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9.不要趕鴨子上架(1 / 1)

不知您到過養雞場沒有?那眾多的雞籠之中,總要橫排架上許多棍子。晚上,雞群進窩之後,都自覺跳上那些棍子,一蹲就是一宿。不知您是否又參觀過養鴨場沒有?一間間的鴨舍當中都是平地,鴨子晚上進去之後,就往地上一趴,然後一宿也就這樣過去。有首非常有名的歌唱道:“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下邊什麼詞我記不得了,但是大自然中雞總是雞,而鴨又總是鴨;同樣在人類社會中,全聚德不能賣烤雞,而著名的山東德州扒雞也不能變成德州扒鴨。

但我們目前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尷尬:總把鴨子當成雞,總讓它休息時也上架。我或許冒犯京劇了,把它當成動物了。話是有些俗,大道理並不俗——一定得把京劇究竟是幹什麼的先定位準確了,再開始具體的行動。記得前些年東北一個中等城市的京劇團,到北京演一出反映計劃生育的現代戲,據說在當地通過包場方式已演出百多場。我看過演出,也承認劇本還行,但就是感到唱腔與唱詞之間的矛盾很大,非常別扭。我試想,如果還是這個劇本與這些唱詞,一旦換成評劇演出,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京劇與評劇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各有各的觀眾,各有各的表現領域,何必讓京劇的二黃、西皮去唱如何計劃生育的事?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評劇去演《牡丹亭》、《長生殿》之類的戲,不也是尷尬嗎?

中國地大物博,劇種也相應很多,其中應該有不同的分工。“觀眾是上帝。”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就是劇團每排演一個戲之前,先捫心自問一番,自己究竟是誰,這個戲又究竟能起什麼作用。其間相符了,就排演;其間有矛盾,就等等再說。現在國內的形勢比較好了,越來越多的劇團要納入市場機製中來。你所排演的每一個戲,都需要市場的檢驗,有積極的內容,同時又有經濟收益的,那就是你給劇種、劇團的定位對了,就是沒有趕著鴨子上架。如果“否了”,那就得趕快糾正過來。現在一切得聽市場的,比從前實行長官意誌時,實在是好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