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李亦園 我的籍貫是福建省晉江縣(2 / 2)

學術:地理考100分,長大學考古

在泉州培元中學上高中時,李亦園對地理特別感興趣,都考100分,數學卻不及格。入學台灣大學時,因為當時該校未設地理係,所以選擇了相近的曆史係就讀。

“這是有原因的。”李少園介紹道,哥哥李亦園從小在晉江永寧(現屬於石獅市)跟外祖父林登賓住一起。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就常常帶李亦園一起到偏遠的鄉下行醫,行醫時都是坐轎子,亦園就常常想:為什麼人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都市裏有錢人就住得很豪華,鄉下卻有人這麼窮?“所以到高中時,他就特別喜歡人文地理,他對人文地理的興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1949年後,李亦園與家鄉斷了聯係,唯一的生活來源是獎學金。在台灣大學曆史係二年級時,李亦園選修了著名學者李濟的“考古人類學導論”。開始,李亦園並不知道什麼是人類學,經過接觸後,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李亦園進而申請轉入考古人類學係。

當時考古人類學係剛成立一年,還沒有三年級,轉係必須從二年級讀起,學校又規定降級生不能再拿獎學金。正在為難之時,教務長錢思亮建議李亦園去見唯一能改變此事的校長傅斯年。

見麵後,傅校長說:“學考古要吃苦,要到野外去,這條路很寂寞,你已經立定意誌了嗎?”

李亦園答:“是。”

傅校長點點頭,特批保留李亦園的獎學金。校長的話影響了李亦園一生,使他能耐住寂寞與辛苦,熬過許多田野工作的時光,並且一直保持著這一專業興趣。

有了考古學作基礎,李亦園很快深入人類學的研究,以全球化大視野關注曆史,研究當代,關心未來。在李亦園看來,人類的智慧會因為環境而不同,但不會有根本的差別。全人類是平等的,雖然有膚色、高矮的差別,但在智慧上絕對沒有差別,隻要環境一樣,人類的智慧也是一樣的。所以,他認為,大區域的合作是全球化必然要走的道路。

除了人類學,李亦園還將學術研究的觸角延伸到文化比較學、比較宗教學、神話研究以及華僑社會文化學研究等領域,出版專著30餘部,論文180餘篇,為中國人類學爭取了國際聲譽,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大師。

軼事:與費孝通一見如故,相差20多歲成忘年交

在台灣的李亦園與在祖國大陸的著名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是兩岸高層學者學術交流的最早推動者。

原來,1979年,李亦園去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教授,正好費孝通也訪美領取一個高層次的學術獎。通過匹茲堡大學楊慶堃教授(人類學係主任,費老燕京大學同班同學)引薦,兩岸兩位同行有幸結緣會晤,李亦園以拜見費老為榮,費老則誠懇謙遜,兩人靈犀相通,相見恨晚。令費老意外的是,李亦園對他的著作竟然十分熟識。費老說:“我的書在台北是受禁的。”李答:“受禁也要讀。”原來,在哈佛讀書時,李亦園寫研究報告,經常參考費先生的書,《鄉土中國》、《江村經濟》這些書李亦園都研讀過。兩位大師在美國的不期而遇,一見如故,當時費老已70歲高齡,李亦園隻有49歲,他們成了忘年交。

當時,兩岸之間壁壘森嚴,他們深感隔絕對學術研究的危害,決意衝破藩籬,發起兩岸學術交流。在他們籌劃下,1983年春天,第一屆“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終於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費孝通作為大陸代表團團長、李亦園作為台灣首席代表在會上作了主旨發言,開創了兩岸高層學者攜手合作的先例,《人民日報》等各大報紙都作了報道。

1989年,李亦園第一次回大陸,從那時起李亦園幾乎年年都要回大陸。其後20多年,他與費孝通有20多次在各地開會碰麵。後來,《李亦園自選集》出版前夕,李亦園請費老寫序,費老說不必寫序了,題字吧:“海峽分西東,學同誼自通;九州多開闊,比翼遨長空。”短詩意蘊深長,寄望李亦園努力推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比翼齊飛。果然,在兩位大師的共同努力下,高層次的“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召開了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