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芙蓉闕:謂皇宮門前兩邊的闕樓猶如芙蓉(荷花)。梁車《洛陽道》:“重關如隱起,雙闕似芙蓉。”〔2〕紫禁:皇宮。朱櫻:深紅色櫻桃。《政和證類本草》卷二三引《圖經》曰:“櫻桃,其實熟時深紅色者謂之朱櫻。”上蘭:漢宮觀名,在上林苑中。見《三輔黃圖》卷四。此處借指唐禁苑。〔3〕寢園:謂先帝陵園。“園”指帝王墓地。古帝王陵園皆有寢殿(正殿),故謂之寢園。春薦:薦,祭獻之意。唐李綽《歲時記》:“四月一日,內園進櫻桃,寢園薦訖,頒賜百官各有差。”趙殿成注雲:“右丞詩中用‘春薦’字,當是其時雖四月一日,而節令未改,尚在暮春。”〔4〕禦苑:天子禁苑。鳥銜:《呂氏春秋·仲夏紀》:“羞(進獻)以含桃。”高誘注:“進含桃。櫻桃,鶯鳥所含食,故言含桃。”以上二句寫櫻桃之新。〔5〕青絲籠:係著青絲繩的籃子。漢樂府《陌上桑》:“青絲為籠係(繩,帶),桂枝為籠鉤。”此指盛櫻桃的籃子。中使:此指被派去收摘或運送櫻桃的宦者。赤玉盤:《太平禦覽》卷九六九引《拾遺錄》曰:“漢明帝於月夜宴賜群臣櫻桃,盛以赤瑛(似玉的美石)盤,群臣視之月下,以為空盤,帝笑之。”又引夏侯孝若《春可樂》曰:“進櫻桃於玉盤。”以上二句言櫻桃之多。〔6〕愁:《文苑英華》作“憂”。內熱:《政和證類本草》卷二三引孟銑曰:“櫻桃熱、益氣,多食無損。”引《食療》曰:“溫,多食有所損。”又引《衍義》曰:“櫻桃,小兒食之過多,無不作熱。此果在三月末四月初問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性故熱。”〔7〕大(tài)官:又作太官,唐光祿寺有太官署,置令二人,凡朝會宴享,掌供百官膳食。蔗漿:甘蔗汁。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1〕?

九州何處所,萬裏若乘空〔2〕?

向國惟看日〔3〕,歸帆但信風〔4〕。

鼇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5〕。

鄉樹扶桑外〔6〕,主人孤島中〔7〕。

別離方異域〔8〕,音信若為通〔9〕?

題解

秘書晁監,即日本人晁衡,日名阿倍仲麻呂,兩《唐書》作仲滿。《舊唐書·東夷傳》:“開元初,(日本國)又遣使來朝……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古朝、晁通用)衡,仕曆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上元中,擢衡為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新唐書·東夷傳》:“(朝衡)曆左補闕、儀王友,多所該識,久乃還。天寶十二載,朝衡複入朝。”按,據近人考證,衡於開元五年(717)至唐,嚐官司經局校書(儲光羲有《洛中貽朝校書衡》詩)。天寶十一載(752)歲暮,日遣唐大使藤原清河一行抵長安,十二載元日,玄宗親自接見。是時衡官秘書監(秘書省正長官,從三品)兼衛尉卿。同年秋末,清河等返國,衡請同歸,玄宗命其以唐使臣身份送清河等還。衡等自長安出發,於十月中抵揚州,訪鑒真和尚,求其同至日本(參見《遊方記抄·唐大和上東征傳》)。十一月中衡等自揚州出發還日本,海上遇風,漂流到安南。十四載六月,衡複返長安。,維此詩作於衡等離長安之時,同時作者尚有趙驊(《送晁補闕歸日本國》,見《全唐詩》卷一二九)、包佶(《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見《全唐詩》卷二。五),而衡亦作有《銜命還國作》詩(《全唐詩》卷七三二)回贈維等。又,清河等臨歸時,玄宗曾作詩賜之(《送日本使》,見《全唐詩逸》卷上)。本詩原有序,文多不錄。這首送日本友人歸國的詩,寫出了歸程的遙遠與歸後的相思。“鼇身”一聯輔以想象、誇張之筆,虛構了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鼇、雙眼放射紅光的大魚兩種景物,渲染出海上航行的奇詭和艱危,頗使本詩增色。

注釋

〔1〕積水:指海。《荀子·儒效》:“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二句意謂,大海已無邊無際,又怎能知道更在大海之東的日本呢?〔2〕若:猶“怎”、“那”。說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乘空:飛翔空中。《列子·黃帝》:“乘空如履實。”此二句由日本人的角度來說,意謂不知九州(中國)在何地,相隔萬裏,又怎能乘空而往?〔3〕“向國”句:古人以為日本地近東方日所出處,故雲。《新唐書·東夷傳》:“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4〕信:憑,靠。〔5〕鼇(áo):傳說中海裏的大鱉。此二句寫想象中的航海景象。〔6〕外:“內中”之意。參見王鏌《詩詞曲語辭例釋》。句謂衡之故鄉,在扶桑國附近。《梁書·東夷傳》:“扶桑國者……在大漢國東:二萬餘裏,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扶桑葉似桐,而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錦。”扶桑為東方古國名,後亦以扶桑為日本之代稱。〔7〕主人:指晁衡。〔8〕方:將。異域:不在一域。〔9〕若為:如何。

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建禮高秋夜〔1〕,承明候曉過〔2〕。

九門寒漏徹〔3〕,萬井曙鍾多。

月迥藏珠鬥〔4〕,雲消出絳河〔5〕。

更慚衰朽質〔6〕,南陌共鳴珂〔7〕。

題解

同,和。崔員外,疑指盛唐著名詩人崔顥。顥天寶中任司勳員外郎(吏部司勳司副長官),十三載(745)卒於任。寓直,直宿,夜間值班。此詩首句用尚書郎故實,當是作者任尚書郎與崔員外同在尚書省中寓直時所作。又,據“更慚衰朽質”句,此篇疑應作於天寶十一載(時作者年五十二)至十三載維官尚書省文部(吏部)郎中時。紀昀評此詩曰:“了無深意,而氣體自然高潔。”又曰:“藏字、出字煉得自然,不似晚唐、宋人之尖巧。末二句入崔員外,卻突兀。”(《瀛奎律髓彙評》卷二)

注釋

〔1〕建禮:漢宮門名,其內為尚書台所在地。《宋書·百官誌》:“《漢官》雲……尚書寺居建禮門內。”應劭《漢官儀》卷上(孫星衍輯本):“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夜更直(輪值)五日於建禮門內。”此借指唐尚書省。〔2〕承明:承明廬,漢代侍從之臣值夜之所,在石渠閣外。見《漢書·嚴助傳》及顏師古注。又魏宮有承明門,魏明帝時朝會皆由此門出入。見《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李善注引陸機《洛陽記》。此處借指唐宮門。句謂待天明下班將經過宮門而歸。〔3〕九門:《禮記·月令》鄭玄注:“天子九門者,路也,應門也,雉門也,庫門也,皋門也(按,以上皆天子宮室之門),城門也,:郊門也,遠郊門也,關門也。”此泛指皇宮之門。徹:畢,盡。句謂宮中夜’盡,天快亮了。〔4〕迥:遠。藏珠鬥:指北鬥隱沒。珠鬥,謂鬥星相貫珠。〔5〕消:《文苑英華》作“開”。絳(jiàng)河:即銀河。〔6〕衰朽老邁無能。作者自指。〔7〕珂(kē):馬勒上的飾物。馬行時作聲,故“鳴珂”。句指天明下班後將與崔一同乘馬而歸。