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4月《天下晉江人》第三輯出版後,第四輯又與讀者朋友們見麵了。在前3輯收錄140篇對海外及國內異地晉江鄉賢的專訪報道後,本輯又增加了44篇,為《晉江經濟報》“天下晉江人”版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第183—246期)刊發的人物報道,且按《晉江經濟報》刊發先後順序入編此書。
晉江市海外聯誼會與《晉江經濟報》聯辦的“天下晉江人”版創辦於2006年12月16日,創辦以後,很多地方就有了晉江經濟報記者的身影。記者從晉江本土出發,一路追尋晉江人的足跡,逐步擴展到世界各地。截至第四輯結集出書時,已報道了旅居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印尼、泰國、美國,我國台港澳及內地鄉賢近400位,還報道了國內外近30個地方晉江同鄉會、商會的大型慶典。
每逢僑親們組團回鄉,或者隨團出外采訪,記者都煞費苦心,想辦法“抓”住一兩位鄉賢采訪,或托人牽線,或電話“騷擾”,或當麵“堵截”,甚至直接“殺入”鄉賢們下榻的賓館。由於僑親們行程緊湊,記者要見縫插針,采訪經常安排在中午午飯後到下午活動前、或是晚上應酬後鄉親們休息前,可謂爭分奪秒。采訪地點則有酒店大堂、餐桌上、汽車裏以及路途中。為了做一次人物專訪,常常不知不覺就跑掉一整天,等到夜色闌珊還在趕稿中。不過,苦則苦矣,卻收獲頗豐。通過采訪,記者與不少僑親交上了朋友,感受到了這些原本充滿距離和神秘感的鄉賢們的真性情,感受到他們遠在他鄉卻時刻心係桑梓的情懷,這些喜悅和感動也成為采訪艱辛中最溫暖的注腳。
2012年2月,記者陳維曦首次出國采訪,跟隨以閩南華僑下南洋經曆為題材,重新改編拍攝的史詩巨作《南洋淚》劇組一行赴菲律賓開展工作訪問,期間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引起了中國駐菲大使館和菲華各界的高度關注,小陳親身體會到了旅菲鄉賢對祖(籍)國影視劇作拍攝的支持。其中,一位花白頭發的長者造訪了劇組下榻的賓館——他就是89歲的旅菲抗日老戰士李康希先生。見到記者,精神矍鑠的老先生連忙為自己帶來的一大遝書籍“鬆綁”,他小心翼翼地翻開攜帶的“寶貝”——關於描寫當年菲華抗日組織事跡的書籍、圖冊和紀念冊。從書籍泛黃的紙張可知其年歲悠遠,但頁角平整完好,足見主人的珍視。在隨後的兩個小時內,這位祖籍晉江深滬,目前身兼菲支退伍軍人總會決策委員、菲律賓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委員等職務的長者,向記者描述了自己親身經曆的抗日時光,為劇組補充了很多珍貴的原始素材。激情洋溢的他甚至連一口水都沒有喝,而那時早已過了午飯時間。
更令記者感到激動的是,當時擔任菲律賓國家內政部長的祖籍晉江池店的鄉賢林炳智(後於2012年8月18日乘飛機視察時不幸遇難),特地在繁忙的國事中抽空接見了從祖籍國來的劇組。這位平易近人、笑容可掬的內政部長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表達了盼望劇組將《南洋淚》打造成中菲交流的精品之作的希冀,他還深情地表示,雖然出生在菲律賓,但自己始終記得中國是自己的第二故鄉,晉江是他的搖籃血跡。
是的,在旅外鄉親的心目中,不管創業時期的艱難、融入外國社會時的辛酸、不管功成名就的喜悅、兒孫繞膝的溫情,無論哪個時刻,祖國和家鄉的山山水水、父老鄉親都是他們一直的牽掛。在晉江這樣一個著名僑鄉,“天下晉江人”版的采訪報道,不僅是為了追尋天下晉江人的奮鬥足跡,更是為了能透過樸實而真切的文字,抒寫他們愛拚敢贏、敢為人先的“血性”,抒寫他們戀祖愛鄉、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懷,也讓更多的晉江人感受到激勵和鼓舞,更熱切地投入到對晉江的建設和發展中來。
本著這樣的初衷,該版的人物采訪注重突顯故事性,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交織展現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晉江人。這種樸實鮮活的采訪報道也得到了受訪鄉親的肯定。通過接受采訪,家鄉的報紙深入了海外鄉親的心裏。特別要說的是,由於地理位置的限製和采訪對象的特殊,再加上報紙版麵有限,我們無法進行傳記式的長篇報道,不能麵麵俱到,隻能從某個角度入手,突出新聞性和可讀性,力求以最短的篇幅凸顯人物個性。這樣的文章難免故此失彼。另外,由於距離太遠、聯係不便、時間有限等原因,結集出版前,無法請各位鄉親一一審稿,文圖上難免有疏漏不太完美之處,還望海涵並批評指正。再則,文中涉及身份、年齡、時間以及數字統計等方麵內容,皆以采訪時為準,無法逐一變更,也敬請諒解。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晉江市各級領導對“天下晉江人”版的讚賞和推介,感謝中共晉江市委統戰部等涉僑單位領導和基層僑務工作者的支持,感謝眾多鄉親對報道的真誠配合,感謝有關單位和個人提供圖文資料,感謝旅港鄉賢施子清為本書封麵題字。
由於編書時間倉促,瑕疵難免,懇請各界人士不吝賜教。謹此後記。
編者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