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皇城根下的北京人(1 / 3)

古都北京,這座曆史文化名城,曆經曆史的滄桑。它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北枕燕山,西以太行山脈為屏障,東近渤海,麵對南邊一大片平原。在背後燕山山脈的起伏處,綿延著一條長城。它既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勞的結晶,也回蕩著曆史上殺伐征戰的金鼓號角聲。在長城的護下,契丹、金、元、明、清相繼建都北京,使這一片幽燕之地,不斷地發達、鼎盛。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因此有了自豪的資本,可以毫不帶誇耀地說:“咱可是皇城根兒下的人。”

是的,北京人名符其實是皇城根下的人,自元建都,曆經明清,北京作為都城——皇城,它被建得這麼富麗,又曆經了這麼多的輝煌,以致使居住在這裏的人,不論走到哪兒,都為自己是北京人——皇城根兒下的人而自豪,君不見《北京人在紐約》電視劇的北京人,在他們最沮喪最失意的時刻唱起的第一首歌便是《歌頌北京》。而一個北京人——不管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走南闖北,隻要碰到了自己的北京老鄉,不管認不認識,全是哥兒們,那怕再落魄,也會馬上打起精神來。這就是北京人,這就是皇城根下的北京人。作為皇城根下的北京人,他們的生活工作,以及由此產生的心態、精神麵貌,在我們這個時代,究竟有無變化?如果有,那麼,是哪些變化呢?如果說,寧為天子腳下一丸泥不做他方一撮土是皇朝時代的老北京人的心態,那麼,在早已沒了天子的現在,在改革開放大潮席卷全中國,並且已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的今天,北京人——首都人,他們的心態都有些什麼變化?同從前的皇城根下的北京人——他們的前輩相比,現今的北京人,他們是以怎樣的精神麵貌在生活呢?

當代作家劉心武在他的小說《鍾鼓樓》裏,對純粹意義上的北京人作了近於考證的說明:“這裏說的市民不是廣義的市民——從廣義上說,凡居住在北京城的人都是北京市民。這裏說的市民是指那些土著,就是起碼三代以上就定居在北京,而且構成了北京下層社會的那些最普通的居民,要準確一點地表達,就應當這樣概括他們的特點:一、就政治地位來說,不屬於幹部範疇;二、就經濟地位來說,屬於低薪範疇;三、就總體文化水平來說,屬於低文化範疇;四、就總體職業特征來說,大多屬於城市服務性行業,或工業中技術性較差、體力勞動成分較重的範疇;五、就居住區域來說,大多還集中在北京城內那些還未及改造的大小胡同和大小雜院之中;六、就生活方式來說,相對而言還保留著較多的傳統色彩;七、就其總體狀況的穩定性而言,超過北京城其他居民。”

作家在這裏說的,是他心目中正宗的北京人。除了這部份人之外,我們知道,至少還有以下這幾類也應是北京人:一、建國後進京定居的各級國家幹部和他們的子女。二、定居北京的老軍人和他們的子女。三、曆屆畢業分配定居北京的大學生和他們的子女。四、各種各樣定居北京的生意人,手藝人和他們的子女。五、其他各種原因定居北京的人們。

經過這樣的細致分類,然後,再通過對這幾類人的行為,日常工作、社會生活的層次等進行分析和把握,我想作為一個外地人的我,當不致使自己的觀點過份褊頗,以致造成誹謗或其他的什麼不敬的言行,而導致首都人的反感,最終將我驅逐。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北京人中的這一大類:各級老幹部和老軍人及其子女。

這類人得各種風氣之先:文革首先受衝擊,其子女首先組織“紅衛兵”,改革開放首先受益,其子女首先當“大倒”。首先辦公司,首先得到銀行貸款;首先“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開出國風氣之先,等等。目前,這一類人的子女尚在北京的絕對不俗,最不濟者也已達到某學者所表述的“小康”“二套”水平。並且,這一類人的子女不論到中國的哪個地方,可能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比如薄熙來,比如張承誌,比如王朔,再比如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為國捐軀的戰士“北京”。而後者不僅是北京人的英雄,還是我們中國,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再來看另一大類,也就是劉心武筆下的“土著”的北京人。劉心武用了七個條件來給這類人定住: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總體文化水平、職業特征、居住區域、生活方式總體狀況的穩定性。符合這七個特征的北京人,應該標“老北京人”,也就是正宗的皇城根兒下的北京人了,而所有外地人所感受到的北京人的性格特征,恐怕在這類北京人身上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了。國人對於北京人的“褒”或“貶”,也恐怕最主要是衝著他們來的了。

這類人的性格特征應該是非常明顯,往好的方麵說有:大氣、懂禮、仗義、豪爽、健談、樸實,等等,而往壞的方麵看,如傲慢、欺生、油滑、無賴、懶散、粗暴、冷漠、嘴貧善侃等。

先來說北京人的大氣,懂禮,仗義。

到底是生活在皇城根兒下的人,幾百年故都的曆史造就的傳統一代代傳下來,北京人的待人接物處處透著一股大氣跟北京人結交的第一印象便是,他們絕不會為哪句話不對脾胃而讓你下不來台,他們會用很委婉的方式提醒你注意說話的方式,而且,他們的言談舉止會讓你覺得可親,可敬,有一種無法言傳的大度在他們不知不覺中流露著,讓你覺得舒服,讓你有“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的那種感覺。等你同他們混熟了,他們開玩笑叫你“老外地”,你也感覺不到有絲毫岐視的成份,隻會感覺到親近,如果你被他們灌醉了,他們哪怕自己也不行了,也絕不會把你仍下不管,而是設法第一個把你送回住處,再回頭料理自己。

再說北京人的豪爽。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土,這種風氣流傳下來,北京人個個沒什麼小心眼且鄙視小心眼。所以,他們的言語、動作意帶著一股子爽氣,即使是再文質彬棚的北京讀書人,他雖不會有絲毫的粗豪動作表露,但性格中的那種幹脆,行為的不拖泥帶水,言談的爽利,都會讓你聯係到“豪爽”二字,至於胡同裏長大的職業比較普通的那類人,舉手投足間那種豪氣幹雲的氣概,那就更不用說了。

再來說北京人的樸實。

樸實是一種性格特征,非指穿衣打扮上的什麼表象,而這種性格特征用北京話說就是“實在”。北京人的這種實在絕非是有個什麼小品裏演過的那種缺心眼的實在,北京人的實在表現為一種有分寸的坦誠,讓你覺得他們心地善良,透明可愛,而不是缺心眼到讓人起膩。你同他們交往時用不著多提防什麼,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心。曾經有這麼一個北京朋友,叫順子”。先以為是小名,等混熟了方知不是,是外號。由來是,小時候愛在雞蛋攤,水果攤跟前蹲著,趁老板不注意便把人東西往自個懷裏“順”,順者,“順手牽羊”也。因此落下這麼個外號。能以非常自然的口吻,毫不做作的態度將小時的醜事,告訴一個初交的朋友,這種帶大氣的樸實,恐怕該能給北京人性情做一個注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