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張建青 蜀道難難不住創業之路(2 / 2)

在成都,張建青洞察到食品行業市場前景廣闊,回到福建後,心裏也一直記掛著,因此他並沒有就此與四川絕緣。當時,內地交通運輸並不發達,福建與四川也沒有通航,因此罐裝食品在內地還是有一定的市場。基於此考慮,他回鄉後,便開始將家鄉生產的荔枝罐、菠蘿罐運到成都銷售。

一年多後,張建青發現:罐裝食品開始不如以往暢銷。於是,他尋思著做點其他生意。談起與建材行業的結緣,張建青為我們講述起這麼一段頗具戲劇性的故事。

早期,家裏做的生意也是多種多樣,除了開小賣部、辦食品廠,他們還銷售柴油。而當時的家鄉磁灶陶瓷產業發達,許多製瓷企業都向他們購買柴油。原先晉江一帶從商者一向做口碑生意,許多商家向張家進貨,但卻先賒著賬。總是這樣也不是辦法,於是他們就開始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售給別人柴油,別人拿建材來抵賬。出於這個原因,張建青與建材打上了交道。

1987年,他帶著闖一闖的心態意欲在四川從事建材行業。身揣五六百元錢,張建青再次踏上成都之路。在成都市中心人民路的招待所,他租了個日租金4元多的床鋪,每日騎自行車拿著建材樣品奔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一段時間後,仍然沒有談成生意,家人均開始勸他回鄉。但是,20歲出頭的張建青並不願輕言放棄。

數日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接到了一樁服裝廠建設的業務。待對方隨同他來福建考察了實地後,對其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很是欣賞,於是也將這筆生意交給了張建青。接下來,由於信譽、品質的可靠,他接連做起了沿路的其他兩個工程。後來,在成都,張建青的建材工程越接越多,事業也越來越順。

慈善:樂於捐助,贏得好口碑

接手工程量增大,其產品的品質也深得肯定。隨著業務的猛增,為了更好地管理,張建青成立了四川燕山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的突破性發展,源於2000年。其時,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作為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更是麵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西部大開發帶動了成都許多行業的發展,建材行業也不例外。張建青逐漸將生意由石材拓展到更多相關領域,包括三立漆、立暉等內外牆塗料,並在家鄉泉州和晉江等地設立公司。

2002年,成都大力倡導為農民工提供工資擔保。當時,做擔保需要有一定的實力,而在四川幾年的發展為他累積了相當不錯的實力,於是,張建青做起了金融投資,成立了四川瑞銀投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

生活之中,也正是意外和偶然這些不定性的因素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著未知的驚險和傳奇。無法上大學而從商,到結緣建材,再到事業有成,張建青這一路走來奇遇不斷,但他沒有忘記社會給他帶來的恩惠,所以要回報社會。

在張建青的朋友們看來,他是一位鄉土情結重、樂於幫助老鄉的人,常常為鄉友排憂解難,同時也關心社會,屢屢捐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在汶川地震、四川福建商會扶貧助學、晉江職校校舍翻新、讚助四川各地籃球比賽等活動中都不乏他的身影,也因此,張建青在當地贏得了好口碑。

“好心好報。”張建青說,這是他為人處事的宗旨。想必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則,讓他不管是在生意、朋友圈,還是平常生活裏,都始終保持著一份豁然大度的心情和謙謙君子形象。而當輕聲念起張建青這個名字之際,記者又突然發現:他的名字不正可以解讀為“展翅騰飛於建材,長青事業蜀國鑄”嗎?蜀道難,難不住創業之路。這恰恰是張建青在四川20多年奮鬥的曆程真實寫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