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乘親推雙闕下〔2〕,千官出餞五陵東〔3〕。
誓辭甲第金門裏〔4〕,身作長城玉塞中〔5〕。
衛霍才堪一騎將〔6〕,朝廷不數貳師功〔7〕。
趙魏燕韓多勁卒〔8〕,關西俠少何咆勃〔9〕。
報仇隻是聞嚐膽〔10〕,飲酒不曾妨刮骨〔11〕。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12〕。
麒麟錦帶佩吳鉤〔13〕,颯遝青驪躍紫騮〔14〕。
拔劍已斷天驕臂〔15〕,歸鞍共飲月支頭〔16〕。
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須令赴湯火〔17〕,終知上將先伐謀〔18〕。
題解
燕支,山名,即焉支山。在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史記·匈奴列傳》:“漢使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裏,擊匈奴,得胡首虜騎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此詩歌頌武將出征獲勝,故取名為《燕支行》。詩作於開元九年(721),它側重於寫人,表現出了“漢家天將”的英雄氣概和報國壯誌。全詩多采用烘托手法。如先寫將軍出征時天子親送、千官出餞的盛況,襯托出了他的不同一般,接著寫將軍麾下士卒的強悍勇猛、行軍時軍容的壯盛和一戰即勝的景況,以烘托將軍的“才目雄”。
注釋
〔1〕明光宮:漢宮名。一在長安北宮,一在甘泉宮中,皆漢武帝所起。見程大昌《雍錄》卷二。〔2〕親推:《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指車輪)曰:‘閫(郭門的門限)以內者,寡人製之;閫以外者,將軍製之。’”雙闕:闕皆有二,夾峙宮門兩旁,故雲。句謂天子親到宮門前為將軍送行。〔3〕五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其地皆在渭水北岸今鹹陽附近,故合稱五陵。〔4〕辭甲第:用霍去病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天子為治第,令驃騎(霍去病)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甲第,第一等的宅第,舊指豪門貴族的住宅。金門:漢宮有金馬門,又稱金門。《史記·滑稽列傳》:“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金馬門。“此指朝廷。〔5〕玉塞:指玉關,即玉門關。漢武帝置,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移至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為古時通往西域的門戶。句謂將軍在邊塞,身作捍衛國家的長城。〔6〕衛霍: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青拜大將軍(將軍之中位最尊者),去病官驃騎將軍(祿秩與大將軍同),武帝時皆多次伐匈奴,立下赫赫戰功。騎將:即騎將軍,漢雜號將軍之一。其位非但在大將軍下,亦在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之下。武帝時公孫賀嚐以騎將軍從大將軍衛青出塞(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此句意謂,衛霍這樣的名將,比起“天將”來,僅可當一名騎將軍。〔7〕貳師:指李廣利。《史記·大宛列傳》載,大宛有良馬在貳師城(今吉爾吉斯西南部馬爾哈馬特),漢武帝遣使持千金至大宛求馬,大宛不肯予,武帝於是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伐大宛。後李廣利破大宛,得良馬三千餘匹。此句意謂,李廣利之功比起“天將”來,顯得微不足道,很難被朝廷數上。〔8〕趙、魏、燕、韓:皆戰國七雄之一。四國的疆域主要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帶。〔9〕關西:指函穀關或潼關以西地區。咆勃:怒貌。潘嶽《西征賦》:“何猛氣之咆勃!”以上二句寫將軍麾下士卒的強悍勇猛。〔10〕嚐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困於會稽,向吳求和。吳兵罷歸後,勾踐矢誌複仇,“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曰:‘女(汝)忘會稽之恥邪?’”此借用其事,表現將軍立誌報仇。〔11〕“飲酒”句:關羽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骨常疼痛。醫稱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事見《三國誌·蜀書·關羽傳》。此借用其事,以歌詠將軍的勇武剛毅。〔12〕白日寒:指戈戟閃著寒光。旆(pèi):雜色鑲邊的旗子。疊鼓:擊鼓。瀚海:指沙漠。笳(jiā):指胡笳,我國古代西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天山:在今新疆境內。以上四句描寫將軍出征時軍容壯盛。〔13〕麒麟錦帶:繡有麒麟的錦帶。吳鉤:鉤是一種“似劍而曲”的兵器。吳王闔閭曾下令國中,“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傳說吳國有人殺其二子,以血塗金,鑄成二鉤,獻與吳王。見《吳越春秋》卷二。後相沿以吳鉤稱名貴的兵器。鮑照《代結客少年場行》:“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14〕颯(sá)遝:眾盛貌。青驪:毛色青黑相雜的馬。紫騮(liú):棗紅馬。〔15〕天驕:指匈奴。《漢書·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斷臂:《漢書-西域傳》:“孝武之世,圖製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黨南羌”,“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16〕飲月氏頭:《史記·大宛列傳》:“至匈奴老上單於,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支,即月氏(zhī),古部族名,秦漢之際遊牧於敦煌、祁連間。後為匈奴所攻,一部分西遷至今伊犁河上遊,稱大月氏;未西遷者進入祁連山區與羌族雜居,稱小月氏。〔17〕須:猶“雖”。赴湯火:《漢書·晁錯傳》:“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18〕伐謀:以智謀伐敵。《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先伐謀,即以伐謀為先。
少年行四首
其一
新豐美酒鬥十千〔1〕,鹹陽遊俠多少年〔2〕。
相逢意氣為君飲〔3〕,係馬高樓垂柳邊。
題解
少年行,樂府雜曲歌辭有《結客少年場行》,《樂府詩集》卷六六引《樂府解題》說:“《結客少年場行》,言輕生重義,慷慨以立功名也。”《樂府詩集》錄王維此詩於《結客少年場行》後。這是一組寫俠士的詩,疑作於早年,具體時間不詳,姑係此。此首隻抓住遊俠少年相逢即意氣相投而共飲一事,就把他們爽朗豪邁的精神風貌給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