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靈說:白日做白夢,晚上做黑夢,皆是夢境,同虛幻,何來真何來幻,人生本顛倒,不顛倒怎會現此境?
心所現境,沒有醒來時,就迷境起惑。無惑無疑,無顛無倒,無迷無失,就不現此人身了。鬱悶,夢未解,更迷惑!有時侯,夢境也是預示。所以一切隨緣,水到渠成,過一天是一天,就這樣唄!
釋圓承:迷糊數明白圈顛倒,徹底掉糊塗大坑爬不出。若照你的執著,那我清晨回複你上麵的內容後,朦朧睡去,覺自己在熟悉過去村落的上空飛翔,這時動了個念頭,丫我何不飛去遙遠的未來極限科技時代去溜達一圈,看能獲悉幾多未來的未知世界的理事,是預示了什麼?我飛啊飛,飛過了村莊飛過了城鎮飛過了高山飛過了海洋,卻怎麼也沒飛到遙遠的未來,漂浮在虛空中無奈的看著眼下的大地,既然橫不能穿越時空那就縱向飛去有頂天望他一望,看能體會幾多天心的相似自在與歡樂。那你給說說這又是預示著什麼?還不是境染隨妄心無聊的變幻。你發來別人顛倒前生玄妙的夢境,我也就隨緣顛倒虛幻時空瀟灑遊玩一圈。如此而已,若說預示,未來的還沒到操那心沒趣兒,過去的已化飛煙回顧無益。最最實在的就是當下這顆彷徨迷惑顛倒不安的心境如何令它安靜下來,再不隨無益的思慮琢磨白天黑夜迷糊顛倒等等的識心折磨,這是第一等該清醒的認知。否則過一天熬一天就這樣唄!
水靈說:丫我飛來飛去的不是我,不知誰飛過一村一海洋的,反正我還在原地。未來還是夢。當下該監工就監工,該倒茶就倒茶喝茶,一顛倒茶不知道變成啥了?還我飛呀飛,飛到北京去看閱兵式。境隨心轉,我還是凡夫當然有過去,現在,未來。前世因今生果。能轉了,就無水靈了故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老實念佛!
釋圓承:隻老實念佛最實在。
213。虛幻前生無影無蹤,遠離殺生善行吉祥
同修說:阿彌陀佛,師父好!
同修說:如果因為我的信息打擾您的修行還請諒解。
釋圓承:?
同修說:怕你和我說話而浪費你的寶貴時間。
釋圓承:有任何修學上的疑問可隨時留言,但有空閑隻要我知道的了解的會及時與你們分享。
同修說:好的,謝謝。首先我向您介紹下自己
生活中我是名廚師每天難免不會殺生但這不是我本心,可心裏愧疚的同時卻又不想改行?很矛盾。
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但我信因果。在您群中一直以'旁聽生·的身份出現。
釋圓承:信因果就好辦,能深信因果自然有緣過覺悟的人生。覺悟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人生、輕鬆快樂的人生。若明晰因果自然明了一個事實殺生行業最不吉祥的行業,未來冤業深重必至苦難輪回,善覺悟的人絕對避免從事這樣的行業。很簡單的道理,天地間沒有這樣一個道理,說為了自己過的舒適賺錢比較容易就可以每天去殺害無辜的生命,讓這些生命用恐懼刀宰油烹的痛苦為你的金錢物質享受買單,人與動物不同的最大特點是具備憐憫之心。對於生命的痛苦不能無動於衷是人的特質。若見眾生被宰殺烹煮時的痛苦麻木的無絲毫憐憫,有的見的思考的隻是冷漠、食物、利益,那與弱肉強食的怪物有什麼區別。若真相信因果盡量不要親手殺生不要叫人殺生。但能轉向不殺生的行業就抓住機會轉行,若是廚師,比如素食行業可琢磨選擇。若環境上、家庭、人事等等原因實在暫時沒法改變現在的行業,那麼在不得已不得不從事殺業時,請對生命升起敬畏之心吧,從心底的道歉、感恩其用付出生命的代價令自己的生活得以維持。真誠的為其念誦佛菩薩名號祝福它來生不要再墮落成如此模樣遭受這樣的苦難。一旦有機會有其它謀生的行業,一定轉行吧。
同修說:我是盡量少殺生的,每次心裏也會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有時真的不忍心。改行一直在準備的。對佛門我隻深信因果和哲理別的方麵我隻尊重,不滿您說曾有一老和尚對我父親說過我是靈隱寺裏的和尚投胎,很多時候我夢裏都會和觀音菩薩如來佛祖在一起。平時我特別愛看佛典上的禪意。
釋圓承:嗯,能改行最善。為了暫時的不得已,結下似海深的冤仇實在劃不來。這個事實現實中的大眾認識不到也不肯相信。佛陀經典有明確的教導,因緣際遇酬償命債相互報償沒完沒了。
同修說:我去上海龍華寺上香裏麵的師傅非說我是在別的寺裏修行的人其實我從沒按佛經上去做過甚至一看佛經就糊塗了。說實話我知道我最終會選擇出家,隻是想等父親百年以後。八年前我對父親說過要出家他哭了很傷心從那以後就沒提過。
這是我的罪身像(照片省略)
釋圓承:那些說法當神話故事聽聽就好。若想詳細了解自己詳細了解佛陀教育,搞明白佛經上佛陀到底教給眾生一些什麼真理,就好好的找空閑時間認真的看看經書學習下,多多的了解些。搞明白才避免疑惑。
同修說:嗯嗯,可我按不下心看經書。就連我無意中得到的兩本木刻經書我都準備下星期寄給水靈和玫瑰了,結緣。師父您早點休息吧,感謝您的開悟。
釋圓承:出家與否能出家與否與相貌色身沒關係。出家是出離欲望煩惱痛苦的家,出三界六道的家出生死的家,能有這樣的認知,有強烈的信心遠離各種欲望的誘惑遠離煩惱與痛苦。有深願心追求生命解脫證得生命的圓滿自在,有那因緣剃度才可選擇剃頭離家。並不是誰說怎樣或拿虛幻無影無蹤前生說事就要怎樣的這般稀裏糊塗的迷信的去認可。何況這種情況大多數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說話。但有空閑好好讀讀佛教經典,要以法為依止,人言若多玄妙就隻當故事聽就不會有大的顛倒。
同修說:謝謝師父開示。沒關係的,讓您辛苦了。早點休息吧。
釋圓承:阿彌陀佛,沒關係。學習路上但有問題可隨時留言,見到會回複。隻要我知道的明了很歡喜與大家共同分享。
同修說:好的,謝謝。
釋圓承:注:(我手機打字不方便,全部的問題沒仔細的回複,請大家見諒。阿彌陀佛)
214。智慧和覺悟
同修說:阿彌陀佛,師父您好。我請教您兩個問題您方便時請解答,感謝!第一個是我說一個光知道燒香拜佛就認為能解惑或事事如願那就是迷信。別人說我邪知邪見可對?在我想法中燒香拜佛除了敬仰更多的是拜,拜佛即拜心,拜自己的心,拜心即想覺悟,覺悟了也就空了明了可對??第二個問題我問什麼是佛?他們答智慧。我說佛指一切智一切覺,我們學佛不僅是學智慧而是在智慧中得到覺悟。您怎麼看佛?請您賜解己除我心之惑。
感謝師父,頂禮。
阿彌陀佛
釋圓承:燒香拜佛是事相上的一種禮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迷信的盲目的不知所以的燒香拜佛,去求世間虛幻的福報享受者多多。一種的是明了燒香的道理,即用真誠之心香,慈悲之願香,清靜之心香等等這無上妙香供養一切佛菩薩一切眾生。燃燒著的香燭無非是表法而已,就是提醒自己提醒有緣見到你燒香的大眾。該明白這個燒香的道理。而用心的去修行去實踐。看你會供幾種妙香。拜佛的道理究竟在哪裏,一禮下去,折服我慢尊崇聖賢。感恩佛菩薩諸聖慈悲的教育令我們苦海中能有暫時安穩、清涼、離苦、解脫的機會。後者明學佛法,前者迷惑顛倒迷信佛法。雖然前者是迷信的行為,但按緣法講,一接觸佛像佛經,遇到看到聽到讀到瞻仰到。不管是何心得遇。必定與佛菩薩結了一麵因緣。未來也必定會因此因緣漸漸緣熟而正確的明白的學習佛陀教法,依法修學而得解脫。所以說外麵他們的對過不必見取心生分別。隻看自己知見是否圓滿。若不會圓解佛法,自然見取見,戒取見,戒禁取見。在顛倒教法中蹉跎。正錯自是自我無益的糾葛。
拜佛之解,禮拜當清心禮拜。禮拜當下並不需要再起心念,拜佛拜心,拜誰的心,拜了心就是覺悟,覺悟就如何如何。這樣摻雜念頭禮拜,就不會清淨禮拜。所思所慮皆識心纏繞,妄心浮雲時常遮障自性光明。你所見佛朦朧虛妄。何況是當下隻在識心中思考對錯。覺悟了有大覺悟小覺悟圓滿覺悟。前二者皆在有為的權法中繞圈,思善思惡思解脫等思量迷途中漫步。所言空了是斷空,明了是失明。何也?當疑問升起時也沒空也沒明。若問什麼是佛,佛者是一切理事萬法圓滿者。圓滿的理事相容相攝,自然該理解為無對無錯無取無舍無是無非,一切萬法平等平等無分無著。但有討論有言說有對立有正錯取舍即理事對立成障礙糾葛,即不能相容相攝。自是殘漏娑婆。若想見佛一定不得。學佛學佛的智慧解脫,不是學智慧的纏繞。若會學得智慧,智慧即是覺悟即能解脫。更莫再重複名詞,又把智慧和覺悟分家也。
同修說:知識就是力量?不懂得運用知識怎會產生力量那麼智慧就是覺悟是不是欠妥?請指正,感謝!
釋圓承:智慧若想細分。那就把它分為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吧。世間智慧知識就是力量可以這樣說法,但這個力量隻能幫你創造物質生活的豐富,卻不能幫你圓滿的解決隨處可遇到的內心的煩惱。這個智慧一定不是覺悟。出世間的智慧就不一樣,他可以解決全部世間知識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會得出世間智慧必然能善運用世間智慧。若常在世間的智慧中纏繞思量研究那麼就永遠不會覺悟出世間的智慧。換句話說不覺悟就沒出世間的智慧產生。再細微的去理解下總覺得覺悟和智慧同時存在。從來都沒分過家。若非要按世間研究學問的方法去理解覺悟和智慧。那覺悟和智慧不但要分家還分的很清楚。就很麻煩。思想纏繞究竟心牢。覺悟了的人不喜。智慧的人不戀。兩者誌同道合無暇細分。是一是別隨人理解吧!
同修說:這句覺悟了人不喜智慧的人不戀說的真好。
那我心中一直也有這樣的疑問,有時非常喜歡佛典上的知識可有時又覺得像在打太極一樣,說對是對說錯就是錯。
請您解惑,萬分感謝
釋圓承:因為你有對錯的觀念。所以糾葛對錯,見對見錯。又因為你隻是喜歡佛典上的知識,又落入了世間智慧學習的行列。自體會不到無對無錯的逍遙,太極的和諧自然。而所感受皆是對錯對立。這些個古人言語幹嘛對說成錯錯說成對不一會又說不對不錯這般顛來倒去似乎總也看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對就對嗎,錯就錯嗎,幹嘛這般折磨兩可兩可混淆對錯。有這樣的疑惑這是你沒真正的去實踐佛教的修行。佛教一切教理隻為一個目的,打破自我的觀念,打破有相、無相、的執著。恢複我們原本的大圓滿於一切理事自在解脫。若不能解脫不會自在。(不肯踏實的依照修法實踐隻在思量觀望這些個名相上用心。)那對錯分明有的是折磨。依法實踐才能趨向自在獲得解脫。
同修說:嗯嗯,感謝師父開示
同修說:修行一定得依照修法實踐嗎?修成舍利的大賢大德們是不是得道了??
釋圓承:就像你知道了吃飯可以治療饑餓。而你知道了卻不去實踐。不肯吃。請問你會不饑餓嗎?能解決饑餓嗎?舍利子定慧的成就真誠的感通皆可獲得。感通也可獲得舍利,但未必就是得道或稱為修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