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篇:作偈(1 / 2)

經中之偈,原有數種,有為重述前文,有為補前文之不足,此為最普通者,此外亦可單作偈語。句限字數,不必一定押韻,四字五字,以至六七八九不等,五七字者似近體詩,餘者類古體矣。餘者乃文字之一種,並非稱經,凡有感想,可以揮毫寄意。

作偈,盲呈本性,直呈見地一種方式。呈偈是極嚴肅的事,不是任何人,何何時候和地方都可隨便寫寫,更不像文人們興致一來寫首詩那麼簡單,不是附庸風雅。呈偈是表現自己的真實境界,修行程度,不是寫文章。

寫了一輩子文章,寫得像個東西真不容易。禪詩,禪文極其微妙: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能一出語就對路是真正見性的人。禪宗答話不容易,也不能隨便,那是很有可能貫徹自己一生命運的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一日喚諸門人: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隻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缽,為第六代祖。

一說作偈,五祖門第互相推諉,自暴自棄,不知如何寫,把呈偈大事推給神秀。神秀隨五祖時間較長,又是教授師,代五祖在東山執教,大不平常,五祖給他很高評價,卻沒有傳印傳衣缽給他,而是要他與眾人一起過呈偈這關,因為隻有通過呈偈這公開競爭方式,才顯示出六祖超越常人的能力。

身是菩提樹:佛當年在樹下悟道成佛,為紀念,把這顆樹稱菩提;

心如明鏡台:心如明鏡,方可照物;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如果鏡麵有塵埃,鏡子就失去照物功能,所以要用功;

本意:雖然人人都有清淨的佛性,但客塵來了,不加掃除就會汙染,沉迷。所以要時時加以護持,不要讓五濁煩惱來幹擾這個清淨的佛性;

中心思想:心性本境,但為客染,所以必須修戒,修定,修慧。

這屬大乘佛學。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二十部共同點:一切法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任何個人,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合和而成。五蘊皆空,離開五蘊,就找不到人我,有了人我,就會產生貪,嗔,癡種種煩惱,陷於生死苦海。我空法有,承認五蘊有,但必須空。煩惱根子是我,隻有懂無我就找到了斷煩惱的方法,但隻有我空,五蘊,煩惱等法不空,煩惱又如何斷?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產生了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破小乘,不僅人我空,五蘊空,一切法空,不留半點執著,因為隻要還抓住一點實在東西,就不會得到真正解脫。隻有一切法空,一切煩惱才不起作用更無解脫可言。我們對時間,空間,因果,要站在更高層次看世間學說。世間萬物,一法緣起,萬法相應。緣緣相因,無窮無盡,宇宙了法,無不含攝。

神秀認識到自性本清淨,卻停留在我空法有層次,也認識到一切法空,但沒有實際證悟到。他在實證現量境中,在修行實際理地中,隻達到我空法有程度。他是個誠實有道德的人,真實見地,沒有花言巧語,他深深感受到了塵勞的壓力。但五祖卻說:隻到門外,未入門內。還未達到無上菩提絕對自如境界。

無上菩提,須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不是時時拂拭所能達到的境界。真正的佛性能被塵汙染嗎?一切皆如,分別悉泯,妄既真,從何分出菩提煩惱?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煩惱既菩提,生死既涅槃。但常人以此偈修,有大利處,因為普通人要達到神秀這程度也是非常困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兩日後,六祖慧能作此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本來清淨的那個心是不執著,空無自性的,如果你認為有,就永遠得不到,認識不到真正的佛性,佛心;

本來無一物:在內有個實用佛性,在外有個實有塵埃,且塵埃常來汙染佛性,還要拂拭,這些糾糾纏纏,如何才得解脫?

何處惹塵埃:對內沒有佛性,對外不有塵埃,一切法空,法無自性,對任何對象,世間的,出世間的,凡的,聖的,沒有任何區別。

本無一物貫通了內外,三際,七虛,妙不可言。內就是外,外就內,沒有分別心,沒有概念,思維活動,沒有道理。道理越多,分別心越重。什麼事發生,包括開悟,見道,都想用思維去把握,理解,解釋,結果什麼也斷不了,滅不了。人不光要有見地,也要行持,有高深見地,在實地修行,施行時,更要注重方法。米熟還欠篩,了悟了,但功夫見地不純,說明自己修的還不夠,還得繼續學習,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