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丘為往唐州

宛洛有風塵〔1〕,君行多苦辛。

四愁連漢水〔2〕,百口寄隨人〔3〕。

槐色陰清晝,楊花惹暮春〔4〕。

朝端肯相送:〔5〕,天子繡衣臣〔6〕。

題解

丘為,見《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題解

據詩末二句,詩當作於天寶二載丘為登第授官之後,具體時間不詳,姑係於安史之亂前。唐州:唐州名,天寶元年改為淮安郡,治所在比陽(今河南泌陽)。此處係沿用舊稱。丘為有《留別王維》(《全唐詩》卷一二九),就是答王維這首詩的。此詩為送別友人之作,第三聯寫暮春之景,“陰”字、“惹”字皆精於錘煉。楊慎《升庵詩話》卷一一雲:“王右丞詩‘楊花惹暮春’,李長吉詩‘古竹老梢惹碧雲’,溫庭筠‘暖香惹夢鴛鴦錦’,孫光憲‘六宮眉黛惹春愁’,用惹字凡四,皆絕妙。”

注釋

〔1〕宛:今河南南陽。洛:洛陽。宛洛為丘為自長安往唐州途中經行之地。〔2〕“四愁”句:《文選》張衡《四愁詩》序曰:“張衡……出為河間相。……時天下漸弊,鬱鬱不得誌,為《四愁詩》。”詩曰:“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詩凡“四思”。此句即用其事,謂丘為到唐州,內心充滿懷友之愁。唐州地近漢水,故有“連漢水”之語。〔3〕百口:指全家。《晉書·周頡傳》:“(王)導呼頡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隨:即隨州,治所在今湖北隨縣。句指丘為之家屬寄居於隨州。〔4〕惹:招引。〔5〕朝端:朝廷,朝巾之人。〔6〕繡衣臣:《漢書·百官公卿表》:“侍禦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製,不常置。”顏師古注:“衣以繡衣,尊寵之也。”此指丘為而言。疑為時任禦史,被朝廷派往唐州執行某種特殊任務。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裏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1〕,柳市南頭訪隱淪〔2〕。

到門不敢題凡鳥〔3〕,看竹何須問主人〔4〕?

城外青山如屋裏〔5〕,東家流水人西鄰。

閉門著書多歲月〔6〕,種鬆皆老作龍鱗〔7〕。

題解

裴迪,關中(今陝西)人,行十。開元二十五年(737)以後曾居張九齡荊州幕府(參見陳貽被指焮《唐詩論叢·孟浩然事跡考辨》),後返長安。《唐詩紀事》卷一六:“迪初與王維、(崔)興宗俱居終南。”其時間約在開元末、天寶初。後王維得輞川別業,迪常從遊,共泛舟往來,賦詩相酬。安史之亂後入蜀為官(參見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等詩)。根據裴迪的生平事跡,本詩當作於安史之亂前,具體時間不詳,姑係於此。新昌裏,長安裏坊名,在城東延興門旁。見《長安誌》卷九。逸人,隱逸之士。此詩裴迪有同詠,載《全唐詩》卷一二九。明顧磷評曰:“此篇似不經意,然結語奇突,不失盛唐。”又曰:“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不可因其真率,略其雅逸也。”(見淩漾初刊《王摩詰詩集》)清方東樹說:“起先寫新昌裏,亦是定題法,然後過訪乃有根。三四訪字,警策入妙。五六景,七八人。”“後半氣勢愈盛。”(《昭昧詹言》卷一六)

注釋

〔1〕桃源:見《桃源行》

題解

此借指呂逸人的隱居處。絕風塵:指無人世的紛擾。〔2〕柳市:漢長安市名。《漢書·遊俠傳》:“勤萭章,字子夏,長安人也。”“章在城西柳市,號日城西萭子夏。”此處疑借指唐長安東市。新昌坊在東市東南,故雲“柳市南頭”。隱淪:指隱士。〔3〕“到門”句:《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裏命駕。安後來,直(值)康不在,喜(康兄)出戶延之,不人,題門上作風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按,題一“鳳”字,意在諷刺嵇喜,說他不過是“凡鳥”(合書為“鳳(鳯)”)而已。此處用這一故實,表示自己訪逸人不遇,並讚其家中無俗人。〔4〕“看竹”句:《晉書·王徽之傳》:“時吳中一十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徽之不顧。將出,主人乃閉門,徽之便以此賞之,盡歡而去。”事又載《世說新語·簡傲》。此句變用其意,意謂主人不在,盡可自己觀賞景物。〔5〕“城外”句:新昌坊在長安城盡東之處,其南街東出延興門,即是城外,故雲。外,《全唐詩》作“上”。〔6〕著:《文苑英華》作“看”。〔7〕作龍鱗:指老鬆之表皮斑駁,猶如龍鱗。此句宋蜀本、靜嘉堂本等作“種鬆皆作老龍鱗”。

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湯寓目

漢主離宮接露台〔1〕,秦川一半夕陽開〔2〕。

青山盡是朱旗繞,碧澗翻從玉殿來〔3〕。

新豐樹裏行人度,小苑城邊獵騎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