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年十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1〕。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
題解
九月九日,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山東兄弟,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人,蒲州在華山東,而作者當時獨在華山以西的長安,故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這首詩是開元五年(717)詩人十七歲時所作,雖是少年之作,卻寫得極為精警自然,說明詩人的創作起點很高。首句連用兩個“異”字,渲染出獨自在他鄉作客的孤單與陌生,從而自然地引出下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寫節日思親的普遍感情,可謂“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所以千百年來一直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末二句轉而從親人那兒著筆,詩便不直露,顯得婉曲有餘味。清張謙宜《絸齋詩談》卷五說:“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淒涼。”甚是。
注釋
〔1〕佳:宋蜀本、述古堂本作“嘉”。〔2〕“遙知”二句:古時重陽有登高插茱萸的風俗,故雲。茱萸(zhūyú),喬木名,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之分。《太平禦覽》卷三二引周處《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禦初寒。”吳均《續齊諧記》載:費長房謂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相傳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和係茱萸的習俗,即始於此。
洛陽女兒行時年十八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餘〔1〕。
良人玉勒乘驄馬〔2〕,侍女金盤膾鯉魚〔3〕。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簷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4〕。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5〕。
自憐碧玉親教舞〔6〕,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7〕。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隻是薰香坐〔8〕。
城中相識盡繁華〔9〕,日夜經過趙李家〔10〕。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11〕。
題解
十八,趙注本題下注雲:“時年十六,一作十八。”這首詩作於開元六年(718),詩中寫盡洛陽女兒的嬌貴和她丈夫的豪奢。末二句蕩開一筆,“況君子不遇也,與《西施詠》同一寄托”(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五)。全詩多用對句,語言華美流暢。
注釋
〔1〕“洛陽”二句: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又《東飛伯勞歌》:“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豔照裏閭。”可,大約。〔2〕良人:丈夫。玉勒:飾以美玉的帶嚼子籠頭。驄:青白色馬。〔3〕侍女”句:語本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把肉切細叫“膾”。〔4〕“羅帷”二句:互文見義,謂“洛陽女兒”出門與返回,乘坐華貴的七香車,用寶扇作儀仗,上下車子,有羅帷圍護。七香車,用多種香料塗飾的華貴車子。寶扇,古時貴人出行用為儀仗,以雉羽製成。九華帳,華麗的帳子。古時器物凡有華采者,每以九華為名。〔5〕劇:甚於。季倫:晉石崇之字。“石崇為荊州刺史,劫奪殺人,以致巨富”(《世說新語·汰侈》注引王隱《晉書》),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王愷與石崇鬥富,晉武帝助王愷,曾賜給他一株世上罕見高二尺多的珊瑚樹。愷拿它誇示於崇,崇即時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王愷正待發作,石崇說:“不足多恨,今還卿。”於是令人搬來六七株高三四尺的珊瑚樹。王愷見了惘然自失。事見《世說新語·汰侈》、《晉書·石苞傳》。〔6〕碧玉:梁元帝《采蓮曲》:“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此借指“洛陽女兒”。〔7〕“春窗”二句:謂通宵歡娛,到天亮才滅燈;燈滅以後,燈花片片飛到窗上。九微,燈名。《博物誌》卷八載,漢武帝在九華殿設九微燈以待西王母降臨。花瑣,雕花窗格。〔8〕“戲罷”二句:寫“洛陽女兒”閨中生活之空虛。理,溫習,練習。〔9〕繁華:富貴之家。〔10〕趙李:阮籍《詠懷》其五:“西遊鹹陽中,趙李相經過。”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七以為指漢成帝二女寵趙飛燕、李平的親屬,大體近之。此處指貴戚。〔11〕“誰憐”二句:感歎貧女雖美,卻無人愛憐。越女,指西施。參見《西施詠》。
西施詠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1〕?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2〕,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3〕,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4〕!
題解
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吳越春秋》卷九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退守會稽,知夫差好色,欲獻美女以亂其政,乃使人尋於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因獻於吳王,吳王大悅。本詩載《河嶽英靈集》,當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前。今姑係此。清沈德潛評此詩說:“別寓興意。”(《說詩啐語》卷下)“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唐詩別裁》卷一)黃培芳亦評雲:“托意深遠。”(《唐賢三昧集箋注》卷上)又宋劉須溪評“賤日”二句說:“語有諷味。”清黃周星評“君寵”二句雲:“既有君憐無是非,便有君憎無是非矣,語有意外之痛。”(《唐詩快》卷四)這些意見都很正確。此詩實際是說,西施的“殊眾”與否,不在於她有無“豔色”,而在於她的“貴”或“賤”,以及“君寵”“君憐”與否。隱喻士的遇與不遇,也不取決於他有無才德。所以,在這首詩中,寄寓著懷才不遇的下層士人的不平與感慨。在藝術上,由於此詩采用比興寄托的表現方式,因而形成了深婉含蓄的特點。
注釋
〔1〕寧:豈。微:卑賤。〔2〕傅:著,搽。〔3〕浣(huàn)紗:相傳西施貧賤時,常在江邊浣紗。浙江諸暨南有苧蘿山,下臨浣江,江上有浣紗處。參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二。〔4〕“持謝”二句:《莊子·天運》:“西施病心而顰(皺眉頭)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人,挈妻子而去之走。”此處即用其事,除謂西施的美態無法仿效外,更主要的是說西施的際遇不可希求。持謝,猶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