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就在保樂又沉浸在悲傷之中時,那對雙胞胎女兒咿呀咿呀學語地聲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兩個女兒坐在地毯上,朝他張開雙肩,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是那麼令人動容。這一刻,保樂覺得自己的心情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他想:如此可愛的女兒,善良的妻子,這已是上蒼賜給我的無價之寶。而我在股市上損失的隻是金錢,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實在“不要緊”。
不久,保樂又變得像以前一樣的樂觀,他再也不為金錢的損失而煩惱了。而生活也像他所期待的一樣,過得甜甜蜜蜜。
當我們遭到命運的撞擊時,都會本能的將它放大,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被這種放大的困難嚇倒,失去了前進的勇氣。
7.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周邊的世界
英國思想家伯特蘭·羅素認為,人類各種的不快樂,一部分是根源於外在的社會環境,一部分根源於內在的個人心理。
樂觀的人總是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天是藍的,雲是白的,花那麼香,陽光那麼燦爛……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歡樂的事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觀察。當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來越多,那麼他快樂的機會也會越多起來,而受命運擺布的可能性便會越少。
為了充實生活,協調身心,即使做些極為平常的小事,那也是一種寄托和滿足。
但是,有一點你的確需要注意,那就是:當你進行新的嚐試時,你很可能會犯錯誤,不論你的職業是什麼,隻要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都難免失敗。但要記住,失敗並非罪過,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
保羅·高爾文是個身強力壯的愛爾蘭農家子弟,在他心裏充滿了進取精神。
13歲時,見別的孩子在火車站月台上賣爆米花,他不由得被這個行當吸引了,也一頭闖了進去。但是,他不懂得早已占住地盤的孩子們並不歡迎有人來競爭。為了幫他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搶走了他的爆米花,並將其全部倒在街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高爾文從部隊複員回家,他在威斯康星辦了一家電池公司。可是無論他怎麼折騰,產品依然打不開銷路。有一天,高爾文離開廠房去吃午餐。回來時卻隻見大門上了鎖,公司被查封,高爾文甚至不能進去取出他掛在衣架上的大衣。
到了1926年,他又跟人合夥做起收音機生意來。當時,全美國估計剛有3000台收音機,預計兩年後將會擴大100倍,但這些收音機都是用電池做能源的。於是,他們想發明一種燈絲電源整流器來代替電池。這個想法本來不錯,但產品卻還是打不開銷路。眼看著生意一天天走下坡路,他們似乎又要停業關門了。此時,高爾文通過郵購銷售辦法招攬了大批客戶。他手裏一有了錢,就辦起了專門製造整流器和交流電真空管收音機的公司。可是不到三年,高爾文又一次破了產。
這時,他已陷入絕境,隻剩下最後一個掙紮的機會了——當時他一心想把收音機裝到汽車上,但許多技術上的困難還有待克服。
到1930年年底,他的製造廠賬麵上已經欠了374萬美元。在一個周末的晚上,他回到家中,妻子正等著他拿錢來買食物、交房租,可他摸遍全身隻有24美元,而且全是借來的。
然而,高爾文是一個懂得樂觀和堅持的人,經過多年的不懈奮鬥,如今的高爾文早已腰纏萬貫,他蓋起的豪華家園就是用他的第一部汽車收音機的牌子命名的。
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的心情都和我們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當我們所處的環境很好的時候,我們可能表現的很快樂,或者很幸福,並且願意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當我們處在困難,或者不好的環境中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選擇悲觀的心態。在這裏,與其說是環境讓我們改變了心情,不如說是環境促使我們選擇了那種悲觀的心情。
諾曼·卡曾斯是一個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這是一種很難治愈的病症,康複的可能性僅為五百分之一,而他卻成為了這個“一”。後來,他把當時的情況寫在了《五百分之一的奇跡》這本書裏:“如果,消極情緒引起肉體消極的化學反應的話,那麼,可以推測,積極向上的情緒可以引起積極的化學反應。可以推測,愛、希望、信仰、笑、信心、對生的渴望等,這一切也具有醫療價值。”
卡曾斯認為,笑具有驚人的醫療效果:“我的體會是,如果能夠從心底裏發出笑聲,並持續10分鍾,便會產生諸如鎮痛劑一樣的作用,至少可以解除疼痛兩個小時,安安穩穩地睡覺。”
由此可見,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多麼困難的狀態和環境下,你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8.抬起你萎靡不振的頭
對於欲成大事,治療自己人性弱點的人而言,有一種最難治也是最普遍的毛病就是“萎靡不振”,“萎靡不振”往往使人完全陷於絕望的境地。
一個年輕人如果萎靡不振,那麼他的行動必然緩慢,臉上必定毫無生氣,做起事來也會弄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他的身體看上去就像沒有骨頭一樣,渾身軟弱無力,仿佛一碰就倒,整個人看起來總是糊裏糊塗、呆頭呆腦、無精打采。
年輕人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與那些頹廢不堪、沒有誌氣的人來往。一個人一旦有了這種壞習氣,即使後來幡然悔悟,他的生活和事業也必然要受到很大的打擊。
遲疑不決、優柔寡斷無論對成功還是對人格修養都有很大的傷害。優柔寡斷的人一遇到問題往往東猜西想,左右思量,不到逼上梁山之日決不作出決定。久而久之,他就養成了遇事不能當機立斷的習慣,他也不再相信自己。由於這一習慣,他原本所具有的各種能力也會跟著退化。
一個萎靡不振、沒有主見的人,一遇到事情就習慣性的“先放在一邊”,說起話來又是吞吞吐吐、毫無力量;更為可悲的是,他不大相信自己會做成偉大的事業。反之,那些意誌堅強的人習慣“說幹就幹”,凡事都有他的主見,並且有很強的自信心,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和信仰。如果你遇見這種人,一定會感受到他精力的充沛、處事的果斷、為人的勇敢。這種人認為自己是對的,就大聲地說出來;遇到確信應該做的事,就盡力去做。
對於世界上的任何事業來說,不肯專心、沒有決心、不願吃苦,就決不會有成功的希望。獲得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下定決心、全力以赴地去做。
遇到事情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見人無精打采的人,從來無法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也就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幫助。隻有那些精神振奮、踏實肯幹、意誌堅決、富有魅力的人,才能在他人心目中樹立起信用。不能獲得他人信任的人是無法成功的。
對於手頭的任何工作,我們都應該集中全副精神和所有力量。即使是寫信、打雜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應集中精力去做。與此同時,一旦作出決策,就要立刻行動;否則,一旦養成拖延的不良習慣,人的一生大概也不會有太大希望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別人為什麼容易成功,而自己卻一點成就都沒有呢?其實,他們不知道,失敗的原因隻能是他們自己,比如他們不肯在工作上集中全部心思和智力;比如做起事來,他們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比如他們沒有遠大的抱負,在事業發展過程中也沒有去排除障礙的決心;比如他們沒有使全身的力量集中起來,彙成滔滔洪流。
以無精打采的精神、拖泥帶水的做事方法、隨隨便便的態度去做事,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隻有那些意誌堅定、勤勉努力、決策果斷、做事敏捷、反應迅速的人,隻有為人誠懇、充滿熱忱、血氣如潮、富有思想的人,才能把自己的事業帶入成功的軌道。
青年人最易感染又是最可怕的疾病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沒有自己的見地,就是因為這一點,他們的境況常常越來越差,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們苟安於平庸、無聊、枯燥、乏味的生活,得過且過的想法支配著他們的頭腦。他們從來想不到要振奮精神,拿出勇氣,奮力向前,結果淪落到自暴自棄的境地。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他們缺乏遠大的目標和正確的思想。隨後,自暴自棄的態度竟然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他們從此不再有計劃、不再有目標、不再有希望,如果你想勸服他們,要他們重新做人,實在是一件萬難的事。要對一個剛從學校跨入社會、熱血沸騰、雄心勃勃的青年人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但要想改變一個屢次失敗、意誌消沉、精神頹廢者的命運,似乎是難上加難。對這些人來說,仿佛所有的力量都已消失殆盡,所有的希望都已全部死亡,他們的身體看上去也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再也沒有重新振作的精神和力量了。
9.在心中造個不倒翁
自我意象的確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負傾向是我們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敗的方向盤、指南針。
成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挖掘自身潛能的過程,而挖掘潛能必須不斷發現真正的自我。一個人一旦如此,便可重振一蹶不振的事業甚至改變其整個生活狀況。
“自我意象”是重要的心理學發現之一。這種自我意象就是“我屬於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建立在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基礎上。一般而言,個體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己根據環境的比較意識,特別是童年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根據這些,人們心裏便形成了“自我意象”。就我們自身而言,一旦某種與自身有關的思想或信念進人這幅“肖像”,它就會變成“真實的”。我們很少去懷疑其可靠性,隻會根據它去活動,就像它的確是真實的一樣。一位心理學家說,人的潛意識就是一部“服務機製”,即一個有目標的電腦係統。而人的自我意象,就有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這一機製運作的結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失敗的人,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那“熒光屏”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聽到“我是沒出息、沒有長進”之類負麵的訊息;然後感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那麼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
另一方麵,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個成功人士,你會不斷地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見到一個趾高氣揚、不斷進取、敢於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我;聽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後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鼓舞訊息,然後感受到喜悅、自尊、快慰與卓越,那麼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自我意象的確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負傾向是我們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敗的方向盤、指南針,自我意象的形成有以下特點:
人的所有行為、感情、舉止,甚至才能始終與自我意象一致。每個人把自己想象成什麼人,就會按那種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識的努力,即使他有意誌力,也很難扭轉這種行為。
人的全部個性、行為,甚至環境都是建立在自我形象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麵對機會或挑戰,他就可能畏畏縮縮,這樣,即使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因為,在其自我意象裏已經有了失敗的自我意象。其實,隻要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象,他們都會發生奇跡性的變化。
自我意象是可以改變的。一個人難於改變某種習慣、個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很多人對心理谘詢感到意義不大,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沒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自我認識。
要想從事創富活動,並全麵地完善自己的意識,就必須有一個適當的現實的自我意象伴隨著自己;就必須能接受自己,並有健全的自尊心。創富者必須信任自己,必須不斷地強化和肯定自我價值,必須隨心所欲地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隱藏或遮掩起來。創富者必須有與現實相適應的自我,以便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創富者還必須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並且誠實地對待這些長處和弱點。
當這個自我意象完整而穩固的時候,創富者會有“良好”的感覺,並且會感到自信,會自由地作為“我自己”而存在,自發地表現自己並會適當地發揮作用。如果它成為逃避、否定的對象,個體就會把它隱藏起來,不讓它有所表現,創造性的表現也就因此受到阻礙,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壓抑機製且無法與人相處。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我們心目中的崇高目標,在本質上都可以從豐富的生活或積極的創富過程中體驗到。當我們體驗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飽滿的感情時,我們就是在享受豐富的生活。當我們落魄到壓製自己的能力,浪費自己的天賦本能,使自己蒙受憂慮、恐懼、自我譴責和自我厭惡的程度時,自己就是在扼殺我們可以利用的生命力,就是在背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道路。
所以,我們應改變這一點,努力發展新的自我意象。當然,發展新的自我意象,改變鬱鬱寡歡的失敗型個性不能依靠純粹或勉強的意誌力。必須要有充足理由、足夠證據確認舊的自我意象是錯誤的,因而要發展相應的新的自我意象,不能僅僅憑空想象出一個新的自我意象,除非你覺得它是有事實為依據的。經驗表明:一個人改變自我意象時,總覺得由於某種原因“看到”或者認識到了自己的本來麵貌。
正如愛默生所說過的:“人無所謂偉大或者渺小。”
科學已經證實了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和其他直覺主義者的一貫主張:任何一個人都會由自己主宰“指引著走向成功”,任何一個人都有大於自身的力量,這就是“你自己”。
難怪人們過去總是把“心理意象”與“魔術”聯係起來,“心理意象”在創富學中,確實具有難以抗拒的魔力。
“在你心靈的眼睛前麵長期而穩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像,你就會越來越與它相近。”佛斯迪克博士說,“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失敗者,這就使你不能取勝;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由此可見想象對於我們事業的成功具有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進行任何活動,那麼,你實際上就能獲得成功。一旦你敢於探索那些陌生的領域,便有可能體驗到人世間的種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頗有作為的成功者,他們並不僅僅是某方麵的專家,也是不試圖回避困難的人。富蘭克林、貝多芬、達·芬奇、愛因斯坦、伽利略、羅素、蕭伯納、丘吉爾以及許多其他偉人,他們大多是敢於探索未知的先驅者,在許多方麵與普通的人一樣平常,唯一區別隻不過是他們敢於走他人不敢走的路罷了。另一位文藝複興式人物施魏策爾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切都不會使我感到陌生。”人們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開心靈的窗口,進行那些自己一向認為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否則,就隻會以同樣的方式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生命終結。而偉人之所以偉大,往往體現在其探索的品質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