複自性真實說法。聽法者無法可聽,方會聽自性真實法。淨名言做此一真實的慈悲提示。亦是解眾生無始我法虛妄纏縛,另一切緣熟眾生複本真實也。理地極則本自如如,無法相無非法相,無佛無魔,無有一法名顛倒無有一法名解脫。也無自他誰能救度說。何也?理地極則若會了即如如理地佛,金剛經有明示…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善體會!

同修說:阿彌陀佛!眾生心中的佛,佛心中的眾生,心,佛,眾生一體?

釋圓承:老實念佛莫忙這些個思慮糾葛。思量得到的結論永遠違背真實!

同修說:聞,思,修,不聞不思不修。故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佛心中眾生,聽眾生心中佛說法。

釋圓承:這麼繞法不如法。亂線無頭。

同修說:如法不如法還不是師父說了算,亂線亂自心,無頭亦有頭。說而無說,聽而無聽,都是一個真心。如如境如如智。

釋圓承:亂。一念生時不管你是覺悟還是糊塗都背本來如。念生即差別法生起時。念生即無邊無明覆蓋本心。

同修說:如如境中得如如智,如如智中證真如境。

釋圓承:!

很多時候清涼未必非要拋棄雨傘,覺得解脫也未必就是解脫。凡事皆如為啥還要這樣仔細的研磨!

190。手表丟了!

同修說:兒子給我和老婆買的情侶表,近來因為天熱,我經常從手腕解下來。前幾天,手表就放在辦公桌上麵。昨天在家裏,我就發現不見了手表,以為在辦公室。中午到辦公室找不到手表,我又以為在家裏,回家徹底找一下沒有找到;我又回到辦公室徹底找一下,還是沒有找到。我在回憶這幾天所有來過的人,逐個考慮被順手牽羊的可能性。我甚至打電話直接問可靠的人,是否見到我的手表==當然,都沒有見到。

辦公室裏的幾位同事,按說都是懷疑對象,可我不想懷疑任何一個人,要命的是手表不翼而飛了,而且還是與愛人的情侶表,更重要的還是兒子送給我們的。別管怎麼說吧,這手表遠比它本身對我更重要。所以,我鬱悶!

釋圓承師父吉祥我想問問您我最好怎麼做?我一不想“疑鄰偷斧”,二不想表麵默不作聲,內心審視每一個人,三不想公開鬧得沸沸揚揚,人人心裏都犯嘀咕。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我覺得手表不會憑空消失的,要麼是在家裏或辦公室或其他某個地方,要麼被順手牽羊後隱藏在什麼地方,總之,我想知道是哪一種結果,我還沒有足夠的智慧妥善處理這件事情我隻是心裏不踏實。南無阿彌陀佛

釋圓承:一塊手表雖然是娃娃的一片心意,但必定是身外之物,物能表心足矣。然物有無常這誰都明了,親人的情誼娃娃的孝心非物能代替,它隻是個媒介而已。我想你們一家注重的是人間父母子女的情意。莫因物件成心負累,娃娃是想你們開心幸福輕鬆健康。我想這也是你的娃娃良苦用心之一吧。物件丟失了人還在心還在,有什麼關係呢!和娃娃與您的愛人真誠的解釋一下也就過去了。至於對人產生猜疑這個隻可作為你用人時一個不重要的謹慎,不可時常陷在這樣的思想漩渦中。早有古人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切沒水落石出之前,不可輕易判斷,輕易表露自己的猜忌。那樣容易另事情變得複雜,容易傷害自己殃及無辜。傷害自己是猜忌心久了,必然常常的不信任人,人人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會工作敷衍或離你而去,會失去眾人的信任。殃及無辜這個很好理解了,一旦判斷有誤,若再一不小心被對方知道彼此難堪相互難看不是很不好玩!盡量回憶想想落到哪裏了,想起則好,想不起也沒關係。莫如忘的一幹二淨,忘的徹底。放鬆自己心情輕鬆去工作。說不準無心時事情到逐漸的清晰起來,如此之後的結果可能失也是得呢!就是誰的馬丟了,說…難道不是福嗎!這個典故的意思你知道了…

同修說: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師父

聽師父的良言相權感覺充滿了慈善和智慧當然如師父所言而行並不容易,幸好還有“說不準無心時事情會逐漸清晰起來”等語。十分感恩師父昨晚我與老婆都為這事情費心老婆判定“丟失東西數來人”,我則覺得自己平常對人毫無戒備,尤其是身邊新來的人,我很喜歡他,卻出了這樣的事情,我心憂鬱南無阿彌陀佛我不會忘記的一幹二淨的我將要留個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