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評論多少帶點北宋輕視武人的風氣。“鷹爸”呼延讚腦子其實挺好使的。
《續資治通鑒·宋紀·二十一卷》記載,宋太宗計劃親征契丹,收複被石敬瑭出賣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文武百官都說行、都說好。宋太宗也打了個比方:“收回幽雲十六州,就好像餅子烤熱了,把它翻過來一樣(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呼延讚卻冷冷地說一句:“老大,這個餅子恐怕不太好翻(此餅難翻)。”宋太宗不聽,浩浩蕩蕩北征,結果餅子沒翻過來,自己反倒被契丹打得滿地找牙,還一度失蹤。最後大家商量著另立皇帝時,宋太宗才自動走出來,結束一場未遂的政變。可見,呼延讚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劉哥曰:這麼有腦子的將軍被史官“塑造”成卡通式的大傻,除了北宋重文輕武的惡劣傳統,我覺得還和他老人家的過分作秀有關。其實中國人是不太喜歡作秀的,王莽就是個教訓。你呼延讚將軍對老板忠心,忠心到可以去死的地步,表現在行動就好了,拿著全家人一起來“虐心”,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對領導、對老板忠心沒錯,可以表現,但千萬別表演。
大明紫禁城宮女為何戀上太監
幾千年以來的人類文明社會,總會有許多不文明的組織製度和人事製度,如宮女製度,如太監製度,就是中國史上最不文明的製度。男的被廢,女的不能嫁,陰陽失調,罪莫大焉!然而,總要在最不合理的組織內,找到盡量合理的組合,總要在不人性的圈子裏,盡量找到人性的光輝,於是,憋屈的太監們和憋屈的宮女們,結合了……
翻翻明朝野史筆記《萬曆野獲編》,方知道《後宮》裏的宮女嫁給公公汪直,未必是空穴來風。編劇能讀書,影視有文化,善哉幸哉。
對食戀的覆蓋率:
萬曆年間的明朝宮廷,宮女配太監比比皆是看過《後宮甄嬛傳》的都知道,宮女與太監搭配過日子,叫做“對食”,有點搭夥吃飯的味道,這玩意在漢朝就有了。在這裏,我沒能力做學術的考據,也沒精力做全景式的描述,就讓我們學黃仁宇老師,把鏡頭集中在大明萬曆年間的宮廷。
那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期,那時候的皇帝叫朱翊鈞,就是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西廠廠公汪直已不在世上很多年了,邵春華也隻是個傳說,但是在世的太監仍有一大把,邵春華們也得與他們相依為命,而且愈演愈烈。沈德符,當時明中央政府一位領導的公子,正在部屬學校念書,打聽到宮裏頭的“汪直們”和“邵春華們”混得越來越火熱。沈德符同學很八卦地透露:宮裏頭如果哪個太監沒找女朋友,或者哪個宮女還沒找男朋友,那已經很out了,“內中宮人(宮女),鮮(少)有無配偶者”。
沈德符勾勒了大明王朝“對食戀”發展路線圖,前些年還偷偷摸摸,如果誰談戀愛了,在路上還不好意思跟熟人打招呼,到了萬曆年間,則形勢一片大好,公然手拉手肩並肩在宮裏頭走來走去。夫唱婦隨,跟外頭的夫婦沒有半點區別,“唱隨往還,如外人夫婦無異”。
“對食戀”很實在,往往發展到“對食婚”,從戀愛走向神聖的婚姻殿堂,他們的婚姻也有浪漫氣息。紫禁城雖然隔離了自由,隔離了人間,但隔離不了月光和星子,隔離不了玫瑰花瓣與雨絲,這些苦人兒“星前月下,彼此盟誓”。當然,戀愛婚姻也要花錢,為與心上人一個約會,公公們不惜重金,得以一親芳澤。
既然相愛相戀相婚,總得彼此有個稱呼。在紫禁城裏,你一聲“娘子”,我一聲“夫君”的,當然會泄露機密,於是有暗號。太監做了宮女的老公,就稱呼為“菜戶”,聽起來好像是說某公公是某宮女的那盤菜。當然,“菜戶”不是隨便能叫喚的,那些個挑水的、劈柴的太監就不能叫別人為“菜戶”,隻能稱呼為“某老太弟兄”。例如汪直,就叫“邵春華老太弟兄”,“老太”就是宮女的榮譽稱號。
久而久之,暗號變成明號,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知道了,甚至接受這個事實,以至於看見宮女的時候也會問:“你的男朋友是誰?”或者問太監:“你的女朋友是誰?”宮女們和太監們也不必冒著犯“欺君之罪”的風險隱瞞,直截了當彙報就是。反正這樣的戀愛婚姻不會鬧出人命來,能放一馬就放一馬。
當然,也有領導不喜歡“對食戀”的,朱元璋是個比較嚴肅的領導,眼睛裏容不得沙子。在他手裏,貪官要剝皮,太監談個戀愛,也要剝皮。鐵腕治貪,沒得說,鐵腕治風化,那就該商榷了。萬曆皇帝也容納不了“對食戀”,凡是觸及這條紅線的,都會處以極刑;那些個從中作媒介的,也會一頓板子打死,就是所謂“廷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