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張建青 蜀道難難不住創業之路(1 / 2)

張建青,1965年出生於晉江磁灶。四川省閩南商業聯合會執行常務副會長,福建尚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龍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金諾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福建燕山集團有限公司、泉州市三立漆有限公司、成都市聖柏斯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等。

“能成為家鄉晉江政協委員,很激動,我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猶記得2012年晉江“兩會”期間,張建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這句話。說完這句話,他用夾雜著閩南腔和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列舉了一大堆建議:公交係統亟待完善、城市綠化和景觀提升要加把勁、街鎮的醫療機構和條件需要合理配套、強化環境衛生整治……雖然不常回鄉,但張建青時刻掛心著家鄉的發展和變化,脫口而出的既是建議,更是他對家鄉的赤子情懷。

時隔數月,2012年7月,張建青又回鄉處理商務,記者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與他取得了聯係,得以再續“兩會”時未完的采訪,了解這位在蜀晉商創業故事的點滴和他深深的愛鄉情結。

求學:一分之差高考落榜,複讀一年依然不中

“坐下來泡茶吧,就泡咱們福建的鐵觀音。”當記者敲開張建青下榻酒店的門,張建青跟記者說了第一句話,這句帶著閩南腔的普通話,瞬間拉近了記者與這位商界老板的距離,讓人備感親切。

張建青告訴記者,即使定居四川已有20餘年,但他依然鄉音不改,茶不離身,同許多嗜茶的晉江人一樣,出門時總要隨身帶上幾泡家鄉茶。

愉快的談話就在茶香彌漫中開始了。在短短一個小時的訪談中,張建青侃侃而談幾乎沒有中斷,從其言詞中,記者捕捉到了這位成功商人身上流露出的自信、寬容、激情、熱心、敢於嚐試等性格特質。也許正是這些特質,使他成為“60後”中跑在前列的一員。

追憶往事如煙。在享受今日成功的同時,張建青並沒有忘記那回憶起來有些苦的過去。他說,那些“苦”曾經是他堅強的動力。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農村,可謂苦不堪言,吃不飽穿不暖,偶爾飯桌上出現肉食就算是加餐,這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普遍的生存狀況。

相比這些人,張建青則是幸運的,有一個經濟來源還算穩定的家庭。張建青的父親當時任職於晉江五中,此外還與人合資辦了罐頭食品廠,而母親則在學校門口開了一間小賣部,足以應付一家六口人的生活。

雖然孩子們不需要幫忙支撐家庭,但身為長子的張建青自小就有股責任感。讀中小學的時候,總是陪著母親起早摸黑,早早就將店門打開做生意,直到快上課了才匆匆吃完早餐趕赴教室。一放學,他又繼續回到鋪子裏幫忙張羅生意。除此之外,由於隻有父親是居民戶口,其他人均為農民戶口,所以家中仍有幾分地。很多時候,張建青還要幫著種田耕地、插秧收獲,或者到山上土裏收花生。同齡的孩子們尚在玩耍的時候,他就懂得了家庭的責任和勞動的可貴。雖然這些活並不輕鬆,但從小的這種吃苦經曆,教會了他做人要誠信踏實、勤勉肯幹。

讀到高中後,張建青學習更加刻苦,一心想著考上大學改變命運。但那時考大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因差一分,他落榜了,複讀一年後,依然沒有考上。大學沒有為張建青開啟大門,令他沒能在這條路上尋找到改變命運的方式。然而生活總是那麼出其不意,一扇大門關上了,就會有另一扇被打開,迎接張建青的,是兼具風險和光明的未來。

創業:從罐裝食品轉行,偶然結緣建材

沒能如願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張建青並沒有心灰意冷。早年,家中就辦起罐頭食品廠,於是高中畢業後,他就在自家廠中做起了銷售。1985年,四川成都舉行食品貿易會,他負責帶著自家產品赴蜀參會,這是張建青與成都的第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