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身世之謎(上)(2 / 3)

於是,嵇康隱居在山陽的竹林之下,開了一間打鐵的鋪子,一邊為鄉鄰打製和修理農具,換取生活必需品,一邊埋頭學問,撰寫文章,或者出門訪友,増加知識,廣結人緣。

為了打響名聲,獲得步入仕途的條件,他在山陽完成了兩件事:一是發揮自己組織能力強的天賦,建立起山陽論壇,與眾多誌同道合者談書論道,增長見識和名氣;二是著書立說,發展玄學,力圖打入上層思想界。從移居山陽到進入洛陽,完成這些事情,花費了他四五年的時間。

嵇康天生具有非凡的組織才能,這得益於他淵博的知識和滔滔不絕的論辯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對待朋友謙和,重情感,講義氣,做事落落大方。早在來到山陽定居之前,在老家銍縣,他就有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在一起學習、論辯,詩歌酬答,感情深厚。現在,山陽的條件更加使得他如魚得水。

在山陽,嵇康發表的第一個帖子是《養生論》,在這個帖子裏,他提出了“導養得理,以盡性命”的觀點。他認為,神仙一類能夠長生不老,全在於他們接受了生命的規律,並且按照這些規律來修身養性,這些都是平常人所不能達到的。但是平常人並非無所作為,隻要導養得當,還是可以益壽延年的。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他首先論證了人的形體和精神的關係,提出精神對形體有支配作用,所以要超然物外,不為塵世的事情所累,按照性情所需,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接著,他從形體的作用出發,提出呼吸吐納、服食養身的行為可以與精神一起促進長壽。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他討論了世人養生失敗的原因,指出他們的失敗事例並不能否定養生的道理。最後,他總結了以上的內容,指出了養生的法門。

這個帖子結構嚴謹,論證細致,條理清楚,完全不同於古代文人的寫作方法。帖子在山陽發表後,立即被到處轉發,引起一片驚呼。帖子很快就被轉發到了洛陽,在朝廷大員和廣大士人中競相傳閱。這其中有叫好的,也有責難的,也有善意的批評。在這些人中,有一個人對嵇康以後的生活影響非常之大,他就是向秀。

向秀,字子期,生於公元227年,比嵇康小四歲,是河內懷縣人(今河南焦作市武陟縣)。向秀祖上大概是個因為戰爭破落了的大地主,此時雖然不富裕,但是吃穿不愁,日子還過得去。他從小就聰明好學,見識不同凡響。此時,他正在家中讀書,特別喜歡莊子的學說,對養生之道也很有心得,受莊子影響,他的性格平和沉穩,心境澄靜。

懷縣和山陽都在黃河北邊,距離也不遠,嵇康的文章傳到懷縣,向秀看了禁不住拍案叫絕。但是他又覺得嵇康的帖子有失偏激,特別是受政治影響較大,仍然有遺憾的地方。

向秀在家裏思想半天,終於還是忍耐不住,決定親自到山陽一趟,去見見這個帖子的作者,同時就帖子裏的問題討教一二。於是向秀便拿著自己對《養生論》的意見稿《難養生論》去見嵇康。

嵇康當時正在家裏的鐵匠鋪子裏幫人打製農具,他光著膀子,用鉗子夾出爐子裏已經燒紅的鋤頭,放在鐵砧上,揮動大錘向鋤頭打去。旁邊坐著個從田裏回來的農夫,他喝著茶水,等待嵇康給自己修好鋤頭。一時間,小小的鋪子裏,火星飛濺,煙塵彌漫。

向秀站在門口,向裏一看,就被嚇了一跳,還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此時正在忙碌的嵇康也看到了向秀,見他身著長袍,氣度不凡,心想要麼是個讀書人,要麼就是官場裏的得意人物。嵇康嘴上不說,心裏卻不屑地冷哼了一聲,繼續忙自己手上的活兒。自從《養生論》發表一來,他已經接待過很多來自洛陽的高官顯貴和自以為是的讀書人,全都是沽名釣譽之徒,沒有幾個真正懂得養生之道的。

向秀嚇了一跳之後,很快就知道了,那個打鐵的人正是嵇康。他一點都不怪嵇康的冷漠和無禮,自個兒站在門口,等嵇康把鋤頭修好,送老農出門。等嵇康手頭的事忙完了,他才走上前來,自報家門,並且呈上了自己的回帖。

嵇康冷漠地接過向秀的文章,但很快就被文章中的精彩論辯打動。他連忙邀向秀到家中落座。他們徹夜長談,相互辯論,嵇康針對向秀在文章中提出的養生的五個難點逐一做出回答,寫出《答難養生論》。

向秀尖說的反駁對模糊、偏激的嵇康非常重要,有力地促進了嵇康的思考,並且豐富了文章的內容。這些論文很快就傳了出去,為山陽論壇吸引了很多眼球。

因為兩人誌趣相投,向秀在山陽住了很久。他與嵇康在竹林下的院落裏喝酒、聊天,除了討論當前的哲學發展,還對政治局勢的看法做了充分地溝通。他們在河邊散步,談古論今;在鐵匠鋪中打鐵,火星飛濺中,嵇康掄錘,向秀拉風箱。兩人雖然有分歧,但是彼此都很高興,覺得找到了平生的至交。

初戰告捷,嵇康很是興奮,他決定乘勝追擊。當時陳留有個人叫阮侃,也是個少年天才,性格沉穩,為人處世有大家風度。他成年以後,非常好學,因此知識淵博,而旦很有成就。阮侃不但仕途順利(後來官做到河內太守),而且醫術非常高明,宋朝時的一本醫書裏還提到他的名字。就在嵇康和向秀發表了關於養生的辯論文章後不久,阮侃發表了《宅無吉凶攝生論》,嵇康看後,對《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展開批評,阮侃又寫了《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雙方反複辯論,不但增長了見識,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此外,在山陽與嵇康因為學術問題來往密切的還有阮種、公孫崇等人。他們在一起遊玩山水,辯論學問,形成了一個以嵇康為首比較固定的學術群體,並且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從公元242年到249年,嵇康在山陽結識的朋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一)參與竹林遊的摯友,包括山濤和向秀;

(二)竹林遊的外圍人員,包括呂安、呂巽兄弟,此兩個人不在竹林七賢之內,但是與七賢關係密切;

(三)其他人員,如阮侃和阮種等,曆史上對他們與嵇康的交往沒有多少記載,一般是學術上的往來。

隨著個人影響的上升,嵇康逐漸引起了曹魏集團上層的注意。在公元244年前後,他遇到了曹沛穆王曹林,並且獲得曹林的賞識。公元247年,他娶了曹家的長樂亭公主為妻,從而與曹魏集團搭上了直接關係。不久,嵇康離開山陽來到了洛陽,先做了郎中,充當宮廷守衛,後來又升至中散大夫,負責“顧問應對”。

這裏又有一筆糊塗賬。據《嵇氏譜》記載,嵇康娶的是曹林的孫女,但是有一個叫王隱的人,他寫了一本史書叫《晉書》,裏麵記載嵇康娶的是曹林的女兒。前種說法的原文保存在裴鬆之注解的《三國誌》中,後一說則保存在《文選》的注解中。所以說這兩個說法都是經過傳抄的,沒有直接的證據。

我們參考其他的記錄發現,曹林大約生於公元199年,也有人說他出生在公元194年。若按公元199年計算,嵇康出生在公元223年,他隻比嵇康大25歲,如果他的孫女要嫁給嵇康,他必須在18歲前生子,孫女出嫁當在十四五歲左右。如果是在今天,這樣算來當然比較勉強,但是在公元3世紀的曹魏時代,卻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況且史書也記載他18歲的時候已經至少有了兩個兒子。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如今我們已無法判定,所以現在我們隻好來假定,由於裴鬆之注解的《三國誌》對曹林的家世描寫更為清楚,所以它所引的《嵇氏譜》應該更具有可靠性,應該是王隱搞混了關係,或者是後人對他的作品傳抄時寫錯了。

總之,嵇康走入仕途前,在山陽居住了五六年的時間,他在那裏讀書、交友、寫作,提高了在士人中的影響,這一個條件促使他與曹魏集團聯姻。反過來,聯姻讓他與洛陽的曹魏政權發生了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必然聯係,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影響,使他陷入了深不可測的政治與文化鬥爭中。

第4節道南往事

山陽論壇的另一個超級版主名叫阮籍,就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上天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卻用它來翻白眼的那位牛人。為了便於大家全麵認識阮籍同學,我們還是先來查查戶口:姓名:阮籍性別:男出生年月: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阮籍出生的這一年,劉備同誌正在東吳與孫權的妹妹孫尚香陷入熱戀中。籍貫:陳留尉氐(今河南尉氏縣)。

家庭成分:大地主。與嵇康相比,阮籍不但出身名門望族,而且還是個名副其實的高幹子弟。

阮家是當地的豪門大族,人丁興旺,生活富裕,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熟讀儒家經典,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準則。因此,在阮籍之前,阮家就人才輩出,有的著書立說,有的在國家中央部門任職,至於做了地方官員的那就更多了。所以說,“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這話沒錯。以後千萬不要再說有錢人家的孩子是敗家子了,養出敗家子兒子的,是脖子上掛金鏈子牙齒上掛韭菜葉的暴發戶,不是真正的“有錢人”。

那麼,阮家闊起來的有哪些人呢?

首先要說的是阮諶。這位阮籍叔叔輩的人物,是個大士人。朝廷聽說他有才,多次拋媚眼,征召他做官,但他都不願去。阮諶繪製的《三禮圖》,一直流傳至今。阮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阮武知識淵博,才幹非凡,很受上司賞識,官做到了清河太守,小兒子阮炳不但做了河南尹,掌握了首都洛陽附近的行政大權,而且精通醫術,寫有《藥方》一書。

阮籍的父親阮瑀更有名。他曾受拜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為師,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和孔融(就是讓梨的那位同學)、陳琳、王粲、徐千、應場、劉楨一起被稱為“建安七子”。他還是個音樂天才,對音律非常在行,擅長彈琴。阮瑀博學多才,所以很受曹操父子重用,先做曹操的司空軍謀祭酒,後來又做了倉曹掾屬,是曹操的高級撰稿人之一。有一次,阮瑀隨曹操出門辦事,走到半路的時候,曹操突然想起要給韓遂寫一封信,就把這事交給了他。阮瑀立即取出紙筆,騎在馬上邊走邊寫,寫好後交給曹操。當領導的,大都習慣修改屬下執筆的稿子,要不怎麼體現領導的水平?當時曹操同誌接了文章,下意識地就拿過毛筆,準備發揮一下領導的水平。哪知通篇一讀,卻發現文章措辭得當,文采飛揚,根本就不用修改!

要知道,曹操同誌可是也修過文學MBA課程的,也創造過“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這樣的經典名句,那水平可不是蓋的。但阮瑀就蓋了他,可見阮瑀不僅文學修養很高,而且才思敏捷。拿今天的標準來看,說他是橫跨文壇、樂壇和官場的三棲明星,一點也不過分。

在重視出身和名望的魏晉時代,阮籍有這樣的老爸,有這樣的出身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說,他的前途一片光明,隻要他不是傻瓜,想混個一官半職那簡直就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

事實上,阮籍同學確實是一個天才。很多人都知道,阮籍喜歡翻白眼。可他並不是一生下來就喜歡翻白眼,如果真那樣的話,他就不會以翻白眼著名,而會以智障著名。阮籍年輕的時候,不僅不翻白眼,而且還是一位標準的帥哥——如果說嵇康是酷爺們兒,阮籍就是儒雅的爺們兒。

論相貌,他容貌超群,清秀灑脫,與陳楚生有一比;論才學,他博覽群書,無所不通,八歲就能寫文章,比韓寒初出茅廬的年齡還要小十多歲;他音樂方麵也很出色,擅長口哨、彈琴,不比周傑倫差。論誌向,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以孔子的學生顏回和閔損為榜樣,希望能夠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還練武,有一手好劍法。16歲那年,阮武見到他,他還不為人所知。阮武對他的學識和氣質非常驚奇,認為他比自己有才氣。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個比陳楚生帥、比韓寒有才氣、比周傑倫懂音樂、以顏回為榜樣的有誌青年,仕途卻默默無聞。直到34歲,阮籍都過著平淡的生活,既沒有人推薦他做官,也不見朝廷對他有何表示。

原來,在阮氏家族中,阮籍的父親阮瑀算得上是個另類。這位橫跨文壇、樂壇和官場的三棲明星,卻對官場沒多大興趣。陳留阮家是一個很大的家族,有人喜歡做官,有人不喜歡做官,這本來是很平常的事情,比如說,前文提到的阮諶。

阮瑀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學生,並且得到了蔡邕的大部分藏書。而蔡邕對有道家思想傾向的作品《論衡》很感興趣,所以,阮瑀不能不受到蔡邕思想的影響。不做官的阮諶,再加上阮瑀,阮家確實有一種不願意進入官場的氛圍。但是,阮瑀最終還是做了官的。對於他出道的經曆,史書上有一段傳奇的記載:建安中期,都護曹洪聽說阮瑀很有才華,就征召他,想讓他做掌管秘書檔案的掌書記。那時候實行征辟製度,領導聽說你有才,或者名頭很響,就發一道命令給你,請你去當官。所以,那時候人們不愁沒才學,愁的是沒名氣。可是這個阮瑀卻例外,麵對曹洪的征召令,反應就兩字:“不幹!”

曹洪是誰呀?曹氏集團的主要負責人。那時候可是曹操老兄的天下,而且那時候權貴們征召名人當官,還有一種現在愛趕時髦的女士們追逐LV的包包,以資炫耀的複雜情緒在裏麵。不幹就不僅僅是不為國家效力的事情了,而是不給曹家麵子呀!曹洪惱羞成怒,發狠要給阮瑀一些顏色瞧瞧。

碰了一鼻子灰的曹洪,把這事向大哥曹操打了小報告。曹操於是派人請來阮瑀,要求他做自己的秘書。阮瑀一看,這事兒鬧大了,胳膊擰不過大腿,不答應是不行,隻好同意。

這個事情後來被好事者一渲染,就成了《太平禦覽》裏更具傳奇色彩的故事:話說曹操聽到阮瑀這人很有才,就多次征召他。可阮瑀不僅不答應,還悄悄溜進深山裏躲了起來。曹操一把火放了起來,將座大山燒了。阮瑀走投無路,隻好就範。

不管怎麼說,這都表明,阮瑀做官並非自願。

可見,在以儒家學說為準則的阮氏家族,阮籍一係雖然熟讀儒家典籍,有積極入世、實現抱負的理想,但同時,在亂世中因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有著消極避世、安貧樂道的潛意識。在做官還是避世的思想鬥爭中,哪一種會獲得勝利,完全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影響。所以說,阮籍受了父親的影響,不熱衷官場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阮籍麵對的時局,和他老爸阮瑀當時的情況又有著很大的變化。建安二十五年,阮籍11歲。這一年,曹操去世,曹丕奪了大漢的江山,建立了魏國。接著劉備和孫權相繼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麵正式形成。軍閥混戰的局麵已經不複存在,三個政權在各自的統治範圍內發展生產,恢複經濟,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東漢時期。統一的曙光已經出現,人們開始對未來重新恢複了希望。在這短暫的“太平盛世”下成長起來的阮籍同學,顯示出了一種積極、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他好好學習,刻苦研讀《詩》、《書》等儒家經典,並且以顏回和閔損為榜樣(昔年十四五,誌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他還天天向上,刻苦學擊劍(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他一邊刻苦學習,一邊勤奮鍛煉身體,立誌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三好學生。此時的阮籍同學,不能不說誌向遠大啊!

現在我們可以排除一個可能,即外部條件並不是影響他對前途抉擇的主要因素。那麼,到底是什麼影響了他踏入公務員行列的步伐?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個人修養阻礙了他前進的腳步,二是阮籍的聲望還不夠。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隨曹操四處征戰的阮瑀染上了瘟疫,不久去世。那時候,阮籍才三歲,與哥哥、母親相依為命。阮家本來就不富裕,現在日子就更加貧苦。

阮家是豪門大族,阮籍他爹還當了曹操的秘書,但阮籍家就像紅樓夢裏的賈芸,看起來是個大戶,實際上卻是個破落戶。阮氏一族聚居的地方,中間有一條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有錢的,都住在路北邊,沒錢的,都住在路南邊。《世說新語》記載:“北阮皆富,南阮貧”。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將炎涼世態描寫得淋漓盡致。阮籍一家就住在道南。盡管阮籍他爹先前做過官,但像阮瑀這種火燒了屁股才肯投降的書呆子,即便是做了官,又能有多大的“錢”途?多半也會像屈原,不肯同流合汙,灰色收入自然是不會有的。

還好有族人阮諶、阮武父子的接濟,阮籍家才不至於絕望。幼年喪父,加上貧困的生活,使得阮籍養成了孤僻、憂鬱的性格。這種性格的外在表現,就是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

史書記載,阮籍十六七歲的時候,叔父帶他來到東郡,拜見兗州刺史王昶。叔父的意思,一是讓他增加見識,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希望給他一個能夠展現才華的機會,增加他的知名度,能夠得到別人的品評和推薦。

可是自閉、孤僻的阮籍對此竟然毫不領情,在整整一天的相處中一言未發,他的怪異舉動讓王昶也感到手足無措。你說這孩子,坐那裏跟個木偶似的,誰能琢磨得透啊!王昶也是個聰明人,自然知道二人的來意,但又不好直說阮籍的弊病,隻好告訴阮籍的叔父,這孩子太少年老成了,連我都看不透他。

這是一次完全失敗的拜訪,阮籍不但表現令人失望,而且無禮到了令人尷尬的地步。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像這樣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誰還敢推薦他?可以說,這是個典型的性格決定命運的事例。

當然,也可能是他的才氣讓他驕傲,可是孤傲到了這個地步,就是粗魯了。那時候平頭百姓想做官,要麼領導聽說了你的好名聲,征召你做官,要麼你有人氣,別人推薦你做官,這都需要你有廣泛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很顯然,阮籍並不具備這樣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