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子清,祖籍晉江龍湖,現旅居香港。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太平紳士、香港晉江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恒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等。
2011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旅港知名鄉賢施子清在會上發言。他說,近年來,內地出現了一些背離文化和道德的現象。為此,他呼籲“要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文化和道德建設,重振華夏價值觀”,得到與會人員的響應。為何會在全國“兩會”上提出《要切實加大文化和道德建設投入的力度》提案?記者就此采訪施子清鄉賢,他所列舉的一些近年發生的事例,不僅僅說明他為“兩會”建言獻策、積極參政議政做足了“功課”,更加重要的是,提案從事實探本質,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和道德建設。”施子清總結地說道,通過“列現象”、“析病症”、“開藥方”三個步驟,大家一定會對他的提案有所感悟。
列現象:不合常理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
在施子清看來,2010年以來,內地引起爭議的社會新聞特別多。如2011年12月29日,福州市繁華路口一83歲退休老幹部猝暈路旁,路人因別人一句“怕說不清楚”,不敢上前施救,老人翻身不得,窒息而死;不久前,新修正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要把子女“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最近,山東、湖北等地又嚴禁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
“越來越讓我迷惑的是,‘權貴思想’等病態價值觀何時開始毒害起下一代了?”施子清接著說,2006年11月20日,“南京彭宇案”中彭宇為施救摔倒老人反成被告的陰影還會影響人們多久?“忠孝廉恥勇”本是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標準,現在探視老人這一孝行竟上升為法律,成為被規範的“公民義務”,是否意味著人們文化和道德涵養有下降的趨勢?中華傳統文化,先有繼承,才有發揚,而現在某些地方一開始就阻止學生接觸,這樣,學生又何以了解最原始的傳統文化,了解當時的曆史和人文?
這種不讓學生去思考的單向式灌輸,對學生心智的健全是否有益呢?越來越多不合常理的社會現象值得人們深思。
析“病症”:庸俗、低俗、媚俗現象受到追捧
這些現象的產生,越來越引起施子清深思。他認為,內地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連超英、法、德、日,成為全球第二,其成就舉世矚目,但文化和道德建設存在缺失。
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價值觀下,“拜金”思潮抬頭;願意被包養做“小三”的不乏其人;為“出位”而言行“另類”者層出不窮,先有芙蓉姐姐,後有鳳姐,幾乎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以上種種庸俗、低俗、媚俗現象受到追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求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