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老虎與波斯貓
老店新說
北方人大多熟悉王麻子剪刀,剪子厚重耐用,人稱“黑老虎”。奶奶那輩子使的,到孫女時還能用;可以剪鞋底,剪綢子也不拉絲,剪大頭針更可一把、一把地,跟玩兒一樣。
時代發展實在是快,試望今日之都市,青年夫婦多是雙職工,誰還自己做鞋?準還自己做衣裳?傻大黑粗的剪刀誰還愛使?別說使用了,就它那副“黑老虎”的樣子就不“可人疼”。但是,每個家庭又離它不得,小孩子在學校有手工課,剪刀總還得有一把;大人呢?雖說平時根本想不起來用剪子,可一旦來了封鼓鼓囊囊的信,想撕沒地方下手,肯定就想到剪子來了。雖然隻用那麼一下,可每個家庭不準備一把還真不行。再有,老年人腳趾甲都要變厚,指甲刀伸不進去,試著用剪子剪,大剪子顯著笨,小剪子伸不進幾個指頭,使不上勁。看來,傻大黑粗雖已不適應時代要求,但又隨時會派它個“小用場”。最好它能多用,最好它能和家庭中其他東西“融為一體”,具有一點美化環境的作用。
作為昔日一個名牌字號,王麻子剪刀廠把這種變化都看在眼裏。他們毅然采取了新的舉措:設計並生產將藝術審美和生活實用結合為一體的新式剪刀。從外觀上,有人不是嫌“煮黑”工藝弄出來的東西不好看嗎?那好辦,咱也生產一批電鍍剪刀,明晃晃、亮晶晶的。有人不是正為老年人腳趾甲無法修剪發愁嗎?也好辦,咱就專門生產一種“足剪”,剪子頭兒尖尖利利,剪子把兒加大,足以伸進五個指頭,保您用得上勁兒。他們還生產出一種廚房多用剪,可以刮魚鱗,可以開醬油瓶子蓋,可以夾碎核桃一類的硬東西。當我看到這些新品種時,便笑稱它們是一批“可人疼”的“波斯貓”。
我問他們的廠長:“波斯貓”多了,會不會影響“黑老虎”的存在?廠長說“無妨”,“波斯貓”僅存於生活的時空,而“黑老虎”卻活躍在諸多生產領域。如今王麻子剪刀早從民宅走向全國的廠家,作為機器大生產的一種輔助,一些企業需要大批質量優良、經久耐用的剪刀,專門派人來王麻子剪刀廠要求大批量訂購“黑老虎”。其中有家江南的皮件廠,一訂就是一萬把。他們講,工人用它剪皮革,一疊一疊地剪,很費力,希望鋒刃再利一些,刀鋒再厚一些,刀把兒再粗一些。於是,“王麻子”按這要求又做了一批批的“黑虎王”。
現代社會使生產和生活分流——生活上“波斯貓”,生產上“黑老虎”乃至“黑虎王”,兩個極端各是各,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我琢磨著,這種狀況對其它行當是不是有所啟示呢?
三年不開張
老店新說
商界有句老話,叫做“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專指那些專門坐等顧客上門的大買賣。比如北京琉璃廠中的古玩字畫鋪,平時看的人多,沒什麼買主兒。一旦買主兒來了,成交一筆,賺的錢可就“海”了去。再比如七八十年前的“繡花大街”,位於北京珠市口的西湖營,是很窄的一條胡同,卻有20來家兒經營刺繡製品的小店。它們都分布在住家兒裏頭,臨街沒有櫥窗,隻在門框上釘一個用中英文書寫的牌子。外國人見到牌子上的字兒,這才敢進院子。懂英語的招待員迎上前,把顧客“讓”到普通民居一樣的房子裏,先敬茶水,再出示貨色,供其選購。還有一些揣著小包袱出去賣貨的人,專“跑”外國使館和北京的有錢人家兒。
這些東西一般人不懂,並因不懂而看不上眼,但“貨賣與識家”,寧肯“三年不開張”,隻要大買賣做上一次,保管就能“開張吃三年”。這類買賣有一個共性,必須是遐邇聞名,用不著宣傳,也不經營別的貨色,甚至言不二價。價錢夠貴的,但顧客不會擔心它的質量,到手的東西絕不會是贗品。這樣的買賣本身就是一種“格”,雖然在整個商業中數量不多,但它的存在還是必要的。
隨著時代前進,如今情況大變:做買賣不能不講究宣傳,“開張吃三年”固然好,“薄利多銷”也不錯。於是,“繡花大街”成為曆史陳跡,隻有一家兒留存了下來,就是今天雄踞在天壇公園北門外的“元隆顧繡綢緞商行”。所謂“顧繡”,指的是一擅長“蘇繡”的顧姓人家。從名字上看,把刺繡擺在前麵,隻說明它的傳統和來由,元隆目前重點經銷綢緞,並已成為北京的“絲綢大全”,還想進而成為中國“絲綢大全”。其營業員不無驕傲地宣稱:如今來北京的外賓有三個心願:一奔長城,二品菜肴,三買綢緞。(其潛台詞是:要買綢緞,自然就得到我元隆。)我頗有點驚訝,因為在本世紀初,外國人來華的心願也是三個:一奔長城,二看故宮,三觀梅劇(梅蘭芳演出的京戲)。不管營業員這句話的真實程度如何,總還體現出世界的一種變化。應該承認,元隆經營絲綢是一種明智之舉,說明“三年不開張”的舊作風已經得到滌除。
最近,我偶然地又去了一趟元隆,發現其三樓經營的乃是各色時髦服裝。這,豈不和“老傳統”刺繡與“新傳統”絲綢距離得太遠了麼?商行的人這樣解釋,“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增加營業額,二是使青年顧客逐步適應、理解我們的新老傳統,逐步認識傳統中的審美價值和文物價值。這也是在培養新一代的顧客。”說得好。我不由得想起了目前的京劇——新演員和新劇目固然都要培植,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新的觀念。京劇也好,刺繡也罷,都是民俗產物,如今千萬不能有“開張吃三年”的念頭,一旦堅持著抱殘守缺,可就“三年不開張”了。
擇鄰而居
老店新說
商業上做買賣要挑揀地方,鄰居好,自己可以沾光。倘使鄰居和自己類別相近,那麼鄰居越好,自己的處境就越糟糕。但話又可以反過來講,如果自己是有雄心大誌的“漢子”,那麼,對手越是強大,或許就越是可以激勵自己,通過拚搏而超越對手。
半個多世紀以前,北京前門地區有三家毗鄰而居的點心鋪:前門大街西側是“祥聚公”,它的斜對麵是“正明齋”,大柵欄緊把口是“聚慶齋”。三者的地理位置都挺好,尤其是“聚慶齋”,您可以想想——每天出入大柵欄的人會有多少,其中那些著名的店家每天會吸引多少觀光的遊客!能與那些著名的店家毗鄰而居,對自家的確是一個巨大鼓勵。作為對策,“祥聚公”生出一個“做兩麵買賣”的高招兒,就是在吸引廣大回民的同時,也不排斥兼為漢族同胞服務。結果,先把“聚慶齋”給比了下去。公私合營之後,“正明齋”的食品生產店一度也變成了“祥聚公”的一個車間。
擴大範圍看整個前門地區,當年對大柵欄形成“威脅”的,是馬路對麵的另一條胡同——鮮魚口。在鮮魚口,昔日也有著一係列毗鄰而居的名店名鋪,如內連陞鞋店、黑猴百貨店、便宜坊烤鴨店、天興居炒肝店和華樂戲院等。幾經變遷,內連陞“投奔”進斜對麵的大柵欄,黑猴百貨店易幟關張,便宜坊門臉兒小得可憐,天興居雖然堅守陣地,但終究成不了大氣候。最糟糕的要數“華樂”,解放後改名“大眾”,有十多年成為中國評劇院的劇場,眼下變成了一家不起眼的彩色照片的擴印中心,而前邊提到的“祥聚公”,原在前門大街西側的門市部已不複存在,幾經滄桑,最後倒和已經變成彩擴中心的“大眾”戲院毗鄰而居。如今漫步在鮮魚口,具有一種莫名的惆悵之情回蕩胸中!
大柵欄始終占據著前門“第一大街”的顯耀位置,鮮魚口則從當年的“第二大街”滑落下來。今天的大柵欄,擇鄰而居使它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而鮮魚口中任何一家買賣,要想獨自闖蕩出個名堂,恐怕都非易事。鄰居已無法再“擇”,看來辦法隻有群策群力,相互支撐,圖一個整體上的新麵貌,才有可能在新時期中實現新的共同繁榮。我忽發奇想:能不能也把整治鮮魚口納入崇文區乃至北京市的建設規劃呢?把它重新建設成前門地區的“第二大街”,為這一帶所有的商業單位提供一個良好的商業文化的環境,不是一件特大的好事嗎?
鮮魚口·黑猴·民謠
老店新說
鮮魚口位於前門大街東側,和熱鬧的大柵欄正好麵對麵。如今已相當冷落,隻剩下便宜坊烤鴨店、天興居炒肝店和祥聚公回民糕點店,每一家老字號的門麵都很小。五六十歲的北京人,肯定記得當年還有天成齋鞋店、新華池澡堂和華樂戲園在此“湊熱鬧”。但是更早一些的情景——比如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那時這兒是一副什麼樣子呢?答案是遠比今天繁榮,又繁榮得出奇——曾有9家帽店,11戶鞋店在此擁擠著,是北京唯—的鞋帽商業區。對此,我一直猜想不止:如此好的地段,為什麼隻經營這兩樣?商品如此集中到底是有利於競爭,還是會妨礙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