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1 / 1)

老字號,是一種看得見、又摸不著的存在。

當你吃到北京全聚德的烤鴨或東來順的涮羊肉,在咀嚼的一刹那,僅僅是萌生了快感?當你使用王麻子剪刀,在“鉸”的一刹那,僅僅是感到了爽利?在前門附近的古舊戲園子聽戲,是否與置身新建的漂亮劇場的感覺不一樣?

老字號,是一種從“似是而非”狀態中,去品味“是”和“非”的商業行為。

經常出現在較小的買賣中,有很多“對”和“巧”的經驗,也有若幹做法就經不住時間考驗。當然,這種“似是而非”也延伸在買賣之前和買賣之後。另外,它基本屬於商業範疇,有時也延伸到手工業、農業和輕工業。

老字號,是一種植根在家長製基礎上的管理手段。

它雖然很提倡“小竅門”、“小手藝”、“小作坊”層次上的自由,誠懇和狡黠一體,開明和愚昧結緣;但忽視管理體係的建立,也不注重進行成規模的宣傳和包裝。“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俗語,在很長時間內具有影響力。

老字號,是一種模糊的時間區域。

盛興時勇於實踐,衰微時盲於實踐,不論怎麼著,實踐總是不停。但是,有些曆史常識的人隻要稍加思索,便相信絕不會“古已有之”,更不會“地久天長”,它隻是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必然萌生,必然發展,必然衰微,也必然給明天留下啟迪。

老字號,還是一種籠統的地域概念。

仿佛隻有中國(東方)才有,西方人對之難於理解。在中國,北方老字號的數量和持久性都超過南方,北京的前門地區又是與老字號共存共榮的一塊聚寶盆。但是,按照“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研究老字號也會對西方文化產生影響。老字號屬於東方智慧,卻麵臨現實社會最嚴格、最殘酷的篩選。

老字號有著市井文化的基本站位,卻期待著皇家文化的青睞和寵眷,甚至“一不小心”,便從皇家禁區當中“弄”出來一個“仿膳”。當皇權已然再也不能統治世界時,市井文化的前途又是什麼?難道不著力去刻苦反思並錘煉自身,就能“必然地”勃興麼?

老字號,是中國人關於如何利用它來健全未來社會的一種深層思考。

它必然來自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生產力不能太高,生產關係也相對狹隘,這才為自己的誕生提供了溫床。在社會飛速向現代化奔跑之後,它勢必會感到失落;但隻要堅持住自己好的一麵,相信有一天,社會就不會遺忘自己,同時也會重新發現自己,並在經磨曆劫之後獲得新生。

老字號,是一本“不經文字”就“寫”出來的大書。是老板和掌櫃蘸著心血“寫”出來的,是雇工灑著汗水“寫”出來的,是祖輩臨終前用期望於後代的目光“寫”出來的。一些人很以它的“不經文字”為榮,這樣想也這樣做了。於是帶給老字號的,就隻能是故步自封的局限,就隻能是新的愚昧和封閉。今天重新認識這個問題,就應該敞開老字號的大門,應該用犀利的眼光洞悉它的各個角落,應該用現代的商業觀念重新品評過去。從這個意義上,我所“寫”的就應是關於老字號的一部《春秋》。它包含了老字號的曆史,記錄了繁盛和衰微的情景,分析了形成榮辱的原因,也發出了微言大義式的詠歎又。

這本書雖然隻署了我一個人的名字,但我在寫作之前,揣摩過不少老字號的言語與心聲。最後決定執筆之際,我參照了老字號的形成程序,並以之決定了我的寫作程序。據說,北京前門外月盛齋在製作醬羊肉時,采用了以下的三部曲——開始用一小時旺火,開鍋後,用長柄大杓撇去浮沫,這樣就可以除掉腥膻和雜質;然後改“文火”煨,約七八個小時,讓各種調料的味兒滲入肉中;最後對入陳年老汁,使味道更加“久遠”。我寫老字號,下意識中也采用了三部曲——先是全身心投入采訪和研究文字資料,撇除雜質,形成“火熱的”意念;然後沉靜下來,慢慢理出係統,使之成為—部循序漸進的書;最後,把我研究京劇獲得的那一鍋“老湯”,也慢慢“對入”進去……

應該說明,做一鍋醬羊肉隻需要進行一個三部曲;我寫這本書,提綱卻“折騰”了好多遍,經曆過許多個漸深、漸細的三部曲。因為我在修改、完善提綱的過程中,更多參照、思考了來自老字號之外的意見。我想,這一點從成書的過程講,又是複雜於當初編篡《春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