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園,祖籍泉州鯉城,1931年出生於晉江永寧(現屬石獅市),1948年赴台,先後畢業於台灣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後從事人類學研究至今。曾任台灣大學教授、台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等。其研究範圍極廣,涉及人類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神話以及華僑研究等。出版《人類的視野》等專著30種,發表專業論文180餘篇,是世界知名的人類學者和文化大師。
半個多世紀以來,李亦園先生以獨特的視野和學術貢獻推動台灣人文學科的創建和發展,明確地提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隻有尋求與自然的和諧才是人類永續生存之道”的觀點,體現出一名資深人類學家對人類未來的關注。李亦園17歲赴台灣大學就讀,42年後第一次返鄉,到2008年為止回鄉多達50多次,鄉土情結越來越濃,並為“泉州學”的確立、構建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其間,他始終以“泉州人”為榮,其身份證上至今依然保留著“籍貫:福建省晉江縣”,而且當有人問起出生地時,他便說“我的籍貫是福建省晉江縣”。
2012年6月,《李亦園與泉州學》一書在泉州首發,因為已經年過八旬,不便遠行,李亦園特叮囑其子女來到位於池店鎮新店村的閩南隴西堂祭祖。記者通過采訪其胞弟、泉州李贄學術研究會會長李少園,其子、台灣博物館典藏部主任李子寧,了解了這位文化大師濃濃的懷鄉情、對學術研究的執著,以及與人類學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深厚友情。
鄉情:阿裏山,我願將你去填平大海
“這本書凝聚著家兄深深的鄉土情結,可以說是遊子對故鄉的感恩和回報。”翻開《李亦園與泉州學》,李少園向記者講述了哥哥對故鄉一往情深的3個故事。1948年,當收到台灣大學的錄取通知時,李亦園還在晉江蚶江小學(現屬石獅市)代課。一個秋風蕭瑟的傍晚,17歲的他拜別依依送行的母親,從蚶江古渡頭前往台灣大學就讀。原本相約一學年後回鄉探望,豈料這一別竟是數十載。後來,他把魂牽夢繞的親情和鄉情,化成數行清麗的詩句:“想眺望故鄉的山岡,我登上了阿裏山。隻見到雲海茫茫,雲海茫茫。想尋覓故鄉的小溪,我沿著淡水河到海濱。隻隔著一片汪洋,一片汪洋。啊,阿裏山!我願將你去填平大海,讓母親見到孩子,讓孩子見到親娘!”
不少詩家認為,李亦園的這首《無題》和餘光中的《鄉愁》、於右任的《望大陸》一樣,都是思鄉遊子真情流露的不朽詩作。
“另一首名為《心髒手術前夕寄弟》,是家兄在自己的一次心髒搭橋手術前夕寫給我的。”李少園說。當時,手術成功與否難說,想著生死未卜,人在台灣卻難葉落歸根,哥哥思潮翻滾,吟得七絕一首,詩曰:“奉回故土老親骸,卻留己身在蓬萊。他日華夏終一統,切望魂兮歸鄉來。”表達了他盼望祖國統一的迫切願望,頗有陸放翁“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韻。
“這首詩其實蘊含著一個背景,我的家族被泉州有關部門評過‘教育世家’。”據李少園介紹,除哥哥李亦園在台灣任教外,大姐李生園以及自己都從事高校教育。其父母皆畢業於著名僑領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師範,外祖父林登賓在清末是一個貢生出身的塾師兼中醫,後來還在永寧創辦了泉州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行實小學。1916年,林登賓又與女兒(即李亦園的母親林朝素)創辦了晉江第一所女子學校——競新女校。此外,李亦園父親李根香1926年應聘到菲律賓華僑學校教華文,為了菲華教育,長期與妻子林朝素分居兩地,後去世於菲律賓。1992年,經過不懈努力,子女們將父親的骨灰從菲律賓轉回泉州安葬。所以,李亦園雖“己身在蓬萊”,也“切望魂兮歸鄉來”。
17歲赴台前,李亦園一直生活在泉州晉江,因此對生養他的故鄉深情眷戀。而泉州積澱深厚的曆史文化和鮮明獨特的人文素質,也成了他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第一次返鄉後,他與家鄉各界人士廣泛交往,加深了對故土的了解和熱愛,加上自己深厚的專業學養,終於使《李亦園與泉州學》一書得以出版,為“泉州學”的確立、構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巨著,李亦園先是婉拒稿費,推脫不過,最後他說:“那就收1元錢吧,算是遊子對家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