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

王維詩畫的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讚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麵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麵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此外雪景是王維送別之類的詩中常用的題材,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孟浩然的一生經曆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旅行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讚歎他“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遣興》)。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衝淡為基調,但“衝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嶽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不可多得的詩人。王維的詩歌描寫山川美景,抒發融入自然的喜悅,讀來清新自然;孟浩然的詩描寫田園風光,表達對農家生活的熱愛,讀來樸質感人。他們是盛唐時期的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有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流傳了下來,深得大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