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新豐:古縣名,漢始置,天寶七載(748)廢。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古代新豐產名酒。鬥十千:一鬥酒值十千文錢,極言酒之名貴。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2〕鹹陽:秦都,故址在今陝西鹹陽東北。此借指唐都長安。〔3〕“相逢”句:謂遊俠少年相逢,因意氣彼此投合而舉杯共飲。

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1〕,初隨驃騎戰漁陽〔2〕。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3〕。

題解

此首表現遊俠少年從軍邊庭、為國殺敵,不怕苦、不畏死的英雄氣概。

注釋

〔1〕出身:委身事君之意。羽林郎:官名,掌宿衛侍從,秩比三百石。武帝太初時始置,屬光祿勳,後漢同。參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誌》。唐時有左右羽林軍,為皇家禁軍之一。〔2〕驃騎:官名,即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以名將霍去病為驃騎將軍。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漁陽:地名。漢置漁陽郡,治所在漁陽縣(今北京密雲西南)。又唐有漁陽縣(今天津市薊縣),本屬幽州,開元十八年於縣置薊州,改隸之;天寶元年,嚐改薊州為漁陽郡,乾元元年複舊。〔3〕“孰知”二句:是說少年深知不宜去邊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即使死在邊庭,還可以流芳百世。孰知,熟知,深知。俠骨香,張華《博陵王宮俠曲二首》其二:“生從命子遊,死聞俠骨香。”

其三

身能擘兩雕弧〔1〕,虜騎千重隻似無〔2〕。

偏坐金鞍調白羽〔3〕,紛紛射殺五單於〔4〕。

題解

此首描寫遊俠少年在戰場上藝高膽大、從容殺敵的英姿,與前兩首一樣,都具有剛勁的氣勢和昂揚的格調。

注釋

〔1〕擘(bāi):用手張弓。雕弧:有雕飾彩畫的弓。弧,木弓。〔2〕重:《樂府詩集》作“群”〔3〕偏:猶正、恰。說見王鏌《詩詞曲語辭例釋》。調白羽:調弄弓矢,指放箭。白羽,指箭。用白色羽毛做箭羽,故雲。〔4〕五單於: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諸王並自立,分為五單於,更相攻擊”(《漢書·宣帝紀》)。此處泛指敵人的許多首領。

被出濟州

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1〕。

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2〕。

閭閻河潤上〔3〕,井邑海雲深〔4〕。

縱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5〕。

題解

出,謫為外官。濟州,唐州名,領盧、平陰、長清、東阿、陽穀、範六縣,治所在盧縣(今山東茌平西南)。詩題《河嶽英靈集》、《全唐詩》作“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開元九年(721),作者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詩即是秋離京赴任時所作。詩中抒發了作者以細故遭貶的怨憤之情,但話說得委婉,所謂“怨而不怒”也。清黃周星評雲:“忠厚和平至此,覺怨誹不亂四字,猶為淺薄。”(《唐詩快》卷八)

注釋

〔1〕濟川陰:濟水之南。濟水為古四瀆之一,其故道流經今山東入海。按,唐濟州所領各縣,惟平陰、長清在濟水之南,其餘皆在濟水之西之北;濟州天寶元年更名濟陽郡,亦可證其轄區主要在濟水之北。濟川,宋蜀本、靜嘉堂本俱作“濟州”。古以坤為陰,“濟州陰”或指濟州之地。〔2〕方:猶“已”。說見王鎂《詩詞曲語辭例釋》。持法:執法。以上二句謂執政者已依法行事,而聖明天子並無處罰自己之意。按,關於王維被貶的原因,《集異記》說:“及為太樂丞,為伶人舞黃師子,坐出官。黃師子者,非一人不舞也。”唐有《五方師子舞》,為天子享宴之樂;“五方師子”即青、赤、黃、白、黑五色師子,伶人所舞黃師子,隻是其中之一;又唐太常寺太樂署置令一人,丞一人,丞是令的佐吏,則署中“伶人舞黃師子”,負有主要責任的應當是令。《舊唐書·劉子玄傳》說:“(開元)九年,長子貺為太樂令,犯事配流。”看來,太樂令劉貺的“犯事”與王維的遭貶實屬一案,但王維既然不是這次事件的主要責任者,那麼他是否當貶,也就在兩可之間。〔3〕閭閻:指裏巷。河潤:河水浸潤之地。《莊子·列禦寇》:“河潤九裏。”句指濟州瀕f臨黃河。《元和郡縣誌》卷一。謂濟州治所“西l臨黃河(唐黃河下遊河道與今異)”。〔4〕井邑:市井,邑裏。句指濟州近海。〔5〕多:適足,隻是。年鬢侵:年歲漸大。

宿鄭州

朝與周人辭〔1〕,暮投鄭人宿〔2〕。

他鄉絕儔侶〔3〕,孤客親僮仆。

宛洛望不見〔4〕,秋霖晦平陸〔5〕。

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

主人東皋上〔6〕,時稼繞茅屋。

蟲思機杼〔7〕,雀喧禾黍熟。

明當渡京水〔8〕,昨晚猶金穀〔9〕。

此去欲何言〔10〕,窮邊徇微祿〔11〕。

題解

鄭州,唐州名,轄境在今河南滎陽、鄭州、中牟、新鄭及原陽一帶,治所在鄭州。這首詩作於開元九年(721)赴濟州途中,抒寫作者旅途中的所見與感慨。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九雲:“崔塗《旅中》詩:‘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詩話亟稱之。然王維《鄭州》詩:‘他鄉絕儔侶,孤客親僮仆。’已先道之矣,但王語渾含勝崔。”清施補華《峴傭說詩》說:“‘孤客親僮仆’,語極沉至。後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衍作兩句,便覺味淺。”“‘雀喧’一句亦簡妙。可悟煉句法。”

注釋

〔1〕周:指洛陽一帶。周自平王以後,定都洛邑;後王室衰弱,轄區日益縮小,到戰國時,隻據有洛陽一帶地方。〔2〕“暮投”句:指暮投宿於鄭州轄境,非謂宿於鄭州治所(據下“明當”句可知)。鄭州春秋時為鄭國之地,故雲“鄭人”。〔3〕儔侶:伴侶。〔4〕宛洛:東漢時代兩個最繁盛的都市,古詩文中每並稱。宛在今河南南陽,東漢時有南都之稱。此實指洛(作者赴濟州不當經過宛)。〔5〕秋霖:秋天久下不停的雨。晦:暗。〔6〕東皋:泛指田野。潘嶽《秋興賦》:“耕東皋之沃壤伅兮,輸黍稷之餘稅。”〔7〕思:悲。杼(zhù):織機上的梭。〔8〕京水:源出鄭州滎陽縣南(見《元和郡縣誌》卷八),東北流,繞經鄭州治所,即今河南賈魯河上遊。參見《嘉慶一統誌》卷一八六。作者東行過今滎陽縣城,即當渡京水。〔9〕金穀:本澗名,在今河南洛陽西,晉石崇構園於此,世謂之金穀園。〔10〕言:《文苑英華》作“之”。〔11〕“窮邊”句:謂曲從卑微的祿位而到窮僻邊遠的地方去。徇,從,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