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直接為外國人寫的。前年,上海一家專出外文書的出版社老總,找到我北京的家中,說要請我用中文寫一本外文書,要得很急,因為馬上要去參加當年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文字不需多,有四萬字即可。版稅與插圖等,一切也都順利談妥。我很快完成,書也很快在法蘭克福問世。書賣得很好,出版社次年又出版了英漢對照本,仍然賣得不錯。我心中一直惦記著中文簡體字版本。幾經思考,增加了幾萬字,補足成現在的樣子。書名就確定為“京劇下午茶”。
我不是英國人,也沒有去過英國,但我從著名的昆曲研究家張允和與她的老伴周有光先生那裏,領略了下午茶的美妙與魅力。他們從很年輕的時候起就養成了這種習慣,上午十點鍾對飲一杯牛奶咖啡,下午四點鍾時,又對飲一杯紅茶。這種生活狀態一直延續到前年張先生(我們不稱呼她“周太太”,而叫“張先生”,乃是一種或許落伍了的中國傳統式樣對知識女性的尊敬),以九十多歲高齡去世的時候為止。周先生在經曆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之後,終於在百齡到來前夕“徹底想明白了”,他不再痛苦,而是繼續有節奏地平靜工作,並且在下午四點鍾時獨飲“下午茶”……下午茶應該是一種籠罩全世界的文化。京劇與之表麵上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想想,早期京劇當中又確實有一些與之相似的因子。於是,我挑揀我知道的、並且自認是重要的東西寫了出來,並且冠上了“京劇下午茶”的書名。我希望這種京劇下午茶的因子,能在今後繼續保持發揚,以求京劇行進的姿態能夠更雄健與優雅。
今後的京劇,或許會成為一種小眾藝術,或許讓它在閑談中產生些紳士風度,當不是壞事。
我不久前出版了一本給中小學生談京劇的書,采用了上海著名畫家韓伍先生的京劇人物畫,效果很好。如今這本書寫的是早期京劇舞台下或舞台後的場景,結果有幸遇到另一位上海畫家程多多。想想也有意思,我是北京的作者,寫的又是北方的京劇,多年在北京尋覓合作的畫家而不得,卻連續遇到了上海的大體同齡的畫家,這豈非天意否?
200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