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最性感的鐵匠
故事首先從公元223年開始。這一年是中國曆史上最混亂也最有意思的一年。當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四,割據西蜀的劉備駕崩於白帝城,不久,劉備的兒子劉阿鬥在丞相諸葛亮的輔佐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蜀漢政權走上了下坡路。這時,遠在北方的曹魏集團卻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曹操的兒子曹丕繼承了父親的功業,建立了魏,做了第一任皇帝。他正急於建功立業,一看有機可乘,於是發動五路軍馬,大舉進攻西蜀。
在這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2年,阿鬥的父親劉備被孫權手下的大將陸遜在彝陵打敗,憤恨交加中一病不起。而彝陵大戰的起因,正是孫權殺了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奪去了西蜀的戰略重地荊州,並間接害死了張飛。可以說,無論從哪一方麵看,劉阿鬥同學和孫權的仇恨都是不共戴天。
可是,麵對來勢洶洶的曹丕,劉阿鬥同學顧不得計較太多,連忙派出使者,到東吳的首都建康求援。奇怪的是,孫權似乎也忘記了雙方四五年來戰爭不休,鬥得你死我活的場麵,欣然答應了劉阿鬥的請求。有人說過,在國際舞台上,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拿公元223年這場戰爭來看,說的真是一點不差。
就在魏、蜀、吳三國在戰場上攻城略地之際,小人物的日子仍然充滿溫馨和心酸。大約一年前的某一天,在魏國的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西南),一個嵇姓人家生了一個男孩。現在,這個小孩一歲了。
這是嵇家第三個男孩。嵇家是外來戶,在當地勢單力薄,沒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和聲望,所以誰也不會覺得這個男孩有什麼不平常。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在二十幾年後,這個孩子居然在曆史的心窩狠狠搗了一拳,並且讓人久久難忘。他的名字,叫做嵇康。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長達四五千年,史書汗牛充棟,流傳至今的官方版本就有26部之多,其他的私人史書、野史、筆記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再仔細一看,針對某人某事的史料卻少得可憐,有時候甚至是一片空白。對於竹林七賢來說,無不如此,要麼一筆帶過,要麼語焉不詳。時至今天,我們對於嵇康,僅僅有三點粗淺的認識:一、在譙郡銍縣,嵇家是個外來戶,而且來曆蹊蹺;二、嵇康父親早逝,被母親和兄長養大;三、嵇康是個天才,很聰明,而且是個大帥哥。
嵇康祖上並不姓嵇,而是姓奚,他的老家也不是譙郡銍縣,而是三國版圖上的某個地點,這個地點到底是哪裏,現在仍然是一個謎,史書上沒有關於這個地點的任何記載。不知道什麼原因,奚家跟別人結了怨。奚家一看不對頭,當即召開了家庭會議,會議決定,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搬家!
於是,奚家輕車簡從,一夜之間從那個神秘的地方消失了,從此再也不提過去的任何事情,以至於自己也忘掉了原來的籍貫。他們跑到了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
背井離鄉,家都拋棄了,奚家還是不放心,經過一番艱難的抉擇,他們選擇了會稽的“稽”,並把“稽”字右下角的“旨”換成“山”,於是,姓氏的問題就搞定了。再後來,他們又舉家遷往譙郡銍縣,恰好銍縣有一座嵇山,他們依山而居,姓“嵇”就更名正言順了。
奚家這種種古怪的舉動在今天看來仍然不同尋常。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正在形成,人們非常看重籍貫和家世,你要是不幸生在小門小戶,那在大姓麵前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也有人認為,奚家搬遷和改姓其實是嵇康祖上編造的謊言,嵇康祖上本來就姓嵇。
他們為什麼要說自己原來姓嵇呢?原來,他們搬到譙郡銍縣後,發現當地大姓是奚家,為了迅速融入當地人當中,嵇康祖上顯示出了特別能忽悠的絕技。
他說:“其實俺們家也姓奚啊,俺們是為了避禍,才改姓嵇的。”遺憾的是,這僅僅是個推測,嵇康的祖上是否確實實施過這一成功的公關計劃,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從奚家不斷逃亡,而且更名換姓的舉動,我們可以推知,這個奚家一定來頭不小,而且得罪的不是一般人物。試想,誰會費如此大的精力去追趕一個小人物,誰又能在麵臨危機的時候做出這麼果敢、決絕的舉動?再從嵇康的哥哥嵇喜的仕途和嵇康的修養來看,奚家確實是奉行儒家經典的書香門第。從東漢末年開始的軍閥混戰,文人的命運就像牆頭的草,毫無安全可言,很多人都在屠刀下喪生。據此推測,奚家逃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嵇家終於在銍縣站穩了腳跟。嵇康的父親嵇昭通過努力,加入了公務員隊伍,當了一個督辦軍糧的小官。官雖然不大,但是畢竟找到了一條通向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大家覺得已經看到了家道振興的曙光的時候。但是天不遂人願,就在公元223年,魏蜀吳三國合縱連橫,狼煙四起之時,嵇昭英年早逝了。這時,嵇康還不到一歲。
但是,嵇康也是幸運的,他有兩個好哥哥。嵇康的大哥默默地挑起家裏的重擔。他打工掙錢養家,供兩個弟弟讀書,跟母親一道,堅強地支撐起了這個家。正是在大哥的庇佑下,嵇康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大哥居然也早早地辭世了。嵇康後來每每在詩文中提起這位兄長,滿是崇敬之情。可惜曆史沒有留下他的名字,甚至連他的存在都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
嵇康的二哥叫嵇喜。嵇喜挺像他父親,有上進心,很早就去參了軍,到四十多歲的時候,他已經做到了相國府司馬,後來又陸續做過江夏太守、揚州刺史等,仕途一帆風順。
嵇喜這個人其實也很有才,他能文能武,《晉書》上曾兩次提到他帶兵破敵。頭一次是在他任江夏太守的時候。東吳的孫遵等人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居然跑過來打秋風,嵇喜二話沒說,發兵,不費吹灰之力就收拾了他們。第二次是在揚州,投降的東吳將領莞恭、帛奉沒找到劉阿鬥“此間樂,不思蜀”的感覺,呆得不爽,遂舉兵造反,一舉攻下建業,包圍了揚州。當時嵇喜任徐州刺史,聞訊召集了手下小弟,星夜馳援,結果輕鬆搞定,史書記載——“討平之”。
嵇喜寫詩也很有兩把刷子。他是一個文學青年,因為建功立業的熱血太盛,才投筆從戎。嵇康卻到處遊蕩,盡搞些養生修仙的玩意。作為哥哥,嵇喜當然要說幾句,嵇喜在給嵇康的詩中說:“達人與物化,無俗不可安。”意思是說,小弟啊,真正的高人,是不會在乎環境的俗與不俗的,因此不必去追求那些所謂的清高,你應該像哥哥我這樣,積極地站出來,為社會做點貢獻。他又說:“列仙徇生命,鬆喬安足齒?”“鬆喬”指的是赤鬆子、王子喬,這兩人都是傳說中得道的仙人,修仙者偶像級的人物。嵇喜卻說,小弟呀,一個人如果不投身社會,就算修成了神仙,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嵇康在大哥和母親的溺愛中長大,哪裏耐煩二哥的嘮叨。對二哥的一片苦心,不但不理解,還像中學生不理解家長、老師的苦心一樣,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他變得更加驕傲得意,連老師也不要了,自己找來五花八門的書來讀。
與此同時。他還交了一幫到處招人罵的朋友。這其中有一位叫呂安,就是個行事怪異的典型。有一回,呂安來找嵇康玩,恰好嵇康不在,嵇喜就像老大哥一樣熱情地請呂安進去坐。呂安派頭倒還不小,也不搭理嵇喜,提筆在嵇喜門上寫了個“鳯”(鳳凰的鳳),然後揚長而去。嵇喜一開始還挺高興,後來一琢磨,不對勁啊,這個“鳯”字拆開,不就是“凡鳥”嗎?這麼看,呂安也夠損的,罵人還要拐個彎兒。
嵇康的另一個朋友阮籍也不待見嵇喜。阮籍母親去世的時候,嵇喜跑去吊孝,阮籍一看,這是個凡鳥,給你一閂眼!嵇喜好心好意去吊孝,卻吃了白眼,自然悶悶不樂。孔子他老人家曾經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家不是一路人,自然談不攏。或許在阮籍、呂安眼裏,嵇喜就是一個俗人。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俗,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嵇喜雖俗,卻仍不失為一個可敬的哥哥,一個好兄長。
好了,現在終於輪到我們的主角——帥哥嵇康上場了。大幕拉開,聚光燈刷地點亮,嵇康終於亮相了。隻聽台下一陣尖叫,無數女生頓時昏倒——嵇康真是太帥了!
《晉書》說嵇康“有風儀”,“人以為龍章鳳姿”。《世說新語》中更有不少地方提到嵇康,說他“風姿特秀”。據說見到嵇康的人,都感慨地稱讚他如同鬆下吹過的清風,高昂而從容。當時的相麵大師、後來做到人事部長的山濤,評論嵇康時說他如同獨立的孤鬆,連喝醉了栽倒在地上的樣子,都像即將崩倒的玉山一樣,帥得一塌糊塗。很多年以後,有人在王戎麵前誇讚嵇康的兒子長得帥,王戎卻輕描淡寫地回答了一句:“你還沒見到他爹呢。“可見,嵇康還真不是一般的帥。
嵇康不僅帥,個子也高,據《晉書》記載,嵇康“身長七尺八寸”。“七尺八寸”是個什麼概念呢?丈、尺、寸是古代標準的長度單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朝代的尺寸也是不一樣的。那麼,究竟怎樣才能知道古代的尺寸具體是多長呢?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去想。打個比方,你想知道在唐代一尺是多長,就可以去翻翻當時的書籍,假如你的運氣非常好,一翻就翻到了當時某人寫的一篇文章,文章說:“今天俺到太宗陵去郊遊了,乖乖,太宗陵前那一對石馬真是彪悍,都有x尺高呢!”好了,盡管時間會跑,可唐太宗陵前那倆石馬不會跑,還老老實實地待在那裏呢。你記下這個數據,然後也去唐太宗陵前郊遊一回,量量那倆石馬有多高,假設你量了,有n厘米。接下來就簡單了,用n除以x,就能得出唐代一尺合現在多少厘米了。
根據這個方法,結合古代文獻和流傳下來的文物、古建築等等實物,現在尺寸的換算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各朝代尺寸大致的對照表如下:
商代,一尺約16.95cm
周代,一尺約23.1cm
秦代,一尺約23.1cm
漢代,一尺約21.35~23.75cm
魏晉,一尺約24.2cm
隋代,一尺約29.6cm
唐代,一尺約30.7cm
宋元,一尺約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民國時一改舊製,規定1/3米為一市尺,每尺約合33.33cm,沿用至今。
現在言歸正傳,嵇康“身長七尺八寸”,我們去查查對照表,嵇康是魏晉時期的人,那時候一尺約合現在24.2cm,也就是說,嵇康的身高是7.8尺×24.2cm/尺=188.76cm。一米八八的個子,別說當時,就是現在,也算是理想身高了啊!
嵇康還很壯實,雖說不是施瓦辛格那樣的肌肉男,但肯定有結實的肱二頭肌和胸大肌。我們的證據就是,嵇康經常在自家院子裏鍛煉身體,注意塑造體型。不過他的方法很特別,不是做廣播體操,也不是練太極、瑜伽,而是打鐵。
很奇怪是吧?要知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是打不了鐵的。嵇康能打鐵,據說手藝還不錯,那就說明他打鐵不是一天兩天了,身體肯定也是練得棒棒的了。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嵇康一出場,那麼多女生暈倒了吧?
一個鐵匠,而且是一個性感的鐵匠,在魏晉的舞台上,注定有一番不平常的作為。
如果說嵇康的帥氣是100分的話,那嵇康的才氣就是120分。嵇康天資聰慧,過目不忘,而且因為父親早逝,家裏管教就不是那麼死板,學習環境很寬鬆,不喜歡讀儒家經典,自學了很多自己搜集到的書籍。曆史證明,聰明+勤奮+自由,很容易造就天才,嵇康很幸運,中了這個大獎。
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嵇康已經是詩詞歌賦無一不通了,文化課全優,而且還有一個專業特長——擅長彈琴。可別小看這個,想想看,一襲長袍,滿腹文章,再背上一把古琴,清風中,往那山頭一站,何等的風度!後來,嵇康就是靠這副行頭成功地俘獲了沛穆王曹林的孫女長樂亭公主的。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自由自在的成長環境給了嵇康發展的自由,也讓他養成了驕傲、單純的性格,單親家庭的艱難更使他變得激憤而脆弱。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把人性的醜惡發揮到了極致的時代,它衡量人才,不隻是看你的才能和學識,還看你所站立的陣營和用心。所以,作為一個強烈渴望建功立業的青年人,嵇康的前途有多艱難就可想而知。
曆史的車輪已經轟隆隆地向前滾動了20年,到了公元242年,嵇康二十歲了。二十歲,已經是成人了,是需要為今後的人生打拚了。於是,嵇康穿上長袍,背上他的古琴,離開他生活了二十年的譙郡銍縣,一個人來到了河內的山陽。
山陽這個地方,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平常的地方:
1.它是漢獻帝被流放的地方。當年曹丕奪了漢獻帝的寶座之後,不好意思做得太絕,就把漢獻帝奉為山陽公,遷到山陽的濁鹿城去住。漢獻帝在山陽住了15年,於公元234年死於山陽,並就近葬於撣陵。更重要的是,山陽離魏國的首都洛陽隻有幾個小時的路程,是洛陽的衛星城。
2.山陽附近有一座山,叫做蘇門山。蘇門山是傳說中出神仙的地方。那裏風景如畫,山河秀麗,是很多修身養性、期望得道成仙的修道者心目中的聖地。嵇康也是修仙的忠實擁躉,從20歲開始,他一直住在這裏,見證了魏國政治的興衰和起落。
3.最重要的,山陽有良好的學術氛圍。山陽距離京師洛陽也不遠,能隨時接收最新潮流,沒錢而又好學的年輕人,以及企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誌士都把這裏作為暫時安身的理想所在。嵇康也是在這裏遇到山濤、向秀、呂安等愛好玄學的同誌們。
在那個時代,由何晏、王弼等上一屆學術超男創造的正始玄學已如日中天,但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爬到頂峰,就該走下坡路了。正始玄學在一代新人麵前,終將黯然失色。那麼,新的潮流將會由誰創造,新的領軍人物,將會是誰?
這一切隨著嵇康的到來,答案將逐漸清晰。
在17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確切知道嵇康究竟是為了什麼,才會千裏迢迢跑到山陽,但有一點我們則可以肯定,嵇康的命運,已經和山陽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有了嵇康,山陽的故事必將更加絢爛精彩。
第3節山陽論壇第一帖
在今天河南焦作市的東麵,有一個縣叫修武,隸屬於焦作市。因為當年武王伐紂前,在此訓練兵馬,整修武備,所以改名修武。戰國時期,這裏是魏國的地盤,秦朝時稱山陽邑。漢代設置縣一級行政機構,歸河內郡管轄,因為這塊地方地處太行山南麓,所以稱為山陽縣。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把皇位禪讓給曹丕後,被封為山陽公,居住在這裏直到去世,所以又稱山陽國。
山陽縣的行政機構設在修武古城。修武古城最早在春秋戰國開始修建,全城麵積約2.5平方公裏。山陽公劉協來到了山陽後,忠於漢室、不願為魏國服務的前朝遺老們也跟隨他來到了這裏。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前朝的文臣武將和知名學者。他們現在雖然在政治上失勢,但是仍然有著文化上的優勢,並且與朝廷中的當權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的到來,不但使修武成了前朝遺老朝聖的聖地,而且帶來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繁榮。
在縣城東南,有一股泉水,一路彙合了山陽縣內的各路溪水,形成一條小河,向東流去。在距離古城大約30裏的地方,河兩岸長滿了四季常青的竹子。公元242年,嵇康20歲,他離開了老家,來到了山陽,很快就為這裏秀美的景色和人文氣質所打動,決定住下來。從此以後,除了在京城洛陽當官和避禍江東的短暫歲月以外,直到40歲為司馬集團所害,他就一直住在這河邊的青青竹林之下,著書立說,其思想情操和學術成就不但打動了當時的文化界,而且打動了幾千年學子和士人的心靈。
對於他為何到山陽,為什麼不是直接去了洛陽,史書上仍然沒有任何記載,甚至沒有任何暗示性的說法。但是,根據嵇康的人生軌跡和畢生追求,我們不妨推測一下他的目的。
盡管嵇康不喜歡儒家教育,不喜歡哥哥的諄諄教誨,可是常年儒家學說的熏陶,加上貧困的童年生活,都不容許他做一個安穩的隱士,他必須首先找到安身立命的物質條件。而且他是那麼有才華,他還不能抑製住建功立業的衝動,他需要一個平台,來施展自己的抱負。
毫無疑問,山陽的各種條件對他達到自己的目的有著完美的幫助。所以說,雖然嵇康來到山陽有很多種可能,但是尋找成功的平台卻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事情。
魏普時代,還沒有類似現代的公務員考試製度,讀書人要想進入仕途做官,那就得依靠征辟製度。這種製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皇帝和各級官吏根據個人的名聲,對其發出征召命令,授予官職;另一種是地方官按照朝廷的規定,定期向朝廷或者上級舉薦人才。
這兩種形式都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被征辟的人應該在某一方麵具有極高的聲望,能讓皇帝或者地方官吏注意到自己。這些能夠被引起注意的內容包括:或者出身名門望族,或者處世為人特立獨行,或者學問大得嚇人,擁有粉絲無數,或者孝順父母。還有的人依靠拒絕做官來獲得名聲,拒絕征辟的次數越多,名氣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