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序章(2 / 2)

除了以上的四點,提升竹林七賢名氣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繼承了建安名士的文學傳統和正始名士的玄學潮流。無論從哪一方麵來說,他們都具有不可抹殺的地位。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265年西蜀被魏國所滅的這一段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三國時代。我們五千年的曆史上,難得有這樣一個時代,能讓眾多的英雄出現在同一個時空,並且各自捉對廝殺。他們挖空心思,把個人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演出了一場場驚心動魄又攝人心魂的大戲。無論從政治藝術,還是從軍事策略,甚至國際交往,值得我們借鑒的都堪稱無以計數,這也是三國的時代魅力之一吧。他們的行為、思考、社交等方式,通過種種途徑,還在很大程度上不自覺地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

但是,換一個全新的角度,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個三國。從公元184年到265年,這80餘年間,大大小小的戰爭連年不斷,幾乎每一寸土地上都飄蕩了戰爭的硝煙。英雄在戰爭中成名,士兵在戰爭中送命,平民流離失所。在我們津津樂道的背後,有著殘酷般的現實。

在長達80年的戰亂,特別是曹魏建國以前的幾十年裏,民眾基本的生存條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他們中的80%不是餓死、病死,就是死在刀劍之下,勉強存活下來的人,也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因為無常的命運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發生變故。

士人有著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有著更加敏感、脆弱的心靈。文人的傳統觀念使他們不能對這一切置之度外,但是又是那麼無能為力。在這種環境下,他們麵對現實的痛苦抉擇,發生了分化。他們中有的人放棄了理想,隱居山澤,不願過問世事;有的投身軍閥,企圖在亂世中施展抱負;更多的人,則失去了方向,在進退兩難中愁腸百結。

士是古代對讀書人的稱呼,其中名氣大的叫做名士,曆史上著名的有東漢名士和魏晉名士。其中魏晉名士又分為三個時期,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和中朝名士,加上之前的建安時期,共有四個時期。竹林七賢是竹林名士的代表,在曆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建安時代,士人們關注現實,希望建功立業,因此,他們紛紛依附有實力的軍閥和軍事集團,尋找縱橫天下的機會。這個時期,其實是士人的白馬詩人年代,他們騎大馬、挎大刀,意氣風發。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建安七子。

220年,曹魏政權建立,舊的士族勢力抬頭,士族逐漸恢複了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新的貴族階層也逐漸形成。公元240年到249年,在曆史上被稱為正始時期,活躍在這時的名士是以何晏、夏侯玄等為代表的正始名士,他們開創了玄學這一新的哲學派別。正始名士做高官卻蔑視權貴、養生、談玄等行為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士人。

249年,司馬懿發動典午之變,這個時間又被稱為高平陵事件。在這次事變中,正始名士被殘酷鎮壓,被殺的士人達三千多人,正始名士退出曆史舞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竹林名士被推上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