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看北京人的毛病。
先說傲慢。
其實,除了現代文明尚慢一步開發到的“老、少、邊、窮”地區,哪裏的人不傲慢,為什麼偏偏要指責北京人呢?
我見識過北京人的傲慢。
說起來,又得聯係上“順子”,我去他單位找他,車間門口沒人,我便往裏走,不想夾道口一房內出來,倆人攔住不叫進。我說了找誰也不行,不叫進就是不叫進。那打量人的眼神流露出的,那身體語言表達出的,實實在在不打折扣。確實是傲慢。但這種傲慢並沒維持多長時間,等我第二次再去,還是這哥倆,那種傲慢明顯也換成了友好,抱歉。這應當跟順子沒關係,因為我根本沒把上次的事跟他說。而且就第一次的經曆看,倆哥們兒明知我找順子還如此傲慢,說明他們也並沒有將其當個人物。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這倆哥們改變了態度?答案隻能在我身上來找。可能是我當時表現出的禮貌、教養使這倆哥們意識到了自己態度上的不謹,才會有第二回的友好、抱歉。而這種自省意識,也正說明了北京人的教養,北京人的風範。在中國另外的許多城市,對你傲慢了隻會讓你活該!不信你去試試!
就在北京北郊××營的一條胡同裏,有家浙江人開的賣早點的小店,那老板才叫傲慢。你進他店裏坐下,他正眼都不瞅你,他做的包子,那餡沒法吃,你想提個醒根本沒人理你。還有江西來的野牙醫,不知什麼路數來的炸油餅的,整個都一付神態:傲慢,那才叫真傲慢,不知他們如何在北京呆下來的,比起西單、前門那賣炸羊肉串的北京大嫂的客氣、熱情,使人感覺北京人真的算不上傲慢。
傲慢是一種淺薄。隻有沒文化又自以為了不得的小地方的人,才會有這種毛病。北京人不應當也不會有。
見過一篇文章,指責北京有些人的霸氣,還有一些警察的粗暴、冷漠,“牛×”,其實這也不是北京一個城市的特征。試問,全國的城市,除了大連、深圳、珠海少數幾個之外,哪個城市的小管事的(檢票員之類)不霸氣?哪個城市的警察不粗暴“牛×”?越是小人物而手裏有著一點微不足道的權力,就越是霸氣,粗暴,“牛×”。君不見,盡管每個城市的公安局法院門口都貼著“文明執法”,但所有的電視劇裏,警察在抓犯罪嫌疑人時,從來都是一擁而上,揪頭發,壓脖子,擰胳膊,哪怕此嫌疑人根本就手無寸鐵,毫無反抗意思也是如此。所以,這不是北京一個城市的毛病。
真正具有北京特色的缺點,恐怕要算嘴油善侃。筆者有很多“侃爺”朋友。善侃而已成“爺”,足見侃動之深厚。這都是些準笑星薑昆、候耀文、馮鞏大概是他們侃藝上的師祖輩的,所以他們深得其真傳。同他們在一塊,你會落個肚痛的病根兒。所以,奉勸您一句,如果您剛從外地來,千萬別交上“侃”而“爺”的朋友!
關於土著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說到這裏大概其也就有了一個基本的輪廓了。說到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應該處於中等水平:髒累的活他們不會幹——那是外地民工幹的;技術性強的工作他們幹不了——當初沒上心學;高級白領的活更沒他們的份——起小當胡同串子沒好好讀書。當然這麼說不是絕對的,《鍾鼓樓》裏的男主角就是讀書的好材料。隻能說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確是沒能有什麼造化,隻能眼瞅看進外企的那些白領眼紅“這幫家夥可真‘牛×’!”
再來看第三類,也就是曆屆大學畢業分配進留在北京的那些人。
“文革”前的就不必多說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早已事業有成,作為各個行業、各個部門的技術專家領導,為社會發著光和熱並以自己的高智商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這是代表北京主流社會的一撥人。從他們身上,你隻會感受到一股高雅之氣。“文革”後,自一九八二年頭開始,每年都有大學畢業生或分配或留在北京,這撥人的命運如何,心態是怎樣的呢?
筆者認識兩位這樣的“新北京人”,均為武漢大學畢業分配進京,一位為78級,一九八三年畢業,到九二年已是原輕工部下屬一家公司的老總了,在北京有挺好的住房,養著極漂亮的熱帶魚,有回冬天裏往魚缸裏倒熱水,燙死了較名貴的兩條,讓他心疼了好幾天。還有一位較年輕,85級,一九八九年畢業,分配在建設銀行北京某支行,現也是行裏較重要的負責人了。當然,這些人剛開始時都可能艱苦,象作家劉震雲小說裏寫的那樣,就我知道的建設銀行的那一位,到九二年還住在行裏的地下室,同室好幾個人,空氣汙濁不堪,每人的床上都是亂糟糟的。但是,這撥人有前途,目前北京的高級白領位置,基本都為他們把持。並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已創立了自己的基業,有了自己的公司。而這幫人就外觀上看,可能是最不可張揚的。最不愛炫耀的。老北京人那些突出的性格特征,可能最與他們無緣。
再有一類,即各式生意人、手藝人定居北京者。此類人因不具代表性,不能體現皇城根下的北京人這一主題,故此處不予贅述。
現在,我們對皇城根下的北京人的組成成份,社會地位、性格特征可以算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可不可以進一步說,最具代表意義,最能體現北京這所曆史文化名城的傳統,最符合皇城根下的北京人這一稱呼的,還得算是“老北京人”,亦即劉心武所說的土著北京人?
這些老北京人身上,還有著五十年代的特征。
北京人的人際關係是最有“人情味”的,他們世世代代都遵循著中國傳統觀念中“禮之用,和為貴”和“中庸之道”的準則,以保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最終達至社會和諧。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相互沒有血親關係的幾個家庭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彼此之間相互關照,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形成一種非常友善和睦的人際關係。這種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產生感情,而且這種感情世代相傳,逐漸積澱下來,形成一種穩固的文化特征。現在,北京人雖然用高樓大廈代替了古老的四合院,然而這種文化特征卻一直延續下來,並不斷增添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