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就像天空絢爛的彩虹,無論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出現在天空,升起的都有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讚歎與向往。
而當今,逆向思維早已成為社會各式各界推崇的對象,尤其是在當今最熱門的工商業界,更是備受關注。經濟學家和管理者口中的所謂利潤來源於創新,實際上便是對逆向思維的一種訴求,創新要求人們把握住別人所忽略的機會,它不同於發明。通俗一點,它隻是對一些現存的東西加以利用,而這些現存東西的價值通常是無法為常規思維所察覺的。所以,人們對企業家的最首要的要求,便是能創新。因為,創新便是利潤,而對企業家本身而言,創新便早成功。
生活需要智慧,隻有打破傳統思維方式,改變思路,才能夠脫穎而出。而一旦找到一條與眾不同的思路,就能夠打開局麵,那麼“成功”就會離你更近一些。
有一個偏遠的村子。當整個縣都普遍富裕起來的時候,這裏依然貧窮——土地貧瘠、物產貧乏、交通落後、信息閉塞。這裏的人們心情焦灼,可又苦於脫貧乏術。於是,向全社會征集致富良方。一些有識之士形成的一致意見是:出售物產和資源換回生活所需。可問題是,這個村子除了“貧窮”和“落後”,無以出售。
最後,一位專家運用逆向思維:既然隻剩下“貧窮”和“落後”,無以出售,何不出售“貧窮”和“落後”?
如何出售“貧窮”?他向村民建議:今後村民們不要住在現在的房子裏,要住到樹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要穿樹葉、獸皮,像幾千年前尚處於蒙昧時代的“老祖宗”那樣生活,這樣,城裏人會來觀光、旅遊,從而會給村民帶來豐厚的旅遊收入。
村民們聽從了專家的建議。他們的“另類生活”引起了城裏生活的人們極大的好奇。一時間,遊人如織,不到一年時間,村民們都富裕起來了。
“貧窮”一直作為缺點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可是,這裏的人們擺脫貧窮利用的恰恰是“貧窮”。
逆向思維有著其獨特而巨大的價值。是打破常規有所創新的保證,啟發自己的逆向思維,無疑是一個邁向成功的極好法寶。
8.有頭腦,才有財富
如今,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數十年前,有幾千塊,你就是大款了,很多迄今坐在富翁位置的人,當年都是靠幾十元、幾百元發家的,但今天你還想用幾十元起家,做做白日夢還是可以的。沒有錢起家,可以用腦起家。
名古屋的商人尚學錄,他並沒有什麼學問和金錢,但是他有擅於企劃的能力。這就是腦本錢。十多年前他還在當機械外務員時,就知道日本的毛紡織工業比歐美落後,他認為這個問題頗有發展的餘地。有一天,他接到從西德寄來的商品目錄,其中有新開發上市的一台2000萬元之新型羊毛紡織機械。對於新機械他比別人內行,為了進一步了解詳情,他就立即開展行動,詳細調查日本的羊毛紡織工廠的作業情況。他對紡織工廠了如指掌之後,又知道用西德的這項新機器,生產成本大約可降低三分之二,而生產效率可以倍增。但是他並沒有向日本人推銷這種新機器,他帶了這項新產品的目錄和經營紡織工廠的新構想,去找住在日本的一位韓裔富翁林先生。林先生對紡織雖是一竅不通,但經過尚學錄的企劃和說明之後,大喜過望,他立即同意開一家紡織工廠。從西德購入四部機器,在名古屋市設立羊毛紡織公司,並請尚學錄當總經理。原本默默無聞的外務員,搖身一變成為大工廠的經營者了。
另如東京世田穀居民竹山一夫從公家機關退休後就賦閑在家,閑來無事,有一天他想:“開個企業講習班倒不錯,但是找普通人來參加沒法賺大錢,應該找一些有錢人家才對。”於是他就在東京銀座借了一間教室,隻用一張辦公桌和一部電話,成立了“東京企業研究所”。它的特色是七名教師都是日本國內很有名的教授和知名人士,學生也都是各公司未來的董事長人選以及重要的幹部。日本的企業界對於幹部的教育投資一擲千金,毫不吝嗇,因此他的事業一開始就非常順利。為了壯大研究所的聲勢和號召力,非請國內最有名的講師不可。這些講師的授課費貴得嚇人,但所收的學費更可觀。半個月一期,學費50萬日元,成立之初,就收了30名學生。其餘的人要事前登記,並等待好幾個月以後才能正式上課。
竹山這種簡單無奇的生意利潤非常優厚,扣除講師費、房租、廣告費,每個月可淨賺1000萬日元。如果以低一檔的階層為對象,收費一定不會太高,一個月想賺50萬日元也有問題。雖然竹山的生意一點都不稀奇,但是他的著眼點極佳,因此發了大財。假如對窮人動腦筋,隻管滿頭大汗的苦幹,績效仍是微不足道,有時甚至徒勞無功。然而針對有錢人的需要,做生意就容易大展鴻圖,財源滾滾。
成功者是未來的思考者,他們會不斷地注意未來的趨勢,以及各種新的方向以確保他們可以更上一層樓,能在他們的行業中達到巔峰。
有許多成大事者隻把自己的思維拓寬了一步,於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黃仲涵從開始時的單一經營製糖業,經進一步思考後,擴大到經營甘蔗種植業,形成全方位一體化的經營體係,就是很好的證明。
黃仲涵是印尼建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是20世紀初影響最大的華商。黃仲涵繼承父業後,不滿足於“建源棧”的商貿業務,一顆成大業的雄心驅使他開拓有較大發展前途的經營領域。可以說,從事業的開始,便顯示出他非凡的雄心和獨到的策略。特別是他在創富思維的深度上超過了別人。他想製糖業的發展要依賴甘蔗的種植。自己為何不能來他個“一條龍”式的生產呢?於是黃仲涵經過周密的研究和思考,認為爪哇島土地肥沃、風調雨順,是種植甘蔗的天然地區,而且印尼華僑經營蔗糖業曆史悠久,經驗豐富,當時已譽滿南洋。他決定投資經營甘蔗業;他吸收曆代華僑的製糖經驗,從兩個方麵齊頭並進地推進自己的計劃:一是大麵積種植品質優良的甘蔗;二是興辦機械化和電氣化的糖廠,形成一條龍蔗糖生產線。這樣一來,從原料生產到加工成品,再到他的“建源棧”銷售,形成了“一體化發展”的經營方式,這就使他從事的經營從一開始就具備強大的競爭實力。
為了保證他的“一體化發展”經營模式始終處於較高水平,他十分重視技術進步。於是他想方設法購進國外最新設備;千方百計聘請德國的技術專家,請專家向工人們親自講授新機器的操作方法和新的甘蔗收割法;他精心選派那些有培養前途的華僑青年到西歐去,學習操作和修理新式機器的技術知識。這些有力措施,使他的甘蔗園和糖廠率先實現了全麵電氣化作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均陷入混亂之中,許多工廠被迫停產,物價昂貴,糖價暴漲,黃仲涵的建源股份有限公司不失時機坐收漁利,全力經營製糖業,到戰爭結束後,他真正成為富甲東南亞的世界糖王。
黃仲涵雖未上過正規學校,但他對業務有一種刻苦鑽研的精神,辦事力求精益求精。他有一句口頭禪:“決不要滿足於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人,你要瞄準那最高的目標。”有什麼樣的雄心,就有什麼樣的目標;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會造就什麼樣的人。
為使他“一體化發展”的經營戰略更完善,黃仲涵還大力推崇“全方位‘一體化發展”’的戰略。他創辦了黃仲涵銀行,從而保證了經營發展資金來源渠道暢通。為保證運輸渠道暢通,他又與朋友一道共同經營“三寶壟輪船公司”。他又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份,改名為“協榮茂輪船公司”,並新購進4艘輪船,航行於印尼各地,保證了本企業的原料與產品及時運送。黃仲涵的印尼建源公司下設有經濟部、商業部、工業部、銀行部、輪船部、倉庫部、保險部、宣傳部等部門。經濟部專門收集、分析工商業情報,為其經營決策提供信息參考;商業部轄建源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分支行、辦事處25個;工業部轄黃仲涵砂糖股份有限公司、東莞糖廠、黃仲涵木薯澱粉廠、中國酒精廠;銀行部轄黃仲涵銀行;輪船部轄協榮茂輪船公司;倉庫部擁有中爪哇倉庫股份有限公司;保險部轄黃仲涵總公司保險部;宣傳部轄發行印尼文的太陽日報社。凡了解黃仲涵建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者,無不讚歎他“全方位一體化經營”的策略頗有“卡特爾”的氣派。這就難怪黃仲涵的“糖業帝國”不但頂住了實力強大的荷蘭、日本等同行的競爭壓力,而迅速發展壯大。他的9家糖廠最高年產量達10多萬噸,占印尼國內消費市場的一半左右,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有一定份額。其甘蔗種植、航運、金融業等皆具相當規模。
如果當初黃仲涵的創富思維僅停留在擴大製糖業上,那麼他就不會取得這樣大的成就。正因為他把創富思維拓寬了一步,才自鑄為富豪。
“思考決定一切”。當思考與目標、毅力以及獲取財富的強烈雄心結合在一起時,思考將會產生強大的力量。一個人再怎麼聰明能幹,終究不過一個腦袋,兩隻手而已。有的人一天賺的錢比很多人一輩子賺的錢還多,因為多數人隻有一個腦袋,一雙手在賺錢,而“有的人”卻有幾萬人在幫他賺錢,這可稱之謂“無腦買腦”的賺錢法則。
千萬記住,買得起腦的人,這個人的腦也不差!
9.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羅馬皇帝、哲學家奧裏歐斯說:“做你自己。”莎士比亞也說:“做真實的你。”充分、正確、深刻地認識自身能力、個性及相關環境,以此作為設定職業生涯日標及策略的基礎。
職業生涯設計基本上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能力摸底。了解職業要求的能力,可以參考各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一般大公司對管理人員能力的要求有:書麵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領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決策能力、創造力和創造精神、應變能力、組織與計劃能力、敢冒風險能力等。
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能力測驗:可以借助一些權威的測驗量表.對自己的職業能力傾向做一個比較可觀的鑒定。
第二,活動分析:即從實際工作、生活經曆來判斷自己的實際能力。也可以請家人或朋友對你實際能力的優勢與不足做一個評價。
(2)個性評價。可以通過心理測驗、他人評價、經驗總結和專家谘詢4個渠道來評價自己的個性。
(3)職業定位。在職業定位中最關鍵的是要製訂實現職業目標的行動計劃。職業定位中的目標確定,可以成為追求成就的推動力,有助於排除不必要的猶豫,一心一意致力於職業目標的實現。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列出適合從事的多種職業,再把每一種職業的具體工作列出來,按“喜歡”與“不喜歡”將表分兩類,仔細審視“喜歡”表,評定自己感興趣且在能力範圍內的職業是什麼。
關於職業定位,有專家認為可以分為以下5類:
第一類,技術型。
持有這類職業定位的人出於自身個性與愛好考慮,往往並不願意從事管理工作,而是願意在自己所處的專業技術領域發展。在我國過去不培養專業經理的時候,經常將技術拔尖的科技人員提拔到領導崗位,但他們本人往往並不喜歡這個工作,更希望能繼續研究自己的專業。
第二類,管理型。
這類人有強烈的願望去做管理人員,同時經驗也告訴他們自己有能力達到高層領導職位,因此他們將職業目標定為有相當大職責的管理崗位。成為高層經理需要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人際能力和情緒控製力三方麵。
第三類,創造型。
這類人需要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產品或工藝,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個人成就的私人財產。他們認為隻有這些實實在在的事物才能體現自己的才幹。
第四類,自由獨立型。
有些人更喜歡獨來獨往,不願像在大公司裏那樣彼此依賴,很多有這種職業定位的人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技術型職業定位,但是他們不同於那些簡單技術型定位的人,他們並不願意在組織中發展,而是寧願做一名谘詢人員,或是獨立從業,或是與他人合夥開業。其他自由獨立型的人往往會成為自由撰稿人,或是開一家小的零售店。
第五類,安全型。
有些人最關心的是職業的長期穩定性與安全性,他們為了安定的工作、可觀的收入、優越的福利與養老製度等付出努力。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這種職業定位,很多情況下,這是由於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而並不完全是本人的意願。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將不再被迫選擇。
(4)設計方案。根據“列表分類”得出的結果,針對每一種職業設計一套科學的工作方案,方案中要定出工作目標和希望的職位,描述本行業發展前景,所需要的人際環境、工作的具體程序(越具體可操作性越強)。方案訂出後,拿給相應行業的朋友閱讀,得到較高評價的方案是你進一步選擇的依據,你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
(5)職業評估。評估可通過擇業策略來反饋,更可以作為下一輪職業生涯設計的主要參考依據。成功的職業生涯設計,需要時時審視內在外在環境的變化,並且及時調整自己的前進步伐,修正目標,才能成功。
選擇能真正鼓舞你的理想職業
《聖經》中說:“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的人是有福的。”特別是對現代人來說,競爭更加激烈,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已非易事,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更加困難。因此,這句話更帶有真理性,並且更耐人尋味。但是,人就是這麼一種奇怪的東西,在幾乎所有民族中,在幾乎每一個年齡段,你總會發現,總是有一些人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滿和抱怨。
對於有的人來說,不管他們所從事的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他們都不喜歡。因為他們是一些喜歡遊手好閑、好吃懶做的人。對一個不喜歡工作和勞動的人,你能指望他做出什麼呢?除了失敗和平庸,他們一生之中是不會做出什麼成績、創業什麼事業的。懶惰乃是萬惡之源,一定要牢記:一日勞作,可獲一日安眠;終生勞作,可獲一生幸福。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沒有取得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懶惰,並不是因為他們好逸惡勞,而是因為他們在開始生活的時候,邁出了錯誤的一步,選擇了錯誤的職業。人們通常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對某一工作“不合適”或者說“不能勝任”。
因此,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
在求職擇業的時候,進行比較長遠的考慮也是非常必要的。
對現在的你來說,10年後是個遙遠的未來。但是,何不試著預測一下10年後的你會如何呢?
10年後你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是否幸福、滿足呢?一旦考慮到這些長期性的問題,就必須列出一串對你而言具有魅力的職業清單。接著,還要把幾項主要因素考慮進去,然後了解這些職業的狀態,有什麼樣的特征。例如,會不會像海洋生物學者和考古學者一般,就業機會很少?有無地理上的限製?地質學者為了要找尋新的礦床,必須長期離開家庭,那樣的條件和你理想中的家庭生活協調嗎?如果你沒有特別感興趣的職業領域,建議你選擇工作機會不受地區限製的職業。這樣,即使搬去別的地方,學到的技藝還是伴隨著你。大多數的醫生都體驗到移民到外國是很困難的事,因為醫生的教育有很嚴格的規定,並且幾乎所有的其他國家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