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時年十九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1〕。
山口潛行始隈陝,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2〕。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舊〔3〕。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4〕。
月明鬆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5〕。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6〕。
平明間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人。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7〕。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8〕。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9〕。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隻記人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10〕。
春來遍是桃花水〔11〕,不辨仙源何處尋。
題解
桃源行,樂府新題名,《樂府詩集》將其收入“新樂府辭”。桃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寫的桃花源。這詩作於開元七年(719),它取材於《桃花源記》,順其文而敘事,但彼此也有不同之處:陶《記》中的桃花源,是一個淳樸、安樂、沒有剝削壓迫的烏托邦,而這詩中的桃源,則是一個仙境。詩歌極力渲染仙境中的田園山水之美:“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鬆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這些詩句皆工整、流麗,情韻悠長。全詩寫來從容不迫,如清泉自在流出。清王士稹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傳者,王摩詰、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麵赤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帶經堂詩話》卷二推較類)
注釋
〔1〕“漁舟”四句:意本《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談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逐,隨。津,此指溪流。紅樹,指桃花林。〔2〕“山口”四句:意本《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隈(wéi)隩(ào)指山崖彎曲處。曠,遠。旋,立刻。攢(cuán),聚。散花竹,謂花竹散布各處。〔3〕“樵客”二句:《桃花源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後附詩曰:“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樵客,指桃源中人。此處漢、秦為互文,謂桃源中人仍使用秦漢時的姓名,階穿衣服也是秦漢時的式樣。〔4〕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兩。物外:世外。〔5〕房櫳:窗戶。借指房舍。雞犬喧:意本《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6〕“驚聞”二句:意本《桃花源記》:“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邀)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俗客,指武陵漁人。〔7〕“峽裏”二句:謂桃源中不知人世之事,而世間遙望桃源,隻見雲山,不知其中別有仙境。峽裏,指桃源中。〔8〕“不疑”二句:言武陵漁人並不懷疑仙境難逢,但因俗慮未盡,又思故鄉。靈境,仙境。〔9〕遊衍:遊樂。此指漁人出洞後,終究又打算辭家長遊桃源。〔10〕度:《全唐詩》作“曲”。〔11〕桃花水:春日桃花開時“眾流猥集,波瀾盛長”(《漢書·溝洫誌》顏師古注),謂之桃花水,又稱桃花汛。
息夫人時年二十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題解
息夫人,春秋時息侯(息國國君)夫人,姓媯,亦稱息媯。楚文王殺息侯,滅息,以息媯為妻,生堵敖及成王。息媯從未主動說過話,楚文王問其故,回答說:”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事見《左傳》莊公十四年。此詩開元八年(720)作於長安。關於此詩的本事,《本事詩·情感》載:寧王李憲(唐玄宗之兄)“宅左有賣餅者妻,纖白明媚。王一見注目,厚遺其夫取之,寵惜逾等。環歲,因問之:‘汝複憶餅師否?’默然不對。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餘人,皆當時文士,無不淒異。王命賦詩,王右丞維詩先成:‘莫以今時寵……,座客無敢繼者。王乃歸餅師,以終其誌。”此處以息夫人喻賣餅者妻。這首詩寫得蘊藉、委婉,末聯隻描摹賣餅者妻的情態,“更不著判斷一語”(《漁洋詩話》卷下),即表現出一個無法抗拒強暴勢力淩辱的弱女子內心的無限哀怨,並流露了詩人對她的同情。所以清馬位稱讚這聯詩“得言外之旨”,張謙宜也說這首詩“體貼出怨婦本情”,“止二十字,卻有味外味,詩之最高者”(《絸齋詩談》卷五)。
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楊子談經所〔1〕,淮王載酒過〔2〕。
興闌啼鳥換〔3〕,坐久落花多。
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4〕。
嚴城時未啟〔5〕,前路擁笙歌〔6〕。
題解
岐王,唐玄宗之弟,名範。開元初,拜太子少師,帶本宮曆絳。鄭、岐三州刺史。開元八年,遷太子太傅;十四年病卒。事見《舊唐書·睿宗諸子傳》。過,訪。應教,古時人臣於文字間有所屬和,於天子稱應製,於太子稱應令,於諸王曰應教。這首詩開元八年(720)作於長安。詩頗善於寫景,如頷聯不直寫楊氏別業的景色如何美好,而隻說自己玩賞的時間很長,以至於樹上換了啼烏,地上的落花越積越多;這樣寫使詩歌更富有啟發性,餘味不盡。明胡應麟說:“(杜)審言‘風光新柳報,宴賞落花催’,摩詰‘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皆佳句也。然‘報’與‘催’字極精工,而意盡語中;‘換’與‘多’字覺散緩,而韻在言外。觀此可以知初盛次第矣。”(《詩藪》內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