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三代的代表人物,除了王戎、“阿堵物”王衍,還有王澄、王敦、王導。王衍跟王戎一樣,在政治上特別圓滑。王衍的女兒當年曾是湣懷太子司馬遹的妃子,後來司馬遹被賈南風誣陷並廢掉的時候,身為宰相的王衍想的不是怎麼替司馬遹說話,而是給朝廷上書,要求解除女兒跟太子的婚事!見風使舵到這種地步,也難怪遭後人不齒。
此外,王衍還策劃了著名的“狡兔三窟”計劃。那是在八王之亂後期,為了確保王家長久的勢力,王衍自己呆在中央,而把王澄安排為荊州刺史,王敦安排為青州刺史,這樣大家天各一方,既可互相照應,單方麵出了問題,也不至於全家覆沒。
最終,在西晉滅亡的前後一段時間內,王戎、王衍、王澄相繼去世,而王敦、王導則順利過渡到東晉,並成了東晉王朝舉足輕重的人物。
王敦這人堅忍狠辣,據說他“蜂目豺聲”——像馬蜂一樣的眼睛,像豺狼一樣的聲音,的確夠可怕。在王敦年輕的時候,這種殘忍的性格就已經體現出來了。有一次他和王導一起去王愷家做客,王愷讓侍女勸酒,客人不喝的話就殺掉侍女。結果王敦說不喝就不喝,侍女悲懼失色,而王敦視若無睹。
這樣一個狠角色帶兵自然是絕配。在王衍的提攜下,在自身努力下,王敦年紀不大就成了封疆大吏。到東晉初,王敦被封為鎮東大將軍,都督荊、湘、交、廣等六州軍事,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將領。強到什麼程度呢?舉個簡單的例子,王敦可以置中央的命令於不顧,自己安排轄境內的官吏任職!
相比之下王導就厚道多了,還是上麵那個美女勸酒的故事,他本不能喝酒,但不忍心侍女被殺,還是硬著頭皮往下灌。厚道人有厚道的路子,王導是從顧問起家的。
王導早年是東海王司馬越手下的小弟,後來他看到“天下已亂”,便轉而輔佐司馬睿。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導跟著司馬睿來到建鄴。當時的情形,王家和司馬睿其實是同呼吸共命運了。那時王家已經舉族遷到江南,為了站穩腳跟,他們必須尋找一個靠山。這個靠山,皇族司馬睿再合適不過。
而司馬睿當時的實力非常一般,根本沒什麼人買他的賬,他要想在江南站穩腳步,也得找到肯幫自己的人。就這樣,王家和司馬睿一拍即合。於是王導盡心竭力為司馬睿出謀劃策。在王導的努力下,遠離戰亂的江南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江左士民都很敬佩王導,尊稱他為“仲父”。而司馬睿更是感激王導,當眾稱讚他說:“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等北邊的各個王爺自己砍自己,都砍熄火以後,偏安江南的司馬睿文有王導,武有王敦,便一支獨大了。於是司馬睿名正言順地繼承了晉朝的大統,熬成了皇帝。就這樣,司馬睿立起來了,王家立起來了,他們實現了雙蠃。當時有個說法,叫“王與馬,共天下”,“馬”就是司馬睿,“王”則是指王家,可見王家是多麼的炙手可熱!
一山容不下二虎,王與馬也不可能長久地“共天下”。終於,司馬睿無法容忍王敦的勢力繼續發展下去,於是大量起用王家的反對派,意圖牽製王敦。而王敦也對司馬睿的猜忌忍無可忍,遂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揮師東進,一路攻到建鄴城下。
原以為能號令天下的司馬睿在殘酷的現實麵前無計可施,隻好拿出耍潑的本事,給王敦寫詔令說:“你要是想當皇帝,我就讓賢!”王敦最終並沒有搶司馬睿的位子,而是趁著兵勢,將政敵統統殺掉,然後退回武昌。
不久司馬睿鬱鬱而終,晉明帝即位,對付王敦成了新任皇帝的頭等大事。
而此時王敦也病倒了,王敦的謀士錢鳳等人利令智昏,決定假傳王敦的號令,攻入建鄴,控製中央。矛盾就此激化,不久王敦病死,王敦的勢力隨即瓦解,中央政府艱難勝出。
可是這樣一場後來被定性為謀反的事件,對王家的打擊卻不是很大,因為,王導還在朝中。王敦發兵的時候,王導則帶著王家做官的二十多個人,日日到朝堂前請罪。而另一方麵,王導卻和王敦書信不斷,甚至向王敦暗示朝廷的兵力部署。
這真是兩麵討好,深得當年王衍狡兔三窟的精髓!所以,王敦叛亂被平定後,王家依舊是豪門大族,並培育出了文采風流享譽後世的王氏諸賢一一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王彪之等。
據說當年王導初來建鄴的時候,曾請當時著名的預測大師郭璞為王家占了一卦,得出的結果是:“吉,無不利。淮水絕,王氏滅。”意思說王家以後肯定會大吉大利,除非淮河斷流,王家不會敗落。果然,此後幾百年間,王家一直繁盛下去,直到陳末秦淮河水突然堵塞,王家才逐漸沒落。
這個說法固然免不了宿命論的調調,但盛極而衰則是常理。不過琅琊王家能興盛三百年,細細考究起來,還真跟王家與時俱進,善於變通分不開。相比較而言,作為王家子弟,王戎的行為真是再正常不過了。
向秀有兩個兒子:向純、向悌,有名聲,但沒有事跡傳世。劉伶兒子就更慘,幹脆連名字都沒有傳下來。多年以後,著名娛樂雜誌《世說新語》對竹林七賢子弟的情況做了個專題,報道如下:
林下諸賢,各有俊才子:籍子渾,器量弘曠;康子紹,清遠雅正;濤子簡,疏通高素;鹹子瞻,虛夷有遠誌;瞻弟孚,爽朗多所遺;秀子純、悌,並令淑有清流;戎子萬子,有大成之風,苗而不秀唯伶子無聞。凡此諸子,唯瞻為冠,紹、簡亦見重當世。
第41節似曾相識燕歸來
公元262年,嵇康被牽扯進呂家兄弟的桃色緋聞中,不但呂安被處死,連與這件事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嵇康也沒有幸免。公元265年西晉建立,司馬炎稱帝,對於自己的爺爺、伯父和父親的所作所為,他是一清二楚的。當上皇帝以後,他多少覺得自己的家族過分,特別是對嵇康太不公平,所以山濤推薦嵇康的兒子嵇紹做官,他不但一口答應,還主動提升了一級。
司馬炎的這一舉動,在實際上算是默認了父親司馬昭當初的錯誤,正式赦免了嵇紹的罪犯親屬身份,掃清了做官的道路。後來,嵇紹為西晉盡忠進一步獲得了晉朝的封賞,不但家族子弟被封官晉爵,嵇紹本人死後也得到了很高的禮遇。
但呂安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相對嵇康來說,他被殺即便原因有一些牽強,但還是有根據的。在那個政治強權當道的年代,山濤推薦嵇康的兒子都是過了18年後的事,呂安的事情就更沒有人敢於提起了。所以,關於呂安的事跡,以後很少有人記載,作品也都散失了,僅僅保存下來的兩篇文章還被歸在了別人的名下。
嵇康和呂安被殺以後,竹林遊的活動徹底就結束了。阮籍在司馬集團門下做官,不久病死;山濤主持吏部工作很多年,起到了平寒族和士族的作用;王戎也在官場上建功立業,後半生雖然充滿凶險,但是畢竟都化險為夷。竹林遊的重要參與者,就剩下了阮鹹和劉伶。
其實,當山濤和王戎在官場奔走的時候,劉伶和阮鹹也分別做了一段時間的官。嵇康死後,劉伶做了建威參軍。參軍全稱為參諸軍府事,簡稱參軍事。這個職位是個武官,一般在各軍府長官出征時臨時設置,職責是軍事參謀,軍事行動結束職務也就撤銷了。所以,劉伶在這個位置上的時間並不長。
西晉建立,為了顯示新朝新氣象,司馬炎以“對策”取士。“對策”是漢文帝開創的提拔官吏的方式,主考官從儒家角度提出問題,要求受試者對答,
按照應答者的文采授予官職。表麵看來,這樣的考試比較公平,實際上受試的人的評定有非常大的隨意性,好壞全憑主考官的個人好惡決定。
這次考試劉伶也參加了,但是因為他崇尚老莊,加上長相醜陋,整天酒氣衝天,結果連一個名次也沒有得到。落選後的劉伶並不在意,他以酒為伴,過得逍遙自在。此後,劉伶再也沒有在曆史的舞台上出現,就像他來時的神秘一樣,去得也非常神秘。
關於劉伶的死因,有一個離奇的傳說,說他有一天和阮籍跑到步兵廚營喝酒,結果兩個人喝酒喝多了,從此再也沒有醒過來。從酒中來,在酒中去,這是一件多麼浪漫的事情。不過,這個說法也隻能作為笑談,當不得真的。
與劉伶相比,阮鹹的官職做得大一點,也長一點,不過走上官場的時間卻要晚很多。西晉建立好多年以後,因為阮籍的名聲影響,加上山濤的極力推薦,阮鹹終於做了一個小官。經過幾次升遷,後來又做了散騎常侍。散騎常侍是文人們最常擔任的官職,雖然沒有實際的職權,但是因為常在皇帝身邊,地位尊崇,升遷也很容易,所以也是個炙手可熱的位置。因此,阮鹹的仕途看起來也應該一帆風順。
但是遺憾的是,阮鹹在此後的很長時間一直都在原地踏步。原因有兩個,一是他的名聲不好。阮鹹是阮籍的侄子,自幼就以叔父為榜樣,為人放誕,特別是娶鮮卑女仆的事情引起了當時輿論的非議,一些儒家學者更是對他恨之入骨。二是他喜歡喝酒,對做官看得很淡,所以難免有混工資的嫌疑。因此,當山濤多次推薦他擔任吏部郎的時候,司馬炎都沒有同意。
後來山濤去世,阮鹹在朝廷裏失去了靠山。這時候他的政敵趁機攻擊他,他不但沒有升遷,反而被降了職。
事情是這樣的。西晉建立以後,司馬炎派荀勖製定宮廷樂譜。荀勖對音樂很有造詣,人稱“暗解”,所以難免有些驕傲。阮鹹聽過後連連搖頭,說是音色過高,好像亡國之音,而旦與古樂不合。阮鹹的說法不久就被一件出土文物證實了。荀勖本來自感良好,被阮鹹這麼一說,感到很丟麵子,所以當然是不
願意了。於是,他借了個機會,參了阮鹹一本,阮鹹就被降了職。
還有兩個說法,一個說阮鹹聽了音樂,私下裏有所批評,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也被荀勖聽到了。另外一個說法卻與朝廷製定樂譜沒有關係,說是兩個人談論音樂,荀勖覺得阮鹹能力非凡,心裏嫉妒,因此參了阮鹹一本。
不管是哪種說法,結果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荀勖不高興,後果很嚴重,阮鹹被降職,外放為始平太守。始平是西晉建國後新設立的郡,下轄今天的陝西鹹陽、戶縣以西,寶雞、興平以南,秦嶺以北的地域,郡政府設在槐裏,也就是今天的興平東南。
這是阮鹹的最後一個官職,此後的曆史記載和劉伶相同。不過,劉伶和阮鹹大概都活過了六十歲,在那個亂糟糟的年代裏,“竟以壽終”,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在竹林同遊的名士中,山濤年齡最大,他於公元282年去世,享年79歲,可以說是高壽。與山濤有同樣的仕途經曆的是王戎,他在同遊竹林的時候,還是一個十七八歲的毛孩子,雖然天資很高,但是畢竟還沒有發育完全,竹林同遊除了增加了他的身價,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公元305年,八王之亂前夕,因病去世。
阮鹹與劉伶是兩個比較隨意率性的人,在曹魏與司馬集團的鬥爭最激烈的時候離政治較遠,所以一生平安,最後得了一個令很多人羨慕的結局。但是正因為他們離政治遠,曆史上對他們的記載最為糊塗,是竹林同仁中資料最少的人,少到了連出生和去世的時間都沒有記載。
辭世最慘烈的當屬嵇康和呂安。這兩個人都喜歡莊子,對莊子的養生有很深的感悟和發揮,但是事與願違,他們兩個人的生命卻遭到意外的摧殘。如此具有才華的兩個人的結局,是時代的悲劇。西晉建立以後,嵇康得到了平反,後代不但得到了封賞,而且分外優厚,作品也得到整理,時間也被記錄下來。但是呂安卻沒有這種幸運,因為心懷理想和抱負,最後導致了殺身之禍,身死以後,後代從此沉淪下去,再也沒有出頭之日,同時他的作品也沒人敢傳閱、編輯,所以散失得所剩無幾,甚至資料更少,隻有再提到其他人的時候才能看到。
受到呂安和嵇康牽連的是向秀,向秀被迫出來做官。等上仕途之後,向秀的學術就荒廢了,他娶妻生子,享受天倫,過上了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盡管曆史上少了更多的學術作品,卻多了一份人間的親情和溫馨,不能不說是因禍得福。
在這些人中,出名最早的是阮籍,以做官最早的也是他。不過,要說最受煎熬的還是他。阮籍出身士族,但是士人的良心和使命讓他站在了司馬集團的對立麵,而司馬集團正是代表士族利益的。阮籍的正直和不為名利左右的性格,無疑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是於人格而言,他不如嵇康,於當官而言,他不如山濤。在其位不謀其職,這是古代的士人軟弱的表現,也是他們無視公權的表現,白白浪費了納稅人的錢財。
古代的士人之所以讚賞阮籍,正是因為他們讚同這種態度,我們批評這種態度的時候也應該看到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個是政治活動的目的是皇帝的利益,讓人們忽視了權力的公益性,另一個原因是士人的人生觀單一,要麼進而心憂天下,要麼退而獨善其身。到了現代社會,成才的道路很多,我們講究條條道路通羅馬,也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樣的問題當然就不存在了。竹林同仁死後,大部分人的後代都和司馬集團取得了諒解,相逢一笑泯恩仇。當然,這個事情的前提條件是竹林同遊的人都是名門望族,在士族占據政壇的絕對地位時,他們的官場進步自然是很容易的。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人在文壇的活動進一步提高了竹林名士在後世士人中的地位。特別是王戎和山濤,他們在西晉長期做官,而且職位很高,門生和下屬對他們敬仰有加,再加上家族力量的影響,人們就更加看重他們。所以在某些東晉人士的眼裏,王戎和山濤在竹林名士中的地位最高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公元316年,西晉因為八王之亂,國力大減,再加上北方五個少數民族的連番攻擊,終於壽終正寢。司馬家族的參與力量在長江以南重建晉朝,曆史上稱為東晉。東晉王朝是南北士族的擁護下建立的,所以皇帝的權力非常小,東晉總共11位皇帝,不是年幼無知,就是傻瓜,朝政完全操縱在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和陳郡謝氐手中。
四大家族中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他們既是有作為的政治家,也是當時人們稱讚的風流名士。王家的王導、謝家的謝安、桓家的桓溫等人的經常被登載在當時的八卦雜誌《世說新語》中便是明證。以他們為首的東晉名士熱愛玄學,酷愛清談,經常印證、品評以前的名士,竹林名士自然是他們談論最多的對象。在西晉的時候,就流傳了很多關於竹林名士的逸聞趣事,經過東晉的編輯加工,“竹林名士”、“竹林七賢”的說法終於形成。因為兩晉南北朝的士人非常推崇嵇康和阮籍,因此兩個人作為名士的楷模,地位被排在前麵,並且被賦予了更多的傳奇色彩。而關係與嵇康最為親近的呂安因為政治原因,卻被排除在七賢之外。
這時候,記載竹林七賢事跡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史學家孫盛,他的《晉陽秋》和《魏氏春秋》裏都清楚地記載了“竹林七賢”的稱呼和他們的成員,以及排列順序。這也是最早關於竹林七賢的文獻記載。
另外一個人是袁宏。袁宏(約公元328年~約公元376年),東晉文學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累遷至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文筆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溫器重,使專掌書記。袁宏有文集20卷,不過都已經失傳。他在《名士傳》裏,將魏晉以來的名士分為三個時期: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
中朝名士指的是西晉名士,因為相對東晉而言,首都在中原,所以稱中朝。這些人包括裴楷、樂廣、王衍、庾子嵩、王承、阮瞻、衛玠和謝鯤。孫燕姿初出道的時候,把自己的形象設計得酷似梁詠琪,王心淩是翻版的蔡依林,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打開影響力,袁宏命名中朝名士采用的就是這樣的方式。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是以性命為代價的影響力的,中朝名士靠槍手炒作一下就可以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但是此燕非彼燕也是很清楚的。
竹林七賢形成以後,終於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品牌,便利了流傳和推廣。此後,追慕和讚揚他們的不乏後人,不但男子以他們為理想,而且引起很多有才學的女子的豪情。袁宏的妻子李氏就寫有《吊嵇中散文》。到了南北朝時期,竹林七賢就和傳說中的古聖先賢並列起來。近代以來,還出土了竹林七賢和春秋名士榮啟期並列的畫像磚。李白、杜甫等中國古代的文人們寫有讚揚阮籍、嵇康等人的詩句。
到了近代,大文學家魯迅還專門輯錄、整理嵇康的著作。他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敘述了對魏晉名士的見解,他指出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並非反對禮教,可以說是新穎別致。
總之,竹林遊是在特殊的年代形成的文化現象,竹林七賢的稱號是在後人追慕前賢的過程中形成的。嵇康的舍生取義,阮籍不同流合汙,山濤曲折進步、為官清簡,王戎建功立業,向秀專注學術,劉伶、阮鹹嬉戲人生,他們都有著中國曆代士人的理想成分,這也是他們能夠留下不可磨滅的形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