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楊子:指西漢揚雄(一作楊雄)。雄為人淡於勢利,小求聞達。早,牛好辭賦,後轉而研治學術,曾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經》。《漢書》有傳。此處以楊子比楊氏。〔2〕淮王:西漢淮南王劉安。為人博辯,善為文辭。《漢書》有傳。此以淮南王喻指岐王。載酒:《漢書·揚雄傳》:“(雄)家素貧,嗜酒,……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3〕興闌:興盡。〔4〕“徑轉”二句:寫夜遊別業的景象。開,舒展,開豁。散玉珂,指騎馬從遊者各自分散而遊。玉珂,馬勒上的玉飾。〔5〕嚴:戒夜。句謂歸來時天尚未明,城中戒夜,城門未開。〔6〕擁:謂群聚而行。句指歸來時,奏樂者走在隊伍之前。唐時親王出行,鹵簿中有鼓吹樂,故雲。

敕借蚊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帝子遠辭丹鳳闕〔1〕,天書遙借翠微宮〔2〕。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鏡中〔3〕。

林下水聲喧語笑,岩問樹色隱房櫳〔4〕。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5〕?

題解

九成宮,故址在今陝西麟遊縣西天台山上。本隋文帝所置仁壽宮,貞觀五年(631)修複,以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宮。參見《元和郡縣誌》卷二。此詩作於開元八年(720),亦以寫景見長。清黃生《增訂唐詩摘鈔》卷三評此詩雲:“右丞詩中有畫,如此一詩,更不遜李將軍仙山樓閣也。‘衣上’字,‘鏡中’字,‘喧笑’字,更畫出景中人來,尤非俗筆所辦。”

注釋

〔1〕帝子:指岐王。丹鳳闕:唐長安大明宮南麵五門,正中之門名丹鳳。闕即宮門前兩邊的高台,台上起觀樓。〔2〕天書:天子諭告臣下的文書,也即詩題中之“敕”。舉微宮:指九成宮。翠微,山旁陂陀(不平)之處。見《爾雅·釋山》及注疏。〔3〕幔(màn):掛在屋內的帷帳,此指窗簾之類。〔4〕房櫳:窗戶。借指房舍。〔5〕吹笙向碧空:《列仙傳》卷上:“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後乘白鶴登仙而雲。此二句意謂,仙家的居處未必能勝過九成宮,為什麼要像太子晉那樣成仙而去?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1〕。

遂令東山客〔2〕,不得顧采薇〔3〕。

既至君門遠〔4〕,孰雲吾道非〔5〕。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6〕。

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7〕。

行當浮桂棹〔8〕,未幾拂荊扉〔9〕。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10〕。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11〕!

題解

綦毋潛,盛唐詩人,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贛縣)人。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嚐官校書郎。天寶時遷右拾遺,終著作郎。事見《元和姓纂》卷二、《新唐書·藝文誌》等。這是一首送友人落第還鄉的詩,約作於開元九年(721)春,當時作者在長安。詩中抒發了對落第友人的關懷體貼、敦勵慰勉之意,表明詩人是一個深於友情的人。詩中“遠樹”一聯,頗為詩評家所稱道,劉須溪說:“帶字畫意,當字天然。”(元刊劉須溪校本《王右丞集》)《青軒詩緝》說:“帶字當字極佳,非得畫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這兩句意謂:行客漸行漸遠,沒入遠樹,似乎受到遠樹的引領;孤城正遇上落日的餘輝。兩句巧妙地交代了景物一遠一近的空間位置,並以孤城落日的昏黃光色,渲染出送別落第至友的惆悵情緒。

注釋

〔1〕英靈:指傑出的人材。〔2〕東山客:指隱士。東晉謝安曾隱居東山,後因以東山泛指隱者所居之地。〔3〕采薇: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後餓死。見《史記·伯夷列傳》。此指隱居。〔4〕君門:謂王宮之門。《楚辭·九辯》:“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5〕吾道非:《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被困於陳、蔡之間,對弟子們說:“吾道非耶(我的主張不對嗎)?吾何為於此?”此句意謂,潛應試落第,並不是自己的過錯。〔6〕寒食:舊以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為寒食節,屆時前後三日不得舉火。京洛:指洛陽。洛陽古時曆為建都之地,故稱。江、淮、京洛皆綦毋潛自長安還鄉途中需經之地。〔7〕“同心”句:語本《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離居。”《凜凜歲雲暮》:“同袍與我違。”同心,此指知己。違,離。〔8〕浮桂棹(zhào):指歸途中乘舟。棹,船槳,也指船。〔9〕拂荊扉:謂撣去陋室的塵垢,以便居住。〔10〕城:《河嶽英靈集》、《唐文粹》作“村”。〔11〕“吾謀”二句:意思是綦毋潛的落第,僅隻是自己的才華恰好未被賞識,切莫以為朝中識才者稀。《左傳》文公十三年載,晉人擔心秦國任用士會,設計使秦送士會歸晉,秦大夫繞朝察知其情,對士會說:“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知音稀,《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燕支行時年二十一

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